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藍茹報告文學:奔走在湘西大地上的濟南青年扶貧干部 

藍 茹

2021年05月17日09: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刊發藍茹報告文學:奔走在湘西大地上的濟南青年扶貧干部

我們這裡的年輕人

奔走在湘西大地上

藍 茹 

圖為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園。

周建華攝

回到濟南已經一年多了,王封軍仍會不時想起湘西,想起“鳳凰古城”和鳳凰縣,想起在那裡挂職扶貧的近千個日日夜夜……

2017年金秋時節,王封軍得知自己入選山東省濟南市扶貧協作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職干部工作隊,將去鳳凰縣挂職扶貧。當他知道自己還是工作隊第一批出征隊員時,王封軍的自豪感和要“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興奮勁兒,如噴涌的趵突泉水一樣歡快地奔騰在他的心間,他恨不得立刻就飛到湘西……

兩個多月后,王封軍如願踏上了湘西大地,鳳凰古城的美景讓他沉醉,但部分百姓的貧窮狀況也震撼了他的心——“籬笆房、泥巴水,出門全靠兩條腿……”這不只是“順口溜”,更是活生生的現實,是他們這些扶貧干部必須全力去攻克的難題。

工作千頭萬緒,村子、村民的貧困原因和程度千差萬別,群眾的訴求五花八門、期盼多種多樣。出征前,王封軍所做的思想准備、經驗積累、工作規劃、解難預案等等,一時難以適應眼前的工作。王封軍明白,必須要盡快融入並找到突破口。

近一年的時間裡,他走遍了鳳凰縣十七個鄉鎮一百多個村。剛開始,面對當地百姓口音濃重的方言,王封軍幾乎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他們笑,他也跟著一起笑﹔他們皺眉,他就趕緊向同行的地方同志請教,然后把情況記在記事本上,一些現場學到的方言、俚語等也一並記錄在冊。一個多月后,他再走村串街與村干部和村民交流時,連聽帶猜就能弄懂七八成了。這為他開展幫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一些后來被証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在一次次深入群眾、深入鄉村的調研中得來的。

一個初夏的正午,他走到鳳凰縣廖家橋鎮時,突然發現有一個名叫“邊城茶社”的地方,門上挂著一副有趣的對聯,門樓邊還有“家廚”“八斗丘”“天下鳳凰茶業”等招牌。這間風趣而不乏詩意的茶社,猛然啟發了王封軍,讓他注意到了鳳凰縣的又一個側面——茶產業和茶文化。鳳凰縣出產西原茶,口感不錯。王封軍想到了自己認識的一位濟南孟姓企業家。鳳凰的茶香和茶趣,孟經理一定感興趣。如能得到孟經理的支持,將鳳凰西原茶推廣開來,這兒的百姓可憑茶葉實現增收,孟經理則拓展了業務,廣大茶友也多了一個飽口福的機會,能品到來自鳳凰古城的香茗,豈不是一舉多得?

說干就干,他馬上邀請孟經理到湘西實地考察鳳凰西原茶。一次,兩次,三次……孟經理終於被王封軍的真誠打動了,同意“先到湘西看看再說”。沒想到,孟經理隨王封軍一起乘車,從山下一圈一圈繞到海拔一千多米高的茶園后,一下車就因暈車吐了起來。他也因此切身感受到了扶貧干部的不易,竟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這樣實打實地為百姓的脫貧增收而絞盡腦汁想辦法、做實事。

“我只是來了一趟,王封軍他們這些青年扶貧干部,卻要在這樣的險路、苦路上,來來回回幾十次甚至是幾年,真是令人感動、敬佩!”孟經理也決定,做一個王封軍所說的那種“不隻有企業,更有家國情懷”的企業家,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為湘西脫貧攻堅盡一份力。

此后,處於深山人未識的鳳凰西原茶,走向濟南、暢銷全國﹔湘西黃牛肉、蠟染產品被推廣到濟南、南京、長沙和國際市場。

促成這樁事,也讓王封軍深感自豪。他在扶貧戰場上淬煉成長,頭上早早生出了白發,心中的幸福感、自豪感卻如匯入了春水的溪流般更豐盈、有力了……

與此同時,另一種湘西特產——十八洞村獼猴桃,也從沈從文的名著《邊城》故事發生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跨越千山萬水飛到了濟南百姓的餐桌上。

想到泉城家鄉的父老能品嘗到來自武陵山深處的水果,看著眼前十八洞村的果農高興地數著賣桃掙來的錢款,田然燦爛一笑,悄悄給自己豎了個大拇指,暗暗鼓勁兒道:加油!

