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消防史上參與支隊最全、人員最多、裝備最多的地震拉動演練

地震救援跨區域實戰 山東這麼練!

2021年05月09日18:57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東營5月9日電(談媛)在5.12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於7日至9日在東營開展了“使命召喚·齊魯礪劍-2021”全省消防救援隊伍地震救援跨區域實戰拉動演練。據了解,這是山東消防史上參與支隊最全、人員最多、裝備最多的一次地震拉動演練,演練共持續了3天,72小時。

演練圍繞地震救援隊伍的管理、搜索、營救、醫療、后勤等五大方面能力,設置力量調派、模塊化運輸、航空投送、火災扑救、區域搜救、犬搜索等科目。共調集全省 16地市消防救援支隊,1支搜救犬機動專業隊,共 155輛消防救援車輛、1300余名消防指戰員、10頭搜救犬。

濰坊市消防救援支隊地震重型救援隊攜帶個人72小時保障、防疫物資以及破拆、救生等裝備進行徒步協行。 談媛攝

火速集結 周密部署

演練模擬山東省北部某沿海城市發生裡氏7級地震,震中有人員被困。接報地震災情后,省總隊立即啟動重特大地震應急預案,調集消防救援支隊以及搜救犬機動專業支隊實施跨區域增援﹔同時派員趕赴災區成立前方指揮部,組織指揮救援行動。

7日早上6時,隨著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中心的一聲令下,來自全省的7支重型、9支輕型地震救援隊,以及1支搜救犬機動專業隊火速進行隊伍集結、兵力投送。

濱州支隊徒步攜行途中遇斷橋路障處,前路不通。支隊通過鐵鍬填埋創造斜坡,多人合作支撐的方式克服困難,順利通過。 談媛攝

7日19時52分,16支地震救援隊全部按計劃到達宿營區。對參演消防指戰員來說,這既是一次體能考驗也是一次意志力大考驗。從集結點到宿營地,所有參演的消防救援人員需要攜帶各種救援裝備器械徒步攜行近六公裡的路程,其中包括“模塊化”的“大號行李箱”,裡面裝滿了地震救援需要的各種裝備器械。

為盡可能貼近地震災害的特殊環境,演練現場模擬了坑地、水窪等各種可能在地震救援中出現的極端環境。高強度的體能消耗,使指戰員們的體力達到了極限,汗水浸透衣物,背上的包袱愈發沉重,但沒有一人放慢腳步,繼續保持整齊的隊伍向前行進,最終完成了徒步行進、車輛停靠、搭建營地等工作。

直升機物資投送。 談媛攝

簡短的休整過后,從7日晚9點多一直到8日凌晨1點左右,16支地震救援隊按照救援區域劃分領受作戰任務,並連夜對災情現場開展偵察、災情評估及營救方案制作等任務。在災情現場,偵查員按照規程仔細對災情進行摸排,除了用肉眼觀察、呼喊搜尋外,還利用雷達測試儀、生命探測儀等高科技裝備對幸存人員進行搜尋定位,對現場暗藏的危險點,偵查員則做出明顯的標記,以備在實施救援時重點關注。

“黃金72小時” 地震救援隊全面“開戰”

破拆施救、傷員轉運等任務是整個演練的重中之重,也是號稱地震救援“黃金72小時”的關鍵所在,是考驗消防救援人員搶救人員生命的重要節點。

8日上午8時30分開始,16支地震災害救援隊攜帶必要的現場救援器材裝備和持續操作所需的生活物資,依次進入救援區域,對被困人員展開破拆施救。第一時間進入救援區域的還有一支特殊的隊伍——搜救犬機動專業支隊,10名訓導員攜10頭搜救犬進入指定救援區域,對災害現場進行人員搜索定位和地震廢墟。由於搜救犬擁有超級靈敏的聽覺、視覺和味覺,所以它們也被稱為擁有超能力的“消防員”。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緊張搜救,搜救犬機動專業隊成功搜索到1名“被困人員”。

濟南消防重型地震救援專業隊發現被困人員,探測小組入場偵查內部情況、施劃提示標識、制定救援方案,准備開始施救。 柏方朔攝

為符合災情的設置要求,演練模擬“斷水、斷電、斷網、斷路”等極端惡劣環境,組織參演單位實施72小時自我保障﹔演練模式首次引入“導調、互評、考核”機制,設置37名導調評核員,全程調度、靠前把關、現場打分。實施“醫療急救包扎、狹小空間破拆”等單兵科目,“災情評估報告、向上/向下安全破拆、繩索斜向救助”等班組科目和“民航轉運人員、直升機投送物資以及高空懸停救援”等形式內容,在空間破拆項目中,救援人員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在規定時間內破拆200毫米或3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樓板,打通一條足以通過被困人員的“生命通道”,並按照方向要求將被困人員救至指定安全區域,救援難度可想而知。

濟寧支隊正在執行向上安全破拆任務。 徐浩攝

此次演練中,兩次問鼎全省年度練兵比武尖兵比武對抗賽的濟寧支隊表現不俗。狹小空間破拆、橫向支撐破拆等搜救任務,對地震救援專業技術要求高,因此濟寧此次派往一線的15名指戰員,都是由支隊火狼特戰隊裡選取的。據濟寧支隊消防指戰員介紹,火狼特戰隊是支隊依托特勤消防站建立的一支綜合性的消防救援突擊隊伍,是支隊尖刀隊伍裡的刀鋒力量,強壯的體魄是火狼特戰隊的“入場券”。

“實兵、實裝、實戰” 提升隊伍地震災害救援能力

此次演練不僅檢驗了消防指戰員的身體素質,還深層次檢驗了省總隊地震災害救援力量體系和能力建設階段性成果。

為符合災情的設置要求,演練模擬“斷水、斷電、斷網、斷路”等極端惡劣環境,組織參演單位實施72小時自我保障﹔演練模式首次引入“導調、互評、考核”機制,把演練當作“模考”,設置37名導調評核員,全程調度、靠前把關、現場打分。具體實施“醫療急救包扎、狹小空間破拆”等單兵科目,“災情評估報告、向上/向下安全破拆、繩索斜向救助”等班組科目和“民航轉運人員、直升機投送物資以及高空懸停救援”等形式內容,在空間破拆項目中,救援人員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在規定時間內破拆200毫米或3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樓板,打通一條足以通過被困人員的“生命通道”,並按照方向要求將被困人員救至指定安全區域。

“這次演練是我省目前為止參訓隊伍最多的地震救援演練,堅持“實兵、實裝、實戰”原則,採取不打招呼、不露細節、無預案、隨機拉動的模式,全要素、全時段模擬地震災害救援全過程,磨合各部門、各處室應急聯動響應機制,進一步提升隊伍地震災害救援能力。”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總隊長李建春說。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