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煥新三年 山東“蝶變”

2021年03月03日10:49  來源:經濟觀察報
 
原標題:動能煥新三年 山東“蝶變”

 2021年2月18日,濟南。春節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山東召開全省2021年工作動員大會。這次大會對三年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如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

這是3年前山東給出的承諾。

2018年2月22日,也是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山東召開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一場具有全國試點意義的新舊動能轉換就此啟動。

許多人至今記得,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那次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對全國經濟增長、節能減排、區域協調發展等,都是一個大拖累”。他的話裡更傳遞著一種信念——“我們承認差距,但絕不甘心差距!我們已經沒有退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是唯一出路”。

山東的緊迫感來自現實,也來自於頂層設計。山東省地處我國南北交界地帶,幾乎映射著轉型中國具有的所有特質:既具有南方省份領先發展的優勢和基礎,也面臨北方地區轉型發展的難題和困惑。

由此,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山東推動轉型發展的總抓手。2018年1月初,國務院批復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按照新舊動能轉換“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部署,山東這個工業大省強忍著陣痛、壓力與挑戰,展開了一場全面、系統、頗具“山東特色”的產業大調整。

3年之后,山東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作為唯一獲批的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經濟轉型的歷史性命題,會從這個北方大省的實踐中找到怎樣的線索和啟示?

2020年經濟總量達7.3萬億元,“十強”產業增加值增長超過6.6%﹔2018年初確定的“五年取得突破”19項規劃指標,7項已提前完成。山東發展呈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艱難轉變。

即使如此,山東省委、省政府對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的成效,仍然保持清醒的認識:“新舊動能轉換正處在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我們沒有絲毫止步歇腳的資本,沒有半點動搖回頭的資格,實現“五年取得突破”現在就要倒計時、沖刺跑”……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僅關系山東,也關系全國

“幾年來,我們經受住了經濟負重轉型的陣痛、多重矛盾交織疊加的壓力、各種重大風險的挑戰、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沖擊……”回顧這3年,在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看來,山東如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的目標,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2018年初,盡管當時山東經濟總量仍是全國第三、北方第一,但無論發展速度還是后勁,與周邊省份相比已嚴重滯后。在區域經濟格局中,不僅經濟總量與廣東、江蘇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在經濟增速上被河南、安徽等內陸省份甩在身后﹔在產業結構發展方式上,山東既有的資源型、重化工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心頭之痛”。

作為傳統工業大省,當時山東能源消耗佔全國9%——其中,煤炭消費量佔全國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標總量全國第一。山東耗費了大量能源、產生了嚴重的污染,但2017年單位生產總值財政貢獻率隻有8.39%,比江蘇、浙江、廣東分別低了1.12、2.82和4.2個百分點。比如,山東地煉規模全國第一,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指出,大多數企業以巨大的環境污染、土地消耗等為代價,“隻搞了個原油進口加工,賺了一點點加工費而已”。2019年,山東化工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2.89%,分別低於全國和廣東2.55和3.34個百分點。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隻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

曾有經濟學者說,山東是轉型中國的經典縮影。這裡既具有南方省份領先發展的優勢和基礎,也面臨北方地區轉型發展的難題和困惑﹔既有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又包含著內陸地區諸如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困境。

而彼時,國際上新科技革命、深層產業變革、工業4.0如火如荼﹔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成為中共十九大的共識和決議。

在整個世界的增長引擎都將實現革命性轉換之際,山東能否突出重圍,鳳凰涅槃,進而抓住機會,在數字經濟時代重新成為一個領跑者?這不僅僅是山東的必答題,也是轉型中國的重大命題。

由此,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山東轉型發展的總抓手和突破口。2018年1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這是唯一獲批的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緊接著,山東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審議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關於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 。

正是從2018年那次動員會后,山東啟動了一場具有全國試點意義的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改革。

大省轉型陣痛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必須統籌推進“淘汰落后動能、提升傳統動能、壯大新動能”的關系。為此,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戰場,山東提出了“三個堅決”的創新思路,也就是“堅決淘汰落后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告訴記者,隻有先做好“去”的文章,甩掉低端產能的“壇壇罐罐”,才能把“籠子”騰出來,讓優質資源向高端產業和項目集中,為培育新動能釋放空間。

在當時的山東產業結構中,傳統產業佔工業總量的70%,重化工業又佔傳統產業的70%,化工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尤為繁重。

