掃描二維碼查看視頻報道
馬石山蒼蒼,乳山河泱泱。慕名而來的游客,捧紅了馬石山下的“山裡五村”。
讓馬石山生色的,不隻“綠色”,更有“紅色”。回想當年,為營救群眾,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裡的每一塊石頭。為報答黨恩,乳娘們哺育了1223名黨政軍干部子女和烈士遺孤。黨和群眾生死與共的大愛,給予這片土地特有的紅色氣質。
造槍產藥印鈔票,小山村成“紅色密營”
位於馬石山下的乳山市諸往鎮下石硼村,是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游客流連於這裡的山清水秀和古朴厚重,更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一處處狹小院落中存放的那些堪稱原始的工具,這些工具竟然能用來制藥、印鈔、造武器。下石硼村被稱為“紅色密營”,村裡有新華制藥廠、北海銀行印鈔廠、黨員秘密聯絡站,以及膠東軍區的被服廠、兵工廠、槍械維修所等七處紅色遺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武器彈藥、藥品器械、被服等補給從這裡源源不斷地供應到了膠東、山東,乃至華東、華北的戰場上。
下石硼村是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黨性教育基地,該公司的前身就是成立於1943年的新華制藥廠。
如今的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在當年的新華制藥廠,切草藥用的是鍘刀,磨草藥用的是石碾,盛草藥用的是簸箕,玻璃瓶罐都是稀缺的寶貝。但就是在乳山的5年間,新華制藥廠從“一擔挑的貨郎擔”,發展成擁有700多名職工、6個分廠和一室一部的大型制藥廠,先后支援了魯中南、濟南、淮海等重大戰役。淮海戰役前,新華制藥廠僅用4個月時間就生產出各種急救包96萬個、紗布25萬米、脫脂棉5000公斤。他們研制的第一個全有機化學合成藥物——新斯銻母霜,解除了當時山東和華北地區200多萬農村黑熱病患者的痛苦。
新華制藥廠的順利運行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車間就是民房,搬運工就是村民,有人上山採挖藥材,有人貢獻祖傳藥方,制藥廠最初的物件無不是老百姓捐贈的生活用品。
“我們黨、政、軍在膠東發展,全是靠老百姓支持。”中共乳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剛說,“比如說,兵工廠造武器彈藥,最缺的是金屬,老百姓連首飾都捐出來了。”
“黨選擇了乳山,乳山緊跟著黨”
從下石硼村北眺,馬石山主峰和矗立在主峰上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清晰可見。馬石山見証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裡,黨和群眾的情深義重。
1942年,日軍集結2萬兵力,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分區進行拉網合圍式大掃蕩。僅11月23日和24日,日軍在馬石山周邊多個村庄燒殺搶掠,殘殺抗日軍民503人,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
慘案發生的同時,還有數千名群眾和八路軍數支小分隊被困在日軍包圍圈內。11月23日傍晚,八路軍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的10名戰士途經馬石山下,見有群眾被困,他們在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幫助群眾突圍。這一夜,他們四進三出包圍圈,救出了1000多名群眾,4名戰士犧牲。為了給群眾爭取轉移時間,6名戰士向著與群眾突圍相反的方向且戰且退,最終於24日上午在馬石山峰頂全部壯烈犧牲。10名戰士中,有3名沒有留下姓名,他們贏得了一個共同的光輝名字——馬石山十勇士。
“這場反掃蕩中,還有膠東行政主任公署警衛連三排的十八勇士、膠東軍區十六團、膠東軍區十七團以及東海軍分區獨立團二連一排等諸多英雄團體。”乳山市委黨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浩說,“共犧牲了400多名官兵,救出被困群眾6000多人。”
日軍的這場掃蕩中,一名叫姜明真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逃到了山上,兩個孩子在一起,喂一個另一個就哭。姜明真擔心暴露,把兒子送到了另一個無人的山洞,身邊留下了女兒。日軍撤離后,姜明真的兒子因遭驚嚇,在幾天后不幸夭折。兒子是親生的,女兒是個叫“福星”的乳兒,姜明真不知道女兒的親生父母是誰,隻知道她是八路軍的子女。姜明真是名乳娘。
1942年7月起,中共膠東區黨委在牟海縣(今乳山市)組建膠東育兒所,選當地哺乳期婦女作為乳娘哺育黨政軍干部子女和烈士遺孤。乳娘初典英為了把乳汁給乳兒“八一”吃,先用芋頭把自己的孩子喂飽再給“八一”喂奶。乳娘鄧素雲在撫養乳兒“小正子”到4歲后病逝,“小正子”又交給了妹妹鄧素珍繼續撫養。乳娘矯曰志哺育乳兒“生兒”四年,十幾次為“生兒”獻血,以命保命……至1952年7月的10年間裡,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養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
