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尋芳黃河岸

商瑞娟

2021年04月16日09: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春日尋芳黃河岸

東營市龍居鎮黃河風光 龍 居攝

春日尋芳黃河岸邊。沿蜿蜒的小路爬上大壩,在水一方,觀黃河日出,晨曦之下,大河涌動泛著金光,竟也倒映出天空的碧藍。岸邊楊柳依依、蘆葦萋萋,鳥兒亮開歌喉,虫豸開始覓食,農人們來到灘地裡勞作。這光景,仿佛穿越到詩經之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路吟嘯呼吼,九曲十八轉,奔波萬裡來到東營,轉了個彎,恰好把古鎮龍居繞在了臂彎裡。從這裡再往前奔流二百余裡,母親河就會結束她的萬裡征程,投入浩瀚的渤海。

崇尚自然的人們紛紛來到黃河岸邊,感受這生機勃勃的春天。河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林子。楊樹、柳樹、槐樹、白蠟、鬆柏,四萬畝生態林聚在這裡形成磅礡之勢,也造就了天然氧吧。如今,這裡已成為4A級景區,風光旖旎,資源豐富,平原滑雪場、特色跑馬場和溫泉入戶度假民宿掩映在密林之際。若說飄帶樣的黃河像獵獵的旌旗,這密林就是千軍萬馬,以雷霆萬鈞之勢護衛這片土地上的萬物,護衛著河岸邊的父老鄉親。

正覺寺黃河決口遺址紀念碑在柔柔的柳絲下屹立,昔日人們與大河相依為命的往事歷歷再現。曾經,黃河就像一個喜怒無常的巨龍,“福兮黃河,禍兮黃河”。這裡屢遭黃河水的侵襲,洪水沖毀了村庄和庄稼,也帶來了沃土與良田。父老鄉親們愛著它,又畏懼著它。今天,它已成為名副其實造福百姓的母親河。正覺寺決口遺址早已變身“同心圓”生態公園,鳥語花香,桃紅柳綠,萬物競自由,到處透著勃勃生機。從正覺寺遺址望去,河面極其寬闊,堤壩堅固,原來河壩上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原來的防洪土牛也被一方方整齊的石料堆代替。大河之上,德大鐵路橋飛跨而過,這是橫架在黃河上的最后一個鐵路橋。滔滔黃河上的鐵路大橋雄偉壯觀,給決口遺址再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河灘裡孕育了肥沃的綠洲,靜臥著果園和桑田。經過冬的洗禮,每一株果和桑都威風凜凜,像壯年的長臂猿,伸展灰色手臂,試圖攀住獵獵長風。裹著花頭巾的婦女們來給果樹和桑樹剪枝了,她們像一個個熟練的理發師,手裡剪刀開合翻轉,一排排長臂猿變成了平頭獾,整整齊齊立在壟間,像一個個聽話的孩子。這裡是黃河入海口“桑蠶之鄉”,上世紀90年代,這個因相傳趙匡胤在此居住而得名的龍居鄉就開始了植桑養蠶,邁開了改革開放后鄉村振興的腳步。

春三月,桑含綠,眾女採桑。春風嫣然。桑苗在夕陽中閃亮,連著滾滾的河水,變成了一條條胖胖的蠶寶寶,變成了一顆顆潔白如玉的蠶繭兒,變成了一匹匹閃爍著黃金光澤的錦緞。遍地桑園燦爛了她們的笑容,從那時起,她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如今,恰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歷史機遇。韓愈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春雨無聲潤萬物,春風又綠黃河岸。黃河力量時刻感召著黃河岸邊的人們,扎根這片熱土,創造美好生活。

大河不竭,新一個時序正式開始。看,黃河岸邊,蟄伏了一冬的人們再也貓不住了,渾身的細胞也像萬物一樣活躍了起來,靜靜地徜徉在河岸﹔而孩子們拽著鮮艷的風箏在春風裡奔跑,爽朗清脆的笑聲隨風飄蕩,順滔滔河水飛向大海,借徐徐春風飛向藍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4月16日 第 12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