2018年6月29日,伴隨著挖掘機、推土機的隆隆響聲,山東淄博市文昌湖區萌水鎮萌四村工業園內,東升萬佳潤滑油廠40多個儲油罐被逐一拆解、移除。

文昌湖區的山東元豐潤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程泗浩,指著最后200余件重型汽車潤滑油告訴記者,廠裡的設備已經分割鏟除了,等安徽客戶將最后一批庫存全部運走后,將結束十幾年的化工生產經營史。該公司已經訂購了設備,改行投資無污染的辦公用紙加工項目,將盡快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文昌湖區經濟發展局局長劉京堯介紹,“化工企業關停,不是搬遷、不是提升、更不是升級和進園區,而是徹徹底底的關停,今后文昌湖將不再有化工企業”。

文昌湖曾是山東省級旅游度假區,也是淄博市工農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地之一,由於歷史原因,化工成了這裡的主導產業之一,全區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化工廠93家。一方面,廢水廢氣引發的環境污染使周邊居民叫苦連天﹔另一方面,2017年文昌湖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5.9億元、利稅1682萬元,經濟與環保之間沖突難以取舍。

新舊動能轉換啟動后,淄博終於下定決心對化工產業集中整治。萌水鎮萌四村工業園內潤滑油罐的拆除行動,吹響了文昌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化工企業“清零”的沖鋒號。

作為全國的化工重鎮,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向《經濟觀察報》介紹,3年來淄博化工園區由28個減少到6個,化工企業從1135家減少到524家。有時一次集中整治行動就關停上百家化工廠。

而從山東全省來看,3年來,山東強忍著壓力、挑戰與陣痛,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4家,關停散亂污企業11萬多家,壓減煤炭消費量1億多噸,壓減鋼鐵產能佔全國1/10……

山東是經濟大省,船大不僅掉頭慢,過程更為艱難——2019年上半年,山東省GDP增速降至5.4%,為十多年來歷史最低水平﹔新舊動能轉換是要“騰籠換鳥”,可高污染、高耗能的舊產能紛紛淘汰,新動能又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補位,山東各地一度出現了“空籠期”……

一方面,中央環保政策日益趨嚴,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十強產業”培育尚需時日,地方經濟穩定必須兼顧。破立之間的節奏與平衡如何把握,考驗著改革者的定力與智慧。

“山東特色”新動能

重塑一個傳統工業大省的經濟結構,在“破”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在207個中類中,山東擁有197個,其中制造業佔179個。

究竟選擇哪些產業擔當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又應以何種方式培育這些新動能?如果說“破”與“立”隻關乎改革的決心,“取”與“舍”的抉擇則要復雜的多。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周連華介紹,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現代產業新體系,山東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准”“山東優勢”的標准,經過反復遴選,最終梳理出“十強”產業作為支撐發展的新動能。

“十強”產業不僅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也是各佔一半。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醫養健康5個產業屬於新興產業,是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綠色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5個產業屬於傳統改造升級形成的產業。

山東工商學院副院長劉冰認為,“十強”產業一方面包括山東主導產業、優勢產業、潛力產業,另一方面包括同世界未來發展趨向相關聯的新興產業﹔一方面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相關聯,另一方面又能為其他產業作支撐。

而在培育新動能上,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費洪平指出,山東大力實施“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四新”經濟投資佔比超50%,這種打造“十強”產業的方式,不只是扶持一個個龍頭企業,也不僅是完善一條條線性產業鏈,而是試圖營造一片片產業集群,每個產業集群包含龍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以及眾多相關聯的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這是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中一個鮮明的特色”。費洪平說。

2018年初的動員大會就提出,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代表產業發展新趨勢,集群式發展可以促進優質資源集中,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效益、特色品牌優勢,全面提升產業、區域的競爭力,要瞄准“十強”產業,跟進配套政策,努力把每個產業做成萬億級以上體量、全國一流乃至世界有影響的產業集群。

2020年6月21日,位於青島的中車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一輛時速高達600km的磁懸浮樣車在磁懸浮試驗軌道上試跑成功,標志著中國磁懸浮列車的技術研發逐漸成熟。該公司是中國首列時速200-250公裡、首列時速300公裡以及首列時速350公裡“復興號”動車組的制造商,也是中國生產和在線運營高速動車組數量最多的企業。

青島以中車四方為龍頭,以中車四方車輛研究所、四方龐巴迪等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為骨干企業,規劃出一個青島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僅2020年,就有中車研究院青島分院、中車科技園(青島)有限公司、中車信息技術分公司等科研機構在青島相繼成立。目前,該產業集群已被納入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之一。