1978年出生的田然曾在雲南、四川上軍校、部隊服役十余年,那邊方言與湘西話相仿,所以田然到了湘西沒什麼“語言困難”。正因如此,他一到挂職扶貧的湘西花垣縣,就被委以重任:幫助推銷精准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出產的獼猴桃。

這是他加入工作隊后領受的第一個任務,也是他轉業到地方成為一名區機關信訪干部以來,第一次接觸到的陌生領域、陌生工作,難度不言而喻。作為工作隊中濟南市槐蔭區干部的“代表”,他不想初來乍到就“掉鏈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田然一頭扎進獼猴桃園,仔細了解十八洞村獼猴桃的情況,感覺以目前的品質,面對挑剔的消費者,銷售難度真的不小。但他也知道,再難,也必須迎難而上。

望著雲遮霧繞的群山,田然思考著、准備著。他一方面向選派他們到扶貧一線的區委區政府匯報,爭取最大程度的支持﹔一方面廣泛發動有銷售能力或平台的親朋好友。“我們沒有機會到扶貧一線盡微薄之力,就努力當好咱們濟南扶貧湘西工作隊的堅強后盾。”他的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裡這樣寫道。這位朋友帶頭一次性購進了二十箱獼猴桃,獲贊無數。人心齊,泰山移。價值八十多萬元的獼猴桃很快就銷售一空,其中大半是田然協助售出的。

首戰告捷,田然信心大增。但年底分紅時,他發現分到十八洞村貧困人口手裡的分紅款並不太多。增產不增收,原因何在?深入調研后,他發現問題出在成本管理上:花垣縣地處湘西武陵山腹地,物流成本高﹔鮮果運輸又要經過層層中轉和分選,流程中的開支和損耗讓成本居高難下。最終分到果農手中的錢,也就低於預期。

田然多方查閱資料和請教專家后,決定從果品分選這個源頭上做起,用扶貧專項資金幫著建起了價值二十多萬元的獼猴桃分選線。因其能高效率分選出不同等級的果品,田然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按果品等級與銷售方洽談對接,拿到最理想的價格,大大降低了物流及損耗成本。次年獼猴桃進入盛果期后,田然底氣十足地聯系濟南連鎖超市前來採購,讓十八洞村的獼猴桃能銷售得更快更好,走進更多濟南人的視野和果盤。

恰在這時,他聽說一位在外打拼多年的花垣縣姑娘石佳回鄉創業了,不僅成立了服飾公司,還發起了一個“讓媽媽回家”的公益項目,即帶領著家鄉的媽媽們學苗繡,讓她們學成后在家就能工作,掙錢和照顧家兩不耽誤。這是一個不錯的扶貧項目!田然很欣賞石佳這名“八〇后”的闖勁和擔當精神,決定用“扶貧車間”專項資金,助她們一臂之力。

但田然的這個提議卻沒能馬上通過,相關部門在專項資金的撥付上提出了疑問:“扶貧車間”,必須要有廠房、車間和基本的生產線設備。“沒有廠房,也沒有生產線,怎麼能叫‘扶貧車間’?又怎麼能動用‘扶貧車間’專項扶貧資金給予支持?”

“再大的車間或廠房,再多再完整的生產線,最終不都是為了解決就業、增加務工者的收入嗎?”田然為此一次次與相關領導坦誠溝通,一遍遍找相關部門陳情要義,幾次帶著有關工作人員實地考察。他們看到那個小小繡坊裡,繡娘們滿臉幸福地飛針走線做著活,一個個造型別致、色彩鮮亮繽紛的傳統服飾繡品,變戲法似的從她們的手中一點點長大、飛出,令人愛不釋手……這樣的景象,讓相關部門終於下定決心,按田然所說的“試試看”。

拿到專項扶貧資金后,負責人石佳立即擴大了作坊,聘請設計師和苗繡非遺傳承人,免費培訓了上千名苗族婦女學苗繡,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一百三十多人。學會手藝后,繡娘們邊繡東西邊照顧家,繡好的成品交到公司統一銷售,繡娘們按件拿工資,一月一結。一些外出打工的媽媽們紛紛返回家鄉,在家門口快樂地就業掙錢。

