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民①丨“宣言”照初心 ——中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的山東故事

2021年04月08日09:30  來源:大眾網
 
原標題:為了人民①丨“宣言”照初心 ——中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的山東故事

“這裡的小米綠豆稀飯曾喂養過中國的革命,這裡的棉花粗布曾包扎過民族的尊嚴。”4月6日,站在廣饒縣《共產黨宣言》紀念館,76歲老人劉洪業思緒仿佛又回到了90年前。

在東營博物館保存的全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

就是在這裡,90多年前,一本印有“大胡子”頭像的小冊子傳到了劉集,經劉集黨支部書記劉良才、支部委員劉考文幾經生命傳播和保護,最終交到了劉洪業的爺爺劉世厚手裡守護。以他們為代表的早期共產黨員們用生命保存、傳播了那本珍貴的小冊子。

“跟著大胡子,一切都是為了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本小冊子指引著早期革命思想落地、生根,並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

近百年來,這份朴素的為了人民而奮斗的“理想”,在這方土地上薪火相傳。而今戰爭硝煙遠去,時代歷經滄桑巨變,那個“為了人民”的故事還在流傳——

火種——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原本只是魯北平原一個普通的小村庄。在革命時期,這裡卻成了遠近聞名的堡壘村,被譽為“小莫斯科”。

劉洪業從小常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爺爺在一口櫃子裡珍藏著一個小木匣子,裡邊有一本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正是中國農村保存下來的唯一一本《共產黨宣言》,目前收藏在東營市歷史博物館中。

這樣一本珍貴的冊子,是如何在這個山東的小村庄流傳下來的呢?

1926年,在濟南工作的年輕女共產黨員劉雨輝回劉集村探親,將一本印錯名字的《共產黨宣言》帶回了劉集,在一個靜靜的夜晚,一盞昏黃的油燈下,劉雨輝把這本精心珍藏著的小冊子拿了出來,把它交給了族中的共產黨員、當時劉集村黨支部書記劉良才,指著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訴大家:“他叫馬格斯(陳望道的中譯本首次翻譯時的譯名,即馬克思),德國人,他跟一個叫安格爾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寫了這本書,共產黨員都應該學一學他們的書。他們會讓我們明白革命的目的和我們今后應該走的道路。”

劉良才像收到了“寶貝”。他驚訝地發現,“大胡子”說的這些話,翻譯成朴素的農村語言,不就是“帶著人民群眾過好日子”的意思嗎?

劉良才帶領黨員群眾如飢似渴地學,努力吃透書中的理念,轉換成大眾、朴素的語言,並開辦農民夜校講習班,緊密結合老百姓生活實際講授、傳播。

守護——用生命守護信仰

為了保住這本革命的“火種”,這個小村庄裡的人們“接力”,用生命守護多年。

劉洪業介紹,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白色恐怖逐漸籠罩了山東,劉集支部被迫轉入地下活動,上級決定黨的文件和書籍看后一律銷毀。劉良才深知《共產黨宣言》的寶貴,便把它秘密保留了下來。

“1931年,劉良才調任濰縣縣委書記前,把這本書轉交給了支部委員劉考文保存。劉考文先是將它藏在糧囤底下,后又封入灶頭,再轉至房頂脊瓦下。”劉洪業回憶,1932年,隨著革命斗爭形勢的惡化,劉考文預感自己可能被捕,便把該書轉交給了忠厚老實的共產黨員劉世厚,也就是劉洪業的爺爺。

“不久,劉考文被捕,劉良才犧牲。我爺爺劉世厚把這本書用油紙精心包好,秘密封到了屋山牆的雀眼裡。”劉洪業說,這本書從此成為了爺爺家的秘密。

抗戰時期,日寇三次到劉集村“掃蕩”,並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劉集慘案”。劉世厚冒著隨時葬身火海的危險,不顧個人安危,從老屋山牆的雀眼內搶出了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產黨宣言》。解放戰爭時期,劉世厚又將書秘密藏匿並完整保存下來。

“1975年秋天,廣饒縣文管會到劉集村征集文物時,我爺爺已經84歲了,他將這本珍藏多年的《共產黨宣言》捐獻給了國家。”劉洪業回憶,后來他才知道,爺爺家珍藏的這本小冊子,竟然正是全國僅存12本《共產黨宣言》首譯本之一,也是唯一一本在農村黨組織中傳播、使用,並經歷戰火的洗禮保存下來的。

這本“消失”了40多年的“大胡子”書,終於又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並被認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藏本”映照為民精神

“作為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的保存地,紅色品牌是我們劉集后村最為靚麗的名片。”如今的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后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說,新中國成立后,當年的劉集村也演變成了劉集前村和劉集后村兩個小村子,關於《共產黨宣言》的相關資料也就地留在了劉集后村。

劉洪燕說,戰爭的年代雖已遠去,但是當年先輩們“為了人民”而奮斗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

“全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傳入廣饒,從此同廣饒革命的風雨緊密相連,歷經戰火的考驗,浸染烈士的鮮血,這本革命文獻為廣饒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4月6日,在廣饒縣《共產黨宣言》陳列館,導游正帶著近20名來參觀的小學生介紹劉集紅色故事。

