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福彩開展“四點半”公益課堂活動

2021年06月10日16:48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濰坊6月10日電 近日,濰坊福彩志願者到濰城區月河路社區開展“四點半”公益課堂活動,為孩子們講解“世界讀書日”的來源及設立宗旨,並邀請原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風箏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陳玉林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了解風箏文化,親身體驗濰坊風箏扎制藝術。

濰坊福彩“四點半”公益課堂開講。(攝影 衛智樂)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而我們作為未來的主人翁,作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的閱讀水平事關祖國的未來,事關民族的興衰。

公益課上,濰坊福彩志願者為孩子們講述了“世界讀書日”的來源、設立宗旨及“讀好書、好讀書”的意義,並帶領孩子們一起朗讀書中的經典片段,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老師為孩子們上“風箏文化課”。(攝影 衛智樂)

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風箏文化課”。風箏是濰坊的城市名片,風箏文化是濰坊的底色和韻味。傳播風箏文化,講好濰坊故事,要從對娃娃的傳承教育抓起。陳玉林老師首先給孩子們講解濰坊風箏的起源、發展歷程和風箏文化知識,然后把專門為孩子們帶來的軋制風箏的材料分發到大家手中,帶領孩子們一起親手軋制風箏。

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認真地把風箏“骨架”按照要求用線纏好,把風箏“骨架”用粘合劑粘到印有不同字體的“天下太平”絲絹紙上,再粘上三條長長的風箏“尾巴”,等完全晾干,再把風箏線按照老師的要求綁上,一隻可愛的風箏就“誕生”了。看著自己第一次親手軋制成功的風箏,孩子們都非常興奮。

陳玉林老師說,講好濰坊風箏的文化歷史故事,傳承好濰坊老一輩風箏人的優良傳統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使千百年來的濰坊風箏藝術技能薪火相傳是他最大的希望。濰坊福彩的“四點半”公益課堂活動,把“風箏文化”送到社區,送到孩子們中間,對傳承風箏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濰坊福彩“四點半”公益課堂活動自開展以來,已先后走進奎文區金都社區、葦灣社區,濰城區人民商城社區等,開設了“爭當小小志願者”“從我做起,做保護地球環境的使者”、“爭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等公益課程,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辛麗衛)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