扶上馬,送一程。田然又與家鄉槐蔭區有關部門協調,在濟南市的熱門旅游景區內給他們免費提供了一個三十多平方米的攤位﹔還幫他們在網上開辟銷售平台直播帶貨,訂單立即接踵而來。“產銷一條龍”,更有持續發展的活力。

“如今湘西的苗繡已走出了國門,賣到了世界上很多地方。石佳在2020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細數湘西苗繡喜人的前景和石佳所取得的成績,田然比自己拿了冠軍還驕傲,嘴巴樂得合不上。

同時他還不忘提醒我:多喝點茶,這是來自湘西鳳凰古城的西原茶,很甘甜,很潤心。

“剛到湘西時,真的是各種的不適應,用一個字形容是‘冷’,兩個字形容就是‘窘困’。”與田然年紀相仿的王大見,既是濟南市衛健委派遣的挂職干部,也是一名皮膚病治療專家。回想起第一次走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醫院的情景,王大見幾次潮濕了雙眼——誰能想到,一個在當時還算是州裡比較好的皮膚科,所有的設備僅有一台陳舊的電離子機和一個損壞數年、無法維修的激光治療儀?最基本的設備都缺乏,如何開展醫療工作?王大見真有種“有勁兒使不出”的糾結感,但同時也真切地感到了扶貧工作的重要,感到了自己肩負的責任和將要面臨的挑戰。

但他有信心。“東技西引”“雙重結對”的濟南扶貧協作模式,“湘西所需,濟南所能”的真情幫扶情懷,是支撐他完成任務的堅強后盾。他一方面積極向濟南市衛健委等家鄉有關部門匯報、溝通和協調,一方面發揮自己的業務專長,用實力和事實說話。

下鄉走訪、義診時,他發現潮濕的天氣和辛辣的飲食習慣等因素,讓這裡的皮膚病患者為數頗多,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偏遠地方的老人,對皮膚病基本沒有概念,看他這個皮膚科醫生的眼神也怪怪的。加上他的湘西話還不熟練,溝通和診療都頗為困難。

有一次在鳳凰縣臘爾山鎮流滾村義診時,其他科的醫生診桌前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王大見跟前依然一個病人也沒有。好不容易,他瞥見旁邊一位看胃病的大爺手上纏滿了紗布,立即熱情地上前問:“大爺,您雙手這麼重的皮膚病,怎麼不看醫生?”

“這算啥病?就是碰著時有點疼,不礙事,不用看。”大爺說完,轉身就要走。

王大見連忙拉住大爺,讓他坐下,一邊輕輕解開紗布,細心地消毒、上藥,一邊給他和周圍的村民宣傳、講解皮膚病的危害。

幾天后,那位大爺帶著一名老哥找到了王大見。一見面,大爺就給王大見豎了個大拇指,連聲說“濟南的醫生厲害”,說他的手現在怎麼碰都不痛了,讓王醫生快給跟他來的老哥看看。

撩起那位老哥有意遮蓋著雙手和胳膊的袖子,王大見不禁愣住了:一些傷口已明顯感染成潰爛之勢,再不抓緊治療,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

這事更堅定了王大見的決心:一定要說服有關部門積極協調,想方設法把州民族中醫院皮膚科打造成一個整潔規范、設備齊全的特色專科,同時還要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業務過硬的皮膚科醫護人員。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一次次的義診、宣傳,一個個患者的診治、康復,慕名而來找王大見咨詢、診治皮膚病的男女老少越來越多,完善、打造特色皮膚科的提議也終獲通過。

王大見被任命為州民族中醫院皮膚科第一主任。制定“三步走”發展規劃﹔利用現有條件,鞏固和規范原有治療項目﹔爭取支持,開展多項診療新項目﹔規范查房、治療及手術流程,切實提高皮膚科醫生診治水平……一項項工作紅紅火火地開展著。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在王大見的建議下,濟南市先后組織安排了兩百余名醫療專家赴湘西組團式精准定制幫扶,同時湘西州各醫療機構選派了三百多名中青年醫師到濟南進修學習。

“初入神秘的湘西,這片雲霧茫茫、山路彎彎的大地,曾讓我倍感陌生﹔如今這片土地擺脫了貧困,我也被這人杰地靈、山美水秀的湘西大地深深地吸引,它已成了我情相連、夢常回的第二故鄉。”這是王大見的感懷,也是工作隊所有隊員的心聲。

《人民日報》(2021年5月17日 20版)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