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農業芯”,種下“金疙瘩”(現場評論)

張藝開

2021年03月25日10: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做強“農業芯”,種下“金疙瘩”(現場評論)

做強“農業芯”,要打牢基礎,推進種業創新﹔要做好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要系統推進,構建產業格局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黑土地上備耕正忙。“選啥種”,一時間成了老鄉們的熱議話題。黑龍江省虎林市八五六農場的種植戶顏光菊,心裡早有打算。去年,黑龍江罕見遭遇台風“三連擊”,她家270畝水稻卻未受影響,主要歸功於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龍墾2021”新品種。顏光菊說:“台風刮不倒,霜凍受傷少!”好種子有了,今年好收成也可期可盼。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0年,黑龍江喜迎“十七連豐”,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穩居全國第一,正得益於提前謀劃了種子的大文章。“十三五”以來,黑龍江共審定推廣主要農作物品種906個,大豆、水稻、小麥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主要農作物自育品種種植佔比87%。放眼全國,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佔95%以上。“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小種子撐起大農業,成為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

近些年,我國種業不斷發展進步,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是可控的。然而,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一些糧食作物單產仍較低,少數蔬菜品種還不能滿足多元化需求,種質資源保護不夠……這些短板弱項,正是“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著力點。隻有持續做強種子這一“農業芯”,才能讓14億人不僅端得牢飯碗,也能吃得好飯菜。

做強“農業芯”,要打牢基礎,推進種業創新。種子是農業基礎,種質資源則是基礎中的基礎。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對此,黑龍江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容量計劃翻4倍。黑龍江省農科院專家說:“這一排排‘金疙瘩’,是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培育農作物新品種的基礎。”建立健全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保護利用體系,為挖掘優質種子基因、創制育種新材料、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夯實了基礎。

做強“農業芯”,要做好規劃,堅持問題導向。為此,黑龍江著手編制全省“十四五”種業創新發展規劃,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明確目標、任務、措施。規劃的目光要長遠,發展的腳步則要堅實。做強“農業芯”,要主動到田間地頭汲取智慧,實地調查研究種企所需、農民所想、消費者所盼。充分考慮現實需求,因時因地精准施策,就能激活種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做強“農業芯”,要系統推進,構建產業格局。在農業種業發展鏈條上,種質資源、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等是缺一不可的環節。以北大荒集團為例,旗下墾豐種業有目前中國種企中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在國內首創“流水線”育種方式,由首席科學家負責,全創新鏈流水線運行﹔面向種植戶、農村,打造30個新品種展示中心,因地制宜推廣優質品種。面向未來,應當進一步提升產權保護水平,鼓勵深化科企合作,促進育種資源、人才、技術等向企業聚集。深化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實現保護、利用、發展有機統一,才能有力推動研發與應用、保護與創新。

打贏種業翻身仗,關乎國計民生。以保障安全為前提,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撐,黑龍江有條件、能力和信心搞好種業發展,發揮后發優勢,加快實現從跟跑、並跑向領跑的轉變。

(作者為本報黑龍江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5日 第 07 版)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