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讀書?”

2021年04月26日13:12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讀書?”

無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線上購書平台,會“不自覺”按照年齡分類,推薦兒童書目。但不少家長反映,按照童書榜單、育兒博主推薦買來的網紅童書,孩子卻並不感興趣。 日前,中國首個兒童分級閱讀行業標准宣介會發布消息,《3—8歲兒童分級閱讀指導》行業標准於2020年6月正式批准立項,將於今年上半年完成編制工作。“該標准不僅填補了我國少兒圖書發行標准化的空白,還將為建立符合中國兒童閱讀需求的階梯閱讀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廣大從業人員和讀者提供權威指導。”全國出版物發行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寧毅說。

兒童分級閱讀行業標准的出台,能否助力家長破解“我的孩子不愛讀書”這一難題?近日,記者採訪了長期研究兒童閱讀的專家學者、兒童圖書館工作人員、語文教師以及家長。

年齡,兒童分級閱讀的重要參考

4月18日上午10點半,5歲的王夢瑤跟著母親孟儷來到離家不遠的西西弗書店。她輕車熟路地走到“少兒區”,抽出繪本《湯姆走丟了》,坐到一旁的黑沙發上開始翻閱。

“孩子從小就喜歡翻書、看書,我們每周都會來書店看書,家裡也買了許多書。”孟儷告訴記者,最近每天會給孩子讀一段《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闡述日常生活中不為察覺的哲理。談起如何為孩子選書,孟儷分享說,會在網上查詢,兒童各年齡推薦書單或是暢銷童書榜單,並根據孩子的日常喜好,進行購買。“現在孩子稍微大一些了,能夠基本摸清她的喜好,所以,給她買的書,她還比較喜歡。”孟儷回憶說,女兒近一歲時,她開始“大規模”購買童書,但到底適不適合孩子,也不確定。“幸運的是,孩子喜歡我買的書。”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林靜研究兒童閱讀二十多年,在她看來,“孩子不喜歡看書”的根本原因在於,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書。

林靜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從國外引進及國內原創的兒童繪本有4萬多種。“對父母而言,挑選出合適的童書,就是淘金。”林靜表示,書單、榜單劃分相對粗略,對兒童購書的指導性相對較弱。“制定一份童書書單是一份令人心生敬畏的工作。選中的每一本書,應該符合兒童某一成長階段的多種訴求,精准把握兒童成長的敏感期。”

麥芽大語文教師丫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13年,她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書,要幫助孩子順利超越“最近發展區”。林靜解釋說,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可以理解為孩子現有水平和潛能水平的中間區域。“閱讀要帶著認知上的安全感,往前探索,獲得更深一步體驗。最好的兒童閱讀體驗是,喜悅的緊張感或是舒適安心的挑戰感。”倘若孩子閱讀的書籍難度過大,會挫傷孩子閱讀積極性,也是“孩子不願讀書”的原因之一。

省少年兒童圖書館館長張鐵柱告訴記者,圖書館開放區域的書籍,主要分為0至6歲和7至14歲兩個部分,每一部分又按照適合閱讀的年齡段不同,每一至兩歲劃分為一個小類別,小類別中再進行細分。

“與成人不同,少年兒童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不同年齡段差異巨大,可以說,差一歲都大不相同,這也是為孩子准備的書籍應按年齡分級的原因。如果不分級、歸類,低齡的兒童看不懂大孩子的書,也不感興趣,大孩子也會覺得給更小年齡段兒童准備的書籍‘幼稚’。”張鐵柱提到,把童書和成年人閱讀的書籍進行區分,本來就是一種“分級閱讀”。

閱讀,兒童認知“鷹架”

《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本經典圖畫書,文字與畫面形成非常滑稽的對比:文字講述的是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而圖畫則講述了狐狸追逐獵物卻屢屢受挫的故事。這本書是4歲的李佳豪最近“痴迷”的一本書,每晚都會纏著媽媽講兩遍,才肯上床睡覺。

林靜說,3-4歲兒童幽默感正在形成,所以,會對有趣有意思的事情格外敏感。“幽默感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對成人也一樣。幽默風趣,本就是難得的性格特點。”

