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機關辦公區18棟“洋房”的百年滄桑

2021年06月10日08:53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淄博6月10日電(談媛)在淄博,有一處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群,位於淄礦集團機關辦公區,18棟房齡大多超過百年的“洋房”掩映在參天的樹木之中,有的是方形窗戶,有的是拱形窗戶,風格迥異。

淄礦集團德日建筑群

1897年,德國政府以“曹州教案”為借口侵佔膠州灣,次年與清廷訂立《膠澳租借條約》,攫取了膠濟鐵路的修筑權和膠濟鐵路兩側30華裡之內的採礦權。1904年開始,德國在淄川縣大荒地(現洪山鎮)開鑿豎坑,建立淄川煤礦,開始以近代機器生產方式掠奪淄博的煤炭資源。在開採煤炭資源的同時,德國人建起了一棟棟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筑作為辦公和居住場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后,日本攫取了淄川的礦業特權,於是這片建筑群中又增添了日式風格的建筑。

新中國成立后,設立淄博礦務局,管轄淄博地區8礦一廠一公司,開始有計劃、大規模的生產建設,其煤炭產量一直佔山東全省的半數以上,德日建筑群也成為了淄博礦務局的辦公地點。2002年,同濟大學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該建筑群進行了維修保護,恢復保留了原來的風貌。

淄礦集團德日建筑群總佔地面積4661.07㎡,總建筑面積7179.63㎡。其中,德國建筑13座、日本建筑5座。主要建筑有:德國營業大樓、德國醫生住宅樓、日本神社、德國炮樓、碧霞祠(日本)和鐘鼓樓等。德國建筑為磚石結構,門窗全用砂岩毛石砌筑,呈半圓型。日本建筑門窗為長方形。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神社建筑始建於1917年,全部為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全國實屬罕見。

  

淄礦集團碧霞祠

行政辦公東樓,二層,磚石結構,建於1906年前。佔地面積234.64m2,建筑面積469.28m2,是建筑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外觀清秀,線條流暢,石、磚裝飾精細。一層七間,二層八間,全木制樓梯,樓梯底部為地下室入口,地下室分大中小內裡外三間。1914年日佔以前為華魯礦務所公辦地點,日本佔領以后成為魯大礦業公司總經理辦公室。1948年解放以后至1953年3月建立淄博礦務局前為洪山煤礦黨委辦公室。

行政辦公樓是建造年代最晚的建筑,建於1943年,磚混結構。佔地面積562.32m2,建筑面積1275.04m2,一層五間,二層五間,並各有一間大會議室。迎門大廳地面水磨石精細,樓梯建造的非常有氣派,踏步邊緣鑲有銅條,做工精細。室內牆面水泥雕花色澤厚重,氣派威嚴。地下室共有6間,通風良好。整個建筑外觀比較精細,該樓屋架上有當時建筑時留下的上梁時的吉祥牌。解放前一直為魯大礦業公司總經理辦公室。解放后至1953年建局前為洪山煤礦經理辦公室。1953年建局后為局長辦公室和局調度室,局調度室於1992年4月搬出。作為局長辦公室,后全局改制成立集團公司,成為董事會辦公室一直沿用至今。

黨委辦公樓,二層,磚木結構,建於1907年。佔地面積256.65m2,建筑面積513.30m2,上下各六間,樓內為庭院式全木制結構,木制樓梯旋轉而上,各室木制大門均有雕花,十分精致。地下室共五間。1914年以前為華魯礦務所公辦地點,之后日本人侵佔,被稱為24號衙門(相當於現代的保衛部門),這期間日本人對房屋內部作了部分裝修,現仍保留裝修的狀況。其中二樓有一裸木樹立壁龕之中,是日本人當時有身份的象征,現仍保留完好。

  

淄川煤礦北大井遺址

總務處辦公樓,二層,磚石結構,本建筑分前后兩期建成。第一期工程建於1914年8月以前,第二期工程在1918年完成。佔地面積1039.76m2,建筑面積1690.43m2,是歷史建筑群中佔地面積、建筑面積最大的一幢。一層大小房間共8間,二層8間,木制門框各具特色,十分精美,其中小俱樂部的牆面天棚均有裝飾,樓梯呈V型。V型樓梯以北為德國人所建,V型樓梯以南為日本人所建。1914年前為公務場所,日佔期為煤礦工人俱樂部。1947年萊蕪戰役以后華東局、華野局前委曾在小俱樂部召開擴大會議。1948年解放后至1972年為淄博礦區工會辦公地點。

其它建筑均為平房,磚石結構,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散布在整個辦公區內。建筑年代不同,但又各具特色,相互間有分隔,統一之中有變化,變化之中有統一。

  

淄川煤礦北大樓

在辦公區之外,還建有日本神社、碧霞祠、日本崗樓、日式鐘樓(1914年至1929年)。其中,日本神社全鋼筋水泥建筑,結構合理,做工精良,造型美觀大方。全國古建筑保護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阮義三教授親臨考察后感嘆萬分,如此建筑風格的神社是他第一次見到。碧霞祠、日式鐘樓檐角上挑,日本風格顯著。日式崗樓具有戰爭色彩,其下部是水倉。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