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中國畫《蛙聲十裡出山泉》。此畫是老舍以清人查初白詩句“蛙聲十裡出山泉”為題,主動提供創作構思,請齊白石所作。
陸儼少中國畫《江濤萬古峽》。此畫之題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秋峽》一詩。陸儼少因與杜甫有著同樣的入蜀經歷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故對杜詩極為鐘愛。抗戰爆發時,陸儼少舉家入蜀避難,隨身隻帶了一本《錢注杜詩》。之后,陸儼少依照杜詩內容,加以自身所見所感,創作了大量杜甫詩意圖。
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創作的中國畫《夢游天姥——山水》。
設計:趙偲汝
古詩詞與中國畫,分屬文學與藝術兩大門類,二者之間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開始。這種交融不僅有力促進了古詩詞和文人畫的蓬勃發展,還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詩和山水畫成為古代文學史和繪畫史上的藝術典范。詩畫合璧的中國畫,逐步發展為東方藝術中獨樹一幟的文化形態和藝術樣式。
歷史中的詩畫之緣
在中國,詩畫融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在中國文化中,書畫亦寫心志。這是詩書畫印能夠結合的內因。由此亦可反觀中西文化的異同。按照18世紀西方美學家對於詩畫差別的論述來看,繪畫主要運用線條和色彩來描繪空間中並列的物體,故與建筑、雕刻等統稱為造型藝術或空間藝術﹔而詩歌主要運用聲音和語言來敘述在時間中持續的動作,故與舞蹈、音樂等統稱為音律藝術或時間藝術。西方繪畫注重對客觀自然的再現和真實記錄,吸收了大量科學技術成果,不斷強化藝術的造型功能。正因為這種涇渭分明的認知,在西方文化史中基本沒有形成詩畫合一的局面。
可以說,魏晉之前,我國早期的詩歌與繪畫在藝術功能、表現方式和審美追求上,也分別具備上述“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特征,各盡其職,各自發展。唐代,隨著詩詞創作的興盛,特別是唐詩取得的燦爛成果,讓畫家得以在詩境的涵泳中,獲得更多創作的主題和靈感。尤其是山水田園詩,不僅以人與自然的對話,把詩從玄理中解放出來,強化了詩的畫面感和表現力,更通過對山水和田園的審美觀照和抒情表達,推動了山水畫的發展。同時,一些詩人在欣賞繪畫時引發詩情,並開始嘗試創作題畫詩。只是,此時的題畫詩大多沒有題於畫面之上,但是詩與畫彼此啟發的萌芽慢慢顯現出來。
到了宋代,蘇軾用“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王維的詩畫藝術進行總結和高度評價,從精神境界上將詩與畫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共通之處講得更加透徹,推動了中國畫“以詩入畫”“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創作潮流,也涌現出許多探討詩畫關系的重要理論成果。隨著文人水墨畫的發展和興盛,元代畫家不僅自覺在繪畫創作中追求“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還流行用書法將題畫詩跋寫於繪畫作品的空白處,並鈐蓋上自己設計鐫刻的印章,形成了中國畫“詩書畫印”一體的獨特藝術面貌,傳承至今。
意境上的詩畫同律
詩畫合璧,不僅體現在藝術家自畫自題、自畫他題等藝術形式上,更體現在詩與畫在意境營造和藝術觀念上的互融共通。
中國人自古崇敬自然萬物,順應宇宙運行規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山水畫為例,其誕生之初,在藝術功能上就與標記地理位置的地形圖迥然不同。無論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還是王微的“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都為中國山水畫奠定了以藝載道、托物言志的基調和方向,畫家的情思和智慧時時隱現於山水作品中。
擬人化在詩畫創作和理論研究中十分常見,也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宋代畫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以擬人的手法對自然山水展開討論,如“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以人的姿容形容山川四季之美。詩詞中擬人化的精彩描寫更是不勝枚舉。詩人與畫家觀察世界的方式與創作手法,正應和了唐代詩人孟郊的名句“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的意旨。
無論詩人還是畫家,他們自覺自願地融入自然,也請自然萬物融之於“我”。在進行創作時,他們將景物作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觀者欣賞作品時,通過調動自身的生命體驗和藝術感知,與作品共情,從而得以“暢神”並獲得精神愉悅和情感共鳴。這樣的作品,怎能不氣韻生動,流傳千古?這樣的詩詞,怎能不打動人心,穿越古今?
千百年來,詩與畫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並化為中國人品性磨練、自身修為、知常達變、人格塑造的一種獨特方式。
發展中的詩畫傳統
近代以來,中國畫面臨難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語言體系、適應時代需要的困境。這一困境以及用西畫技法改造中國畫的做法,曾引發廣泛的討論甚至批評。總的來看,對中國畫創作狀況的批評意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過度強調西方繪畫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韻不足﹔一味追求筆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養,流於技術語言上的低水平重復﹔沉溺於傳統文人畫趣味之中無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時代語境和創作素材中融思創變,實現中國畫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天,重新認識詩畫傳統,有助於開拓中國畫的藝術新境。
近年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重要課題。伴隨文化歷史類電視網絡節目的熱播,詩詞與繪畫的結合也以新形式出現在熒屏上,人們從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傳統詩詞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在兒童教育中,“詩畫呼應”成為引導孩子全面立體地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課外讀物中,許多兒童詩詞繪本備受家長青睞。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古詩詞也配有與之相關的精美中國畫作品,以幫助孩子進入詩詞的情境,理解經典詩詞的內涵。
探尋並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從“詩畫關系”入手思考中國畫的當代發展,無疑更具啟發性和現實意義。在這方面,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探索和嘗試值得關注。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2020年底,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和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活動。近千位文史學者、藝術家歷時數月,重走歷史上的“浙東唐詩之路”,在這條山水之路上,通過實地採風、研討調查、交流合作等形式,對“詩畫本一律”的命題進行思考和探討,以回到現場的方式重新建立詩與畫、古與今的聯系,探求中國畫符合自身文化傳統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當代創新之路,並取得一定成果。
藝以載道,文以化人。重新思考並踐行“詩畫傳統”,使其成為推動中國畫創作與研究的重要力量,將有助於實現中華傳統美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4日 第 08 版)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