“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未必會說什麼叫民族大義、家國情懷,但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斷,他們知道是黨領導的軍隊在保護他們,於是重信重義,不惜舍命報答。”王浩說,抗戰勝利時,乳山的黨員人數超過6900人,“在那個年代,黨選擇了乳山,乳山緊跟著黨。”
傳承紅色基因,把“紅色”植入每寸土地
在乳山市白沙灘鎮宮家村,北側的樓房已拔地而起,棚改工程進入尾聲,但有50間成排的民房被特意留了下來,又被整修得煥然一新,作為“膠東公學”的展館。
2019年,白沙灘鎮政府工作人員在宮家村走訪時,有老人講述到,1942年曾有大量“干部學生”在宮家村上課學習。這一線索得到了白沙灘鎮黨委的高度重視,經過大量走訪和考証,最終確認“膠東公學”於1942年反掃蕩后在珠塂、峒嶺、宮家村等20多個村庄辦學。白沙灘鎮隨即打造了這處“膠東公學”展館。
乳山是抗戰時期膠東新設立的14個縣級單位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縣級市。多年來,乳山大力挖掘境內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拓寬傳承紅色基因的內涵與外延,讓紅色文化深深融入城市的發展脈絡。
為更好還原歷史,乳山市近些年陸續投資數千萬元,對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進行修繕改陳,對烈士事跡展、紀念碑、英烈錄、烈士陵等重新設計布置。去年,乳山市又啟動了118處紅色印跡搶救保護利用工作,計劃今年7月1日前全部完工。
在乳山,群眾自發保護、支持紅色印跡修復的事例數不勝數。幾年前,崖子鎮田家村的膠東育兒所舊址修復時,3天時間就完成了170件房屋征遷工作,短時間內收集到了各類實物1650多件。在馮家鎮北劉伶庄村,中共膠東特委誕生地舊址修復時,有村民主動騰出了房屋,各家還捐贈出了煤油燈、八仙桌等老物件。
文藝作品也是傳承紅色文化的載體。“話劇《乳娘》已進行了兩次匯報演出,目前正進行修改,預計今年7月1日之前能公演,也有望進行全國巡演。”乳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李超說,“近幾年,我們就紅色乳娘這個題材,排演了呂劇《乳娘》、大型民族舞劇《乳娘》,拍攝了紀錄片《膠東乳娘》。”此外,書籍《紅色乳山》《膠東育兒所》《血染馬石山》,以及電影《山菊花》《馬石山十勇士》等文藝作品,都不斷擦亮著紅色乳山的城市名片。
振興“紅色沿線”,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重重大山,是當年對敵斗爭的有利條件,但對經濟發展而言卻成了羈絆,乳山西北部山區常年落后於全市其他區域的發展。
幾年前,乳山市啟動了“紅色沿線”振興工程,聘請專家對紅色資源進行規劃、整合,規劃了一條長達百余公裡的環形紅色旅游路線,在原址上修復紅色遺址,對村庄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公路進村,游客隨即而至。下石硼村不僅在2017年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還於當年入選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去年11月,貫穿整個西部山區的西部環山路通車。
“客人最多時,同時接七桌客,炕上都能擺兩桌。”54歲的下石硼村村民王海英說,隨著游客越來越多,村裡開起了4家農家樂,她家是其中之一。雖然沒有仔細算過利潤,但她估計“純掙三兩萬塊錢”。
鄉村游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堅定了村民的信心。32歲的王同川是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2017年回村當起了養蜂人。從跟人家學到自己養蜂隻用了兩年時間,從10箱蜂到40箱蜂隻用了一年時間。“去年的純利潤有四五萬吧”,王同川仍感覺不足,“今年打算在蘋果、板栗這些特產上動動心思。”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上石硼、東尚山、中尚山、西尚山等村。“幾年前,還都是貧困村,現在不僅脫了貧,也在逐漸致富。”諸往鎮黨委書記李慶龍說,以下石硼為例,2020年該村的人均收入是1.5萬元,村集體總收入8萬余元。
圍繞“鐵血丹心馬石山,紅色密營下石硼,世外桃源東尚山”這條精品紅色旅游路線,諸往鎮規劃建設了“山裡五村”農副產品一條街,開通了乳山至“山裡五村”紅色旅游專線,培育“山裡桃子”“尚山小米”等農產品品牌。在李慶龍心中,還有個更大的規劃——“山裡老家”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對山裡五村統一規劃,統一打造,作為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帶動周邊更多的村致富。今年,游客接待中心、民宿、停車場都將啟用,讓游客的后備廂塞滿我們的特色農產品。”(彭輝 陶相銀 王嘉 姜俏俏)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