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總產值率先超萬億元,為什麼是山東

2021年01月21日09:46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農業總產值率先超萬億元,為什麼是山東

山東農業總產值的跨越,得益於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圖為2020年6月,收割機在鄒平市孫鎮收獲小麥。

10190.6億元!1月20日,山東省統計局傳來喜訊:經國家統計局確認,2020年山東農業總產值在全國率先邁上萬億元新台階。

在並不安穩的2020年,山東作為全國農業發展的“排頭兵”,以連續7年站穩5000萬噸台階的糧食總產、連續6年超過8000萬噸的蔬菜產量,給了全省、全國人民一個充實的“糧袋子”、安穩的“菜籃子”。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全國GDP突破百萬億元的歷史節點,山東農業總產值首超萬億元,展現的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折射的是傳統農業在新時代煥發的勃勃生機。

萬億元!來之不易,意義重大

1月19日上午,從蘭陵縣出發的2000箱15噸愛心蔬菜運抵河北石家庄高新區,參與運輸的車主之一李鋒,早在2020年2月就曾滿載一車蔬菜馳援湖北武漢。從湖北到河北,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山東總是將最新鮮的蔬菜第一時間送至最急需的地方。這體現了山東人的情誼,更源自農業大省的底氣。

“在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中,山東的作用舉足輕重。”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雲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山東農業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意義重大。

省統計局農村處副處長張秋菊介紹,這10190.6億元農業總產值,細分來看,包括5168.4億元的種植業產值、214.2億元的林業產值、2571.9億元的牧業產值、1432.1億元的漁業產值,以及804.1億元的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

“在山東,並非是農林牧漁中某個產業非常突出,某些產業較為落后,而是產業結構協調、合理,各產業發展相對均衡。”褚瑞雲表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加劇,糧食安全重要性更加凸顯。作為產糧大省,山東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去年糧食生產實現“夏增、秋增、全年增”,總產量達到5446.8萬噸,連續7年站穩千億斤台階﹔糧食畝產達到438.5公斤,再創歷史新高。

作為全國最大的“菜園子”,面對去年年初的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受阻,山東多部門齊抓共管,將種子種苗、農藥、肥料、農膜等物資,納入應急運輸綠色通道,全年蔬菜播種面積2231.0萬畝,比上年增加35.0萬畝﹔畝產3780.7公斤,增加55.7公斤﹔蔬菜總產量8434.7萬噸,增加253.6萬噸。

新冠肺炎疫情疊加非洲豬瘟影響,去年山東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較之上年末,全省生豬存欄增長34.8%,能繁母豬存欄增長55.0%,迅速提升至接近常年水平。

在全國農業大盤子中,山東生產了約佔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而這些,是山東用約佔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的。

萬億元!靠牢固基礎,靠科技賦能

從2016年的9075.60億元,到2017年的9140.36億元,到2018年的9397.39億元,再到2019年的9671.67億元,最終在2020年實現過萬億元。突破性成就的背后,是經年不停的進取。

“全國農業看山東”。放眼歷史,山東在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形成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在全國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進入新時代,山東下實功、出實招,堅定扛起農業大省責任,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

為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山東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113萬畝。

“得益於高標准農田建設,去年我們村的小麥每畝增產了200多斤。”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孟庄村黨支部書記陸憲富說,現在村裡麥田成方連片,新打了18眼機井,配套節水管道7100米,解決了澆水用地的問題。

山東農業總產值的跨越,得益於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圍繞“增產、提質、高效、綠色”,山東瞄准關鍵環節和“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2016年的61.8%提高到目前的64.56%。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癌症”,可導致減產10%-20%,重病田可致絕收,但相關研究全球鮮有突破性進展。去年4月,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團隊的科研成果,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為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就在1月20日,“科學家找到小麥‘癌症’克星”入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產量實現大突破,種子十分關鍵。小麥品種“濟麥22”連續9年成為全國第一大品種,“山農28”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登海玉米品種多次創下全國夏玉米高產紀錄,茄果類、西甜瓜等設施蔬菜自主品種佔比達83%……山東不斷壯大現代種業,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7%。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主體、主要農產品的供給主體,同時還是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山東已有家庭農場8.28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2.41萬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過萬家、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13.6萬家,這支“主力軍”在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萬億元!是量的突破,更是質的提升

如今,山東農業不僅“科技感”更強,還越來越“時尚”。

在壽光,種菜更加智慧和“新潮”:菜農通過手機,就能隨時看到大棚裡的溫度、濕度等數據,進行遙控卷帘、放風、澆水等作業。從最初的“土棚子”到現在的“雲棚”,壽光蔬菜大棚已歷經7代,80%以上的新建大棚採用了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

不僅是生產設施更加現代化,全國蔬菜質量標准中心落戶壽光,從種苗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標准,正在從蔬菜之鄉輸出到全國,助力實現蔬菜高質量、高品質、高顏值。

壽光蔬菜走向高質高效之路,是山東積極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縮影。農業總產值過萬億元,不僅是量的突破,更是質的提升。

標准決定質量。山東突出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農業地方標准體系,目前,全省農業地方標准和技術規程達到2600項,省級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達到1309家。

“消費者在購買蘋果時,隻要掏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了解該產品的詳細信息,真正實現可追根溯源,蘋果質量有了保証。”萊州市琅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波說,通過使用食用農產品合格証,曾經銷售難、價格低的蘋果一躍成為網紅產品,電子訂單紛至沓來。

壽光蔬菜、金鄉大蒜、章丘大蔥、沾化冬棗、棲霞蘋果……越來越多山東農產品品牌家喻戶曉。近年來,山東全面提升農業品牌形象,打造“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整體品牌,全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分別達到60個和500個,17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數量全國第一。品牌建設,大大提升了山東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溢價水平。

位於廣州市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濰坊農品展示交易中心,集中展示了濰坊最具代表性的名優特色果蔬產品。如今,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多的山東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

不僅暢銷國內,山東農產品還出口約120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出口1257.4億元,連續22年領跑全國。

“‘萬億元’這個數據沉甸甸的,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與擔當。”褚瑞雲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山東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發揮農業大省優勢,扛牢農業大省責任,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毛鑫鑫 趙小菊)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