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苑 | 李乃謙:忘不了的沂蒙情

李乃謙

2021年06月17日14:00  來源:東岳客
 
原標題:藝術苑 | 李乃謙:忘不了的沂蒙情

忘不了的沂蒙情

——1986年山東春節聯歡晚會《龍騰虎躍》的難忘回憶

在舉國歡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作為一名有56年黨齡的老黨員,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禁不住在心底深情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微如塵埃的我,遑論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今年84歲,雖歷經磨難、劫后余生,但感恩黨、熱愛黨的拳拳之心,絲毫沒有改變。

此時此刻,往事歷歷在目。自己在黨的領導下,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仿佛就在昨天。最讓我感念在懷的,是沂蒙老區人民對黨的赤膽忠誠、勇於獻身的高尚品德、堅強不屈的革命氣節。

1981年,我執導音樂劇《沂蒙山,我對你說……》。劇中一號人物辛琴,原型便是革命先烈辛銳同志。

李乃謙(右1)在執導音樂劇《沂蒙山,我對你說……》

辛銳是濟南章丘人,1938年,20歲的她毅然帶著妹妹,舍棄富足生活,跟隨父親奔赴沂蒙山,參加八路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她設計《大眾日報》的創刊號報頭,篆刻毛主席畫像,帶領姊妹劇團的戰士,積極宣傳抗日。

1941年11月,日軍調集5.3萬余人,對沂蒙根據地發動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將八路軍后方機關圍困在大青山。此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懷有身孕的辛銳身負重傷,在一個山洞裡抗爭了16個晝夜。為保存戰斗力量,她毅然從架上滾下來,拉響手榴彈掩護戰友突圍,與敵寇同歸於盡,鮮血染紅蒼鬆翠柏,帶著未出世的孩子,她把23歲的青春永遠留在了大青山。

辛銳的壯烈事跡,令我刻骨銘心,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課、革命傳統教育課、愛國主義教育課、黨的群眾路線課。

1986年,我接受導演山東春節聯歡晚會《龍騰虎躍》的任務。此前的1985年,我執導的山東春晚節目《萬象更新》,受到省內外觀眾好評。如果《龍騰虎躍》像《萬象更新》一樣,也在演播室採用茶座式,很難再出彩,觀眾也不會滿意。

如何創新形式、出新出彩?我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突然,5年前的那次執導,在我眼前閃現。我靈光一閃:以沂蒙老區為舞台,露天表演、拍攝!

那時,從央視到地方台,春晚節目均在室內錄制,採取封閉的茶座式,露天表演無人嘗試過。“藝無定法,貴在創新”,我想嘗嘗這隻“螃蟹”。慶幸的是,我的創意得到台領導的大力支持。

春晚場地選在蒙山腳下的蒙陰縣。蒙陰地處沂蒙腹地,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接到邀請的演員聽說我們的創意后,十分驚訝,無不欣然應允。參加演出的有很多著名演員,如歌唱家王昆、葛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耿其昌等。觀眾全是老區普通百姓,革命戰爭年代貢獻突出的老模范、老“支前”,如“沂蒙六姐妹”“爆破大王”等,作為晚會貴賓,被邀請到現場觀看。

看到沂蒙六姐妹,我肅然起敬。別看眼前的她們步履蹣跚,當年個個風風火火,巾幗不讓須眉。在孟良崮戰役中,她們帶領鄉親們,一天隻吃一頓飯,晝夜為部隊烙煎餅、做軍鞋、洗衣服,光煎餅就烙了15萬斤、軍衣洗了8500多件。“沂蒙六姐妹”這一稱謂,就是當年陳毅元帥親自命名的。

演出開始,葛軍的一曲《我到沂蒙來拜年》,讓晚會充滿喜慶氣氛。精彩的節目一個接一個,台下觀眾大聲叫好,使勁鼓掌,氣氛十分熱烈。

不料,當晚十一點,北風驟起,氣溫急劇下降。后台的演員,本來就衣著單薄,這會兒凍得直跺腳。台下的觀眾,個個袖手縮脖,哈出的熱氣,經燈光一照,成為一片白霧。孩子們更是鼻涕直流。在凌厲的勁風下,房頂上的照明燈被吹得搖搖晃晃。守在屋頂的燈光師,趕緊每人一個,把燈抱在懷裡。嬌貴的攝像機,似乎抵擋不住寒風侵襲。攝像師毅然脫下羽絨服,將攝像機包裹起來,咬著牙堅持工作。

李乃謙(左)與著名相聲表演大師侯寶林

這時,一群舞蹈演員上場了。她們的服裝薄如蟬翼,讓人心疼。節目叫《攤煎餅小嫚》,伴隨著演員的蹁躚起舞,悠揚的歌聲回響在廣場上空:

沂水甜,小米香,

攤一張煎餅送前方。

香甜的煎餅卷大蔥,

給咱八路軍嘗一嘗。

針兒密,線兒長,

做一雙軍鞋送前方。

穿了軍鞋想起了咱,爬山越嶺有力量。

前方后方一條心,

軍民同協力,才能打勝仗。

歡快的神情、輕盈的步伐、曼妙的舞姿,演員們展現的哪裡是寒冬臘月,分明是溫暖的春天!台下的觀眾被深深感染,掌聲如海浪般一陣緊接一陣。台上台下,歡樂的情緒如一碗香醇美酒,讓在場的人陶醉其中。

天氣太冷,有個別人起身欲離開現場,工作人員也動員一些衣著單薄的老大娘,暫到室內暖暖身子。現場出現一些騷動。

坐在前排的沂蒙六姐妹,見狀露出不安神色,互相咬起耳朵。不一會兒,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娘站起來,大聲喊道:“誰要走!誰的覺悟不高!”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現場立刻鴉雀無聲,起身的人趕緊坐下,無一離開!

目睹這一幕,我渾身一震!沒想到,這句話,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李乃謙(左)和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

在現代語匯裡,“覺悟”二字,似乎已經落寞,很難激起人的情緒。然而,在老區人民心中,這倆字,卻重如泰山!

我的眼睛頓時模糊:多麼可敬的老區人民!戰爭年代,沂蒙老區21萬人參軍參戰,120萬人擁軍支前,10萬人血洒疆場。這一切,都離不開“覺悟”。陳毅元帥深情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沒想到,數十年后,“覺悟”並未雲淡風輕,依舊巍然屹立!

零時左右,大風依然肆虐,氣溫繼續下降,天空飄起鵝毛大雪。這時,著名歌唱家王昆上場了。在延安老根據地成長起來的她,對老區人民感情深厚,一席動人話語,3個深情鞠躬,仿佛驅散了徹骨的寒冷。

隨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維康上台,一段《龍鳳呈祥》將晚會推向高潮,老年人眉頭舒展,年輕人笑逐顏開。

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預示老區將迎來又一個豐收年。

這台節目播出后,反響熱烈,觀眾信件如雪片般飛來。同年9月,在全國電視文藝研討會上,這台節目受到高度評價。這一年,全國評出3個最優秀節目,山東台的《龍騰虎躍》名列榜首。

李乃謙(右)與著名導演鄧在軍

彈指間,35年過去了,往事歷久彌新,始終縈繞心頭,時時溫暖著我、激勵著我。

(作者系原山東電視台文藝部主任)

來源:大眾日報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