這些年來,劉集后村依托紅色資源,建起了全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前來參觀、學習,每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有一年還超過了20萬人。

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后村依托紅色資源,建起了全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主題紀念館。

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來到紀念館參觀、學習這段歷史。

特別是2020年以來,廣饒縣啟動《共產黨宣言》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同步配套建設一處黨性教育基地和一處游客服務中心,重新打造提升紅色旅游線路。

“項目全部完成之后,不僅能讓游客有更好的參觀效果,還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黨性教育和紅色體驗活動,進一步拉伸紅色產業鏈條,從而帶動村民、村集體增收。”劉洪燕表示,旅游線路完全建設完成后,將為劉集后村增加村集體收入70萬元。

“我們還打算開發一些新項目,比如紅色紀念品、餐飲、導游等都陸續在做了,新的項目也在陸續設計中。”劉洪燕介紹。

除了搞紅色旅游,村裡還堅持奮斗精神,帶領村民們尋找致富途徑。

“溫度可以了,把棚頂打開通通風吧!”4月6日上午,在劉集后村一個大棚裡,工作人員拿起遙控器,輕輕一按,大棚頂的通風口就打開了。

劉洪燕介紹,近年來,劉集后村建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建設了三個高效大棚,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自從村裡建起合作社,村民張海艷也搖身一變成了上班一族,她負責在合作社的大棚裡干零活,工作不累,每個月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每個月領工資,收入也增加了,手裡也寬裕了。”談到在合作社工作的事,張海艷臉上洋溢著笑容。在劉集,像她一樣,在合作社打工,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就有10多人。

“我們的生態採摘園也吸引了不少人來採摘,搞得紅紅火火。”劉洪燕介紹,2019年劉集后村又聯合周邊多個村庄,投資300余萬元,採取“集體+個人”共同運營模式,建設了一處集旅游、觀光、採摘休閑於一體的生態採摘園,引來不少游客。

“我們種了西紅柿、草莓,還在嘗試種葡萄、菠蘿,多樣化發展。”劉洪燕介紹,採摘園依托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發揮線上線下銷售、採摘、科研、農旅於一體的優勢迅速打開市場。目前,種植的西葫蘆、西紅柿已上市,實現銷售收入幾十萬元。僅此一項產業就可為入股生態園的6個村庄每年每村帶來至少5萬元的集體收入,同時新增50個就業崗位。

如今,劉集村聯合周邊多個村庄,建設了一處集旅游、觀光、採摘休閑於一體的生態採摘園,當地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

初心——一元餐廳裡的“幸福故事”

4月6日,春風和暖,廣饒劉集村的多位80多歲老人格外高興,因為他們又能吃上村裡給做的1元“幸福餐”了。

劉集村黨員劉曉杰為前來“一元餐廳”吃飯的老年人服務

炒菜、掃地、擦桌、洗碗……4月6日,一元餐廳裡熱鬧非凡,黨員和志願者們正張羅著新一年的“開張日”,迎接老人們來就餐。

“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更不能忘了村裡的老年人。”劉洪燕介紹說,一元餐廳是為了讓村裡的老年人能吃上熱乎飯而設立的公益性餐廳。

切白菜、剁豬肉、炒豆腐……中午11點多,劉集后村黨員劉曉杰正在“一元餐廳”的廚房中忙活。他是2014年剛入黨的年輕黨員,“一元餐廳”開設后,他常常會在周一、周三來廚房幫著炒菜、刷碗,幫著給老人們做頓熱乎飯。

今年60歲的劉連興,是劉集后村一名老黨員,他在1986年就入黨了。“一元餐廳”建立后,他常常在節假日或平時休班來“一元餐廳”裡幫忙,給餐廳干點打掃衛生、擦桌子的活兒。

“我能為老年人服務,我感到很榮幸。”劉連興說,為人民群眾服務了一輩子,現在年紀大了,隻要還能干得動活,隻要大家需要自己,就會一直干下去。

“好吃!咱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黨和政府對咱這麼好,咱們得感恩得知足。”4月6日,“一元餐廳”裡,三十多位80多歲老人,邊吃邊笑著點贊。

劉洪燕介紹說,劉集后村“一元餐廳”包括場地建設、桌椅廚具購置,總共花費百萬余元。除鄉村振興服務隊、駐村第一書記協調的60萬元,以及財政補貼的20萬元,剩下的全由村集體出資。

劉集后村還把組織振興貫穿鄉村振興的全過程,抓住黨建工作不放鬆,讓黨員們當好村民幸福生活的帶頭人,讓黨員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人民”。

“一名黨員對應聯系10戶左右的群眾,村裡現在一共40多名黨員,與420戶群眾實現了黨群聯系全覆蓋。”劉洪燕介紹,村裡制定了“黨員聯戶”制度。每名黨員聯系十戶群眾,平日裡村民家裡水管損壞、停電等問題,或者村民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向結對黨員反映。

“《共產黨宣言》就是在我們村保留下來的,宣言中一切為了人民而奮斗的精神,也傳承了下來。”劉洪燕表示,該村的黨員深入老百姓家裡,在家長裡短和柴米油鹽的交流中更了解群眾心中所需所想,努力為人民辦好實事,真正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裡”。(陳洋洋 張珈瑋 張一帆)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