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盤活文化空間(人民時評)

周珊珊

2021年03月29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數字賦能盤活文化空間(人民時評)

最近,一組名為《博物館說》的短視頻走紅網絡。全國143家頂級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珍品紛紛亮相,由館長或專家以短視頻形式,講述文物蘊含的歷史內涵、文化精神、當代價值,為觀眾奉上雲端文化大餐,讓人足不出戶便能漫游歷史文化長河。近年來,越來越多數字化文化產品涌現,文化空間的內涵不斷豐富、邊界不斷拓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運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術,讓文化“動”起來,讓文化空間“活”起來,才能更好弘揚歷史文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高全社會文化素養。新冠肺炎疫情給實體文化空間的運營發展帶來沖擊,同時也促進了數字文化空間不斷挖潛。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多年積累的文化藝術資源,借由互聯網平台“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文化產業數字化是大勢所趨。過去人們很難想象,足不出戶如何暢游各大展館、遍覽古跡文物。如今,依托數字網絡和融媒體技術,“網”聚書香、“雲”游四方成為現實。雲端看展覽、指尖點文獻,打破了人們享受文化生活的形式限制。面對實體場館數量有限,館藏保護有特定要求,以及精品內容供不應求的現實,融合技術手段為其擴容,打造出24小時不打烊的線上文化空間,惠及更多受眾。過去的單向傳播格局也被打破,組織者和參與者進入雙向互動時代。文化空間的場域大大拓寬,文化內容的可及性更高,獲取文化內容的效率和體驗也得以提升。

以社會效益為導向,擁抱新技術新業態,盤活公共文化空間,既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也能充分釋放文化資源使用效率,擴大優質內容供給,提高社會效益。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意見,明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隨著新基建加速布局、智能技術不斷發展,文化產業數字化大有可為。

在此背景下,文化藝術展館從以線下展示為主,到線上輔助線下,再到專門策劃線上項目﹔文化空間從傳統意義上的物理空間,變成了鏈接各類雲上出口、孵化多樣文化產品的網絡節點,搭建起形式更為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的立體式文化體系。與此同時,線上文化空間還可以反哺線下,進一步促進藝術傳播和文化傳承。這也對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提出要求:數字化並非簡單地給館藏品拍照、錄像,把線下內容機械“搬運”到線上,而是要進行適應化改造、針對性開發。靈活運用VR、5G、全息投影等豐富多樣的技術,大膽創新音樂、游戲、文創產品等層出不窮的形式,才能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數字賦能文化產業發展,線上線下雙向發力、互相融通,加深了文化與人的聯結。期待更多文化空間,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文化人,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為引領社會風尚、傳承文化發展匯聚新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9日 第 08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