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這三年,濟南社會治理繪制美好民生願景

2021年06月04日10:10  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原標題:砥礪奮進這三年,濟南社會治理繪制美好民生願景

章丘區文祖街道三德范東村寬敞明亮、干淨整潔的村居環境。在解放路街道青龍街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享受著“老者助餐”帶來的便利。 濟陽區垛石街道柳家村的許方霞通過努力實現脫貧,近日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年華似水,匆匆流淌。帶著“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囑托,濟南加速推進現代化社會治理,給城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遍地開花的鄉村蝶變,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千條線”納入“一張網”,社會治理網格化創新實踐的“翅膀”日漸豐盈;“城市大腦”加速“進化”,滲透進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泉城現代化社會治理亮點紛呈,不斷繪制美好民生藍圖。

日子越過越紅火

濟陽區垛石街道柳家村從沒項目缺產業、臟亂差的“貧字當頭”,發展為現在的高產、精致大棚隨處可見;

平陰縣安城鎮在東毛鋪村創新“一核五治”鄉村治理模式,天橋區桑梓店街道小寨村構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重塑了生態優美、風情濃郁的美麗新村;

老人們可以在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通過老者助餐的服務模式,為生活添加多樣“美味”。

……

三年來,賞心悅目的“村變”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近日,記者來到柳家村,道路干淨有序,街邊綠樹成蔭。柳中巷、幸福大街……柳家村每條街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

“以前的街道坑坑窪窪,沒啥說頭。現在,每個胡同都有了專屬命名。連俺們村裡的姑娘都變美了!”說這句話的人,名叫許方霞,她曾是村裡生活窘迫的貧困戶,現在是鄰裡間公認的“勵志大姐”。

近幾年,政府提供資金,幫著柳家村建起四個扶貧大棚,由貧困戶優先承包,第一個報名參加的許方霞口袋鼓了起來。

“讓村裡的貧困戶脫貧,走上致富路,村風好起來,村庄自然就美起來了。”濟南市婦女聯合會權益部部長楊敬華表示,在黨政所急、婦聯所能、婦女所需的交匯點上准確定位,在廣大農村創新開展以“庭院美、生活富、家風好”為主要內容的“出彩人家”創建工作,將創建工作向社區延伸,實現示范引領、以點帶面,更好地促進鄉村蝶變。

大棚裡,揮汗如雨的許方霞笑得瞇起了雙眼。“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社會越來越好了,俺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跑在“格子”裡的紅臂章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那些活躍在一線的人、落實在基層的事,就像是組裝機械設備時所必需的丁丁卯卯,匯聚微薄之力滴水穿石。於是,改變發生了。

發端於2005年的基層治理模式——網格化,讓社會治理更出彩。三年來,社會治理網格化的創新實踐,讓網格員成為社區群眾“最親切的人”的同時,也激活了基層發展活力,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近日,記者在歷下區燕山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的電子地圖上看到,每個常住人口都有精准的數據“畫像”,每棟房子都區分“自住、出租、群租、閑置”等狀態,用不同顏色標注,網格化管理讓人們目光所及之處的隱患無所遁形。

在社區的人群中,那個胳膊上戴著“紅臂章”,步履匆忙的人,名叫劉爽,是燕山社區的專職網格管理員。她正在忙著給社區的獨居老人送急用藥物,這一上午下來,各種瑣事的解決基本靠“跑”,微信運動裡的步數一般都是數萬步。

“別看就是些‘芝麻綠豆’的小事,一件件加以解決,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劉爽如是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濟南進一步推動法官、民警、律師聯系社區網格,調動各種力量來到百姓身邊。從以前的鄰裡糾紛亂糟糟,到現在的啥事‘先找網格員評評理’,我們的觀念轉變了,思路也就打開了。”燕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寧寧介紹,濟南依托網格,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讓基層網格治理有人、有權、有物,成為一個好用、管用的“聚能環”,這是現代化社會治理所帶來的一項重要改變。

城市“大腦”裝了智慧引擎

碧水輕搖之間,城市發展日新月異。

改變的背后,蘊藏著改革、創新、共享的濟南“密碼”,凝結著具有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的濟南探索。

十六裡河派出所“社區智慧警局”提供的24小時“不打烊”自助服務已深入人心;

大明湖派出所“舜警超腦”智慧社區管理系統依靠一張全覆蓋、智能化立體防控網絡的布建成就了“最強大腦”;

濟南公安“e警通”微警務服務平台上線以來,實名注冊用戶達240余萬人,服務惠及群眾超千萬人次;

……

三年來,全市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斷探索完善社會治理新模式。

發展是不可逆的趨勢,前行是不可擋的潮流。

濟南市市域社會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專班負責人王朋介紹,為深入落實關於社會治理工作的相關部署要求,濟南採用項目化管理方式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通過市級統籌、分級實施,著力推出一批市域社會治理示范項目。其中,首批確定納入市級項目28個、區級項目10個。

