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已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設施近8000處

2021年04月05日09:47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山東已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設施近8000處

  老人墳頭從“自家地”

  搬到公墓園

  3月30日上午,朱愛華(化名)和丈夫帶著燒紙和祭祀品來到章丘玉安園公墓祭奠父親。按照農村習俗,老人去世頭三年要提前祭拜,還要趕在上午。

  一座圓形土丘依山就勢而建,一條干淨整潔的水泥路通往頂端,道路兩側,柏樹、鬆樹成排栽種,綠意點點。這就是目前正在投入使用的位於章丘的大型城市公益性公墓——玉安園公墓,總佔地46畝,墓地中的墓穴設計條理分明,排列規整有序。

  朱愛華家住章丘區聖井街道孟家窩村,三年前父親剛去世,她就決定把老人安葬在這座大型公墓裡。“以前村裡有老人去世,把墳頭落在自家地裡,后來因為村裡建設規劃不得不挪動好幾次,在公墓就不會遇到這種情況。”

  把父親安葬在玉安園公墓,讓朱愛華一家省了不少心。環境好,有專人看管,重要的是父親能永久安葬在這裡。

  57歲的潘慶忠是玉安園公墓的負責人,他平時主要負責公墓的接待、管理等事宜。“村民把墳遷到這裡,不僅完全免費,有的還會給他們資金補助,自家還省了墳頭遷來遷去的麻煩。”在潘慶忠看來,公益性公墓的建設不僅為村民減輕了很多負擔,節約土地資源,更能防止很多安全隱患的發生。

  清理整治散埋亂葬

  建起生態葬紀念林

  從章丘主城區向北驅車近20公裡到達繡惠古城,一條嶄新的水泥道把人引到位於南河村南一處硬化高地,花格磚鋪設甬道、柏樹鬆樹排列栽種,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是一處新型的生態葬紀念林。

  記者了解到,201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閑置的河灘林地,周邊沒有道路,村裡墳頭墓碑基本都埋在這裡,每天還都添不少新墳,環境臟亂,村裡人也不敢從這條路經過。后來章丘區民政局開展散埋亂葬清理整治行動,對這一片區進行改造,才有了如今的模樣。濟南市章丘區民政局副局長王正剛說,如今,這佔地9畝的生態葬紀念林,規劃建設1320個墓穴。

  王正剛說,如今的繡源河風景區能進一步擴大成30裡景觀風貌帶,也得益於該區殯葬改革的成果,因為這裡以前的河灘地裡有上千座散墳,整治之后才有如今的風景。

  壽光宋家庄子村陵園於2019年6月改造完畢。陵園內,墓碑靜臥,兩個大香爐安放有序。改造以前,宋家庄子村原公墓佔地13畝,墓穴分散,雜草叢生,極易發生安全事故。為此,宋家庄子村通過社會捐款、群眾集資、村委補助等舉措征集資金80萬元,對本村舊公墓進行了全面改造。村紅白理事會副會長張慶祥介紹說,“通過公墓改造,現在隻佔2.1畝,節省了將近10畝地,原來的土墳雜草叢生,很容易發生火災。改造后,上墳的都有焚燒爐,有指定位置,干淨衛生多了。”

  據統計,2019年以來,壽光市農村原有老舊公墓964處,總佔地1.2萬畝,截至目前,已成功改造近800處,改造率達到了84.5%,節約土地近3500畝,新增綠化面積7200余畝。

  “全省從開始大力推進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到如今見成效,中間過程可謂艱難重重。”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潘紅春說。

  建公益性公墓

  最初曾遭遇一系列困難

  沂水縣殯葬改革全國矚目,改革也是從公墓建設攻堅戰開始的。

  2017年5月10日至6月30日,沂水縣用50天建成110座公益性公墓。但在2017年之前,許多村鎮就已經開了頭,卻沒想到遭遇了一系列困難。

  大部分鄉鎮都遇到了建設選址困難的問題。公墓建在哪兒、怎麼建,沂水縣充分尊重群眾意願。選取出百姓認可的地址后,還可能會遇到土地性質不符的問題。

  沂水縣民政局副局長賈文勇介紹,國家政策要求,公墓建設首先不允許佔用耕地,為此,在鎮村選址的基礎上,由縣民政、國土、林業、規劃部門人員組成的公墓選址審核小組到現場查看,以確保公益性公墓用地合法合規。

  公墓建成之后,如何組織使用又成了最難的關鍵點。

  雖然公益性公墓免費遷入,既能省錢又能省時間,但村民們總擔心各種不好的輿論發生。“別人一開始都說,這些人為了錢讓老人在地下也不安生。還有的說自己不需要政府免費,寧願自己花錢也要為老人辦一場風光的葬禮。”一位村民說。此外,“鄰避效應(怕建設項目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也是村民拒絕的一大原因。

  鋪天蓋地的殯葬改革宣傳沒放過任何一個村落。賈文勇介紹,那時候每個鄉鎮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優惠措施,黨員干部、企業家帶頭遷墳,紅白理事會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逐漸接受了。從遺體運輸到公墓安葬,村民不用花一分錢,根據每家不同情況還會給予一定補助,如今,沂水縣公墓安葬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對於章丘區來說,一些鄉鎮曾面臨過資金制約大的困境。王正剛說,有些村沒有集體收入,導致這些地方的公墓建設難以啟動。后來,章丘區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融資方式,彌補了資金緊張的難題,並通過物價部門核准、民政部門監管,如今實現了良性循環。

  “通過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讓村裡的墓地變得整潔美觀,讓村民們有了更好的祭奠環境,有利於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潘紅春說。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市級公益性公墓20處,縣級公益性公墓159處,鎮村級公益性墓地7507處。(張如意)

(責編:公雪、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