2018年以來,煙台開始培育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以萬華化學為龍頭企業,以泰和新材、道恩、萬潤、巨力、玲瓏等為骨干,規模過千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近10萬人,涵蓋聚氨酯、新型合成樹脂、高性能工程塑料等精細化工領域。按照規劃,預計到2025年,該產業集群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先進結構材料產業基地。

國家發改委一份調研報告指出,“2020年山東全省73個“雁陣形”產業集群規模突破4.5萬億元,7個集群入選首批66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首位”。

2021年2月1日,山東省發改委印發《關於公布山東省第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的通知》,認定並公布濟南市生物醫藥、煙台市核電裝備、濰坊市智能制造裝備等12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十年前,山東因大企業林立被稱為“群象經濟”﹔如今,山東借助新舊動能轉換,正試圖營造一個既有參天大樹、又有森林密布、間有灌木小草的“產業雨林”“經濟生態”。相比於單個大企業,產業集群的資源配置效率更高、抗擊風險能力也更強。

危機是檢驗一個區域經濟成色的試金石。山東啟動新舊動能轉換兩年后,2020年春節后罕見的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繼而引發了宏觀經濟蕭條、市場消費乏力、進出口受挫……重重困境相互疊加,一度對經濟穩定發展形成了巨大沖擊。根據統計數據,2020年一季度,無論是全國還是山東,第二產業都是三大產業中降幅最大的——山東2020年一季度第二產業降幅達7.1%。

但一個個初步形成的產業集群,卻在危機中支撐起山東迅速復工復產。2020年山東以“3.6%”的經濟增速,在與諸多沿海發達省份的橫向比較中絲毫不落下風。其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282.9億元,增長19.6%。“十強”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全年利潤分別增長75.4%、32%、29.9%和25.8%。

疫情中的表現,足可見証山東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壓艙石的分量。更重要的是,新動能的逐步崛起,也改變著這塊壓艙石的成色——“十三五”時期,山東以1.2%的能耗增長支撐了6%的經濟增長。

“人到半山路更陡”

“當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3年初見成效,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參與對山東改革進行評估的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費洪平認為。

2021年山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山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傳統產業和重化工業佔比較高,“四新”經濟比重偏低﹔創新支撐力不強,企業創新活力不足,高層次人才匱乏,創新投入產出比不高﹔重點改革亟待突破,流程還不夠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領域還有體制機制障礙﹔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能耗、土地、環境容量制約凸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

一個大省的經濟轉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意味著,盡管當下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但未來幾年改革任務依然艱巨。按照“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部署,目前山東省正在制定兩年行動方案,逐個行業明確標准和任務。

去除舊動能,山東計劃以更大力度堅決淘汰——在建項目凡沒有落實產能替換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的,一律叫停﹔新上項目凡不符合環保、安全、技術、能耗等標准的,一律不得開工﹔對鋼鐵、地煉、焦化、煤炭、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分類劃定加嚴“標准線”,達不到標准的限期關停……中央已確定2030年碳達峰,作為能耗大省,山東力爭率先達峰。

重塑新動能,營造“產業雨林”,更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

科技被認為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引擎,山東正醞釀以超常規舉措構建全域創新體系。目前,山東省委已決定,整合現有各類科技工作協調機構,成立省委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重大規劃、戰略工程等。同時,計劃今年省級財政科技投入要增長10%,力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5%以上、省屬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增長不低於25%﹔今明兩年,實施“萬名博士、十萬碩士、百萬大學生創業齊魯計劃”。

新舊動能轉換“當務之急是要提升產業競爭力”。一方面,山東重點圍繞“十強”產業持續建鏈強鏈補鏈,加快完善已確定的42條制造業關鍵產業鏈﹔另一方面依托頭部企業規劃建設高品質產業集群,按照規劃,未來將實施一縣一個重點產業集群培育計劃,產業集群將成為山東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形態。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費洪平認為,未來山東改革攻堅方向著重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與企業在思想觀念上需要進一步解放,一是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配置亟待更徹底的市場化改革——這也是今后山東改革的難點所在。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山東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期”。如何把握這個“黃金期”?山東給出的答案是:“更深層次推動觀念變革”、“更大力度向市場放權”、“更加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更高水平擴大開放”等一系列改革具體措施。

“人到半山路更陡。”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2月18日動員大會上如此定義這場仍然處在進行時的變革。他引用了散文《挑山工》中的語句,“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面對“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改革目標,“我們沒有絲毫止步歇腳、驕傲鬆懈的資本,更沒有半點動搖、回頭的資格!唯有頭拱地、往前沖!”(種昂)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