今后,全市將打造一批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品牌,推動形成具有濟南特色、時代特點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未來之濟南,城市治理者的“駕駛端”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乘客端”將同向發力、交互賦能,駛向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的宜居之地。

砥礪奮進這三年 社會治理

一組數據

市、區縣財政投入社區黨建和工作經費年均增幅超過20%,全市132個街道、850

個城市社區全部高標准建設“一站式”黨群服務中心,新增綜合服務面積15萬多平方米,社區年均工作服務經費超過30萬元。

全市優化調整網格1.89萬個,建立網格黨組織1.3萬多個,建立“1+1+N+X”(1名網格長、1名專職網格員和多名兼職網格員、派駐執法人員)網格工作聯動模式,全市新招錄專職網格員1400余人、調整配備網格員4.2萬多人,實現了社區工作力量倍增。各級累計投入9000多萬元,為社區引進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和社工項目850多個,選派社工人才1.3萬余人次。

去年以來協同解決老舊小區電梯加裝、小區亂停車等物業問題2300多個。

省、市、區縣共264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9.6萬多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與網格治理,累計開展志願服務90余萬人次,解決基層關切問題4萬多件。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056元、增長7.5%;濟南奪得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三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改革熱度指數副省級城市第一,城市人才吸引力全國八強,獲評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一個人物

寧寧

社會治理路上那一抹“黨旗紅”

如果社會治理是一種顏色,那應該是一抹“紅”……

三年來,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機制改革,很多基層干部心中的鮮紅黨旗,隨著時間流淌,鐫刻於心。

作為一名社區管理者,歷下區燕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寧寧從基層一路成長至今,是現代化社會治理進程中的受益者,也是聚焦社會治理、凝聚社區力量的見証者。

作為黨員干部,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不是簡單地維護社會秩序,而是要把黨的領導根植於基層、根植於人民群眾心中,讓黨建引領成為社會治理的“定海神針”。

如今,燕山社區裡樹木蔭翳、鳥兒歡唱,這樣優美的環境離不開社區居民的竭力協作和全體工作人員的熱情付出。社區不斷調動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熱心人”的積極性,帶動居民在協商中凝聚共識、在參與中聚人成事,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

寒冷冬日為老人送溫暖、疫情防控期間為居民送關懷、危難之際勇敢逆行的最美志願者團隊——“泉城義警”,就是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強有力體現。

三年來,助老、環衛、治安、文體等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群眾與黨組織的聯系更加緊密,歸屬感、認同感越發強烈。從政府治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層發展活力逐漸被激活。一路走來,從奮斗著的“我”,逐漸組成“我們”。

未來,時光定能見証不凡!

一張藍圖

“聚力攻堅,全力創新,努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李本海表示,2020年,我市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抓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成效明顯,形成了市級統籌協調、縣級組織實施、街鎮強基固本的全域推進工作格局,首創了網格服務管理地方標准,“雪亮工程”公共安全視頻點建設應用工作全省領先,“網格+積分”等一批經驗做法得到推廣,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是創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的關鍵一年,我市將按照一流標准,堅持系統規范一體推進,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操作規范和執行標准,提升科學化水平;堅持凝聚力量創新服務,依托綜治平台打造解決問題的“主戰場”和“前沿哨所”,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堅持注重基層,依靠群眾,拓展社會治理途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努力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濟南、法治濟南。

評論:“向下扎根向上開花”

三年來,總被一種帶有溫度的社會凝聚力所震撼,總被眾多堅守如一的事跡所感動。

擁有40年黨齡的老黨員趙元軍,精神矍鑠、雙手靈活有力,一雙膠鞋、一把鐮刀,鑽進河邊樹林裡一干就是一整天。問他為什麼十多年如一日地在社區做綠化志願者,他的回答擲地有聲:“我是個黨員,總要為社會做點事。”

去年,在戰疫一線,志願者團隊“泉城義警”二中隊隊長張強背著幾十公斤的消毒設備跑上跑下噴淋,連續堅守幾十個小時后,突然體力不支暈倒;

……

他們近乎執拗的堅持、心懷他人的胸襟,從不論報酬、不計得失。這讓很多年輕人看到了社會發展滾滾向前的背后,是一群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前輩”。

人們常說,“向下扎根、向上開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人人都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扎下根系,努力開出繁花朵朵,那這個社會必定是花團錦簇、春意盎然。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在這個旗幟鮮明的隊伍裡,濟南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優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圍繞提升居民自我服務能力壯大社區志願者隊伍。

讓“熱心人”帶動更多的“熱心人”,描繪“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做志願,志願為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畫面。

如果人人都有“扎根開花”的決心,那守望相助、樂觀包容的風尚將會成為一個亮麗的城市標簽。(孫慧娟 楊晨)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