所以,科學的兒童分級閱讀指導要尊重兒童發展的生命事實,細致全面考慮孩子內心的真正訴求,也就是“能力需求點”。林靜舉例說,孩子閱讀訴求如同對美食的渴望,如果他恰好吃到了他最需要的某一種食物,“那吃起來一定十分開心、吸收得也很充分”。所以,她建議,立足兒童教育理論的基礎上制定兒童分級閱讀行業標准時,應進行大范圍的兒童文本試讀,仔細觀察兒童閱讀狀態,判斷一本書是否真的適合孩子。

林靜說,兒童分級閱讀指導應發揮“鷹架”作用,幫助家長、老師引導孩子超越“最近發展區”。閱讀指導的書單中,應包括豐富的主題、多樣的體裁及個性化的設置,為孩子提供全面的閱讀體驗。

張鐵柱認為,兒童分級閱讀行業標准的核心在於要適應不同年齡段孩子實際的認知水平。出版社在制作、出版一本童書時,也要先確定目標讀者的大致年齡范圍,這本書的導讀、插圖、故事情節、拼音等部分都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此來更好滿足小讀者的需要。以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為例,從適合嬰幼兒閱讀的繪本,到兒童版、青少年版,再到小說原著,事實上圍繞《西游記》形成了從幼齡到成年階段的書籍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圖書分級理念的產物。

“年齡大小並不是判斷兒童閱讀能力的絕對標准。”張鐵柱介紹,當家長帶著孩子來圖書館讀書時,工作人員會先了解孩子的年齡、識字量、平時的讀書興趣等情況,再綜合判斷適合其閱讀的書籍類別。

記者了解到,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的圖書分級,立足於實際工作經驗,正在探索標准,也會參照國內、國際權威機構書單。“不同出版社、不同圖書館、不同書店,都有自己的圖書分級方法,大致內容不會偏差很多,但肯定有不少細節差異。”張鐵柱舉例說,即使是同一位童書作家,其作品也可能被分到不同階段。比如作家曹文軒,他的作品《羅圈腿的小獵狗》被認為閱讀難度低,適合低齡兒童,有加了拼音的版本﹔但《草房子》等較有深度的作品,更適合有閱讀基礎的兒童,因此這部作品很少有拼音本。

選書,沒有標准答案

分級閱讀的概念雖然引入中國已有十多年,但國內對分級閱讀標准的研究,大都在民間或出版機構,且分級閱讀理論體系的搭建較為滯緩,存在著研究主體的行業結構單一、標准制定者公信力不夠、推行力量沒有形成合力等問題。

在中國首個兒童分級閱讀行業標准宣介會上,少兒讀物發行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社長孫柱介紹,《3—8歲兒童分級閱讀指導》行業標准的編制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為政策依據,參考了其中關於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具體內容,結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編寫。同時廣泛借鑒、吸收了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目標分類學、兒童繪畫理論等學術領域的理論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內容編寫。

濟南市高新區山大附中瀚陽小學二年級五班語文教師葉晶晶認為,分級閱讀指導能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的智力和心理發育程度提供不同的讀物推薦,可以引導兒童閱讀更科學、更有針對性,也為家長選購童書提供了抓手。

丫丫老師建議,分級標准可參考,但不能盲從,要選擇性使用。家長可以根據孩子自身情況,拔高或降低難度,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書籍,實現孩子潛能開發的最大化。“有小學二年級學生,就能聽懂《鏡花緣》《搜神記》。如果我們僅從分級標准來看,這類書目更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如果我們盲目遵從標准,就有點狹隘了。”她認為,閱讀的重點是孩子能不能讀得懂、有沒有閱讀興趣。孩子的關注點,家長對孩子情緒和興趣的關注,能幫助老師、家長准確判斷孩子的閱讀理解水平。“分級閱讀指導行業標准這把尺子,落到每個孩子身上,需要進行個性化調整。”

同時,有專家建議,兒童分級閱讀指導行業標准,應避免“成人視角、專家視角”。“看似是尊重兒童的前提下,事實上還是一種成人本位的思考,沒有尊重兒童的閱讀狀態,沒有從兒童的視角去閱讀。”

比如,暢銷童書《首先有一個蘋果》,深受專家推薦、認可。幽默詼諧的畫風獨樹一幟,故事的細節非常豐富,重復中又暗含著變化,可以引導孩子們清楚明白地體會到從一到十甚至“數不清”的數量概念。但是書中有一個情節,是獵人打掉小鳥,小鳥掉下來,獵狗出來叼小鳥。“3至6歲的孩子,認為世間萬物有靈,看到小鳥被打傷,他們怎麼會開心呢?”(劉一穎 林月良)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