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畫:凝聚文化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林 木

2021年03月22日10: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歷史人物畫:凝聚文化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蔣兆和中國畫《杜甫》。

靳尚誼油畫《八大山人》。

徐悲鴻油畫《田橫五百士》。

馮遠中國畫《屈原與楚辭》。

豐富的文字和圖像,共同承載著歷史。其中,作為中國圖像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繪畫,尤其是歷史人物畫,不僅生動表現歷史,更凝聚文化精神,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創新樣式、豐富內涵。

豐富多元的形象譜系

中國傳統繪畫主要分為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三大門類。其中,人物畫是成熟最早的畫科,有著豐厚的歷史內涵、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語言。

中華文明長河中的歷史人物,是歷朝歷代人物畫表現的主體,其形象在中國繪畫史上代代相傳、不斷豐富。像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之作,《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讓人們在欣賞那個時代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情景的同時,了解到一些變化——從單純注重人的內在品德,轉向對人的風神儀表的關注,繪畫開始表現女性美,歷史人物畫也具有了審美與社會的雙重屬性﹔《洛神賦圖》依托文學名篇展開想象和創造,陳思王曹植形象盡顯魏晉風度,詩意盎然的藝術表達,標志著人物畫由此進入審美新境。像孔子、老子等歷史人物,在漢壁畫、唐宋繪畫中都是常見人物形象。傳為唐代吳道子所作的《先師孔子行教像》中,孔子雍容大度、謙卑有禮,透出聖人智慧﹔宋代馬遠《孔子像》中,孔子身著長袍,拱手而立,沉靜肅穆……整體來看,早期歷史人物畫便不僅僅滿足於外形的肖似,還重在塑造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畫論的出現,奠定了中國人物畫創作的傳統。

隨著社會演進與藝術發展,歷史人物畫題材逐漸拓寬,從以描繪歷史故事為主,轉向歷史故事、高士仕女、民風民俗等多種題材創作齊頭並進。歷史故事題材作品,以歷史事件或文學故事為主,如宋代李唐《採薇圖》,描繪了商末伯夷、叔齊寧肯餓死山中,也不食周粟的故事,簡勁爽利的用筆,生動刻畫出人物剛正的性格﹔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以錯落、疏密有致的人物安排,表現塞外朔風凜冽的環境,真切描繪了文姬長途跋涉的情景﹔明代商喜《關羽擒將圖》,則描繪了三國時期關羽水淹七軍、活捉敵將龐德的故事。高士仕女題材作品,主要描繪文人雅士及女性形象,如明代馬軾、李在、夏芷創作的《歸去來兮圖》,還原了陶淵明超逸洒脫的精神世界。之后,高士圖、仕女畫發展成獨立的繪畫題材,豐富了人物畫表現形式,充實了人物畫精神內涵。風俗畫以描繪和記錄社會生活、民風民俗為主要內容,成熟較晚,從人物畫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代蘇漢臣《貨郎圖》等。

這些歷史人物畫,或取材於典籍掌故,或源於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或出自文學作品,均被賦予時代審美、文化精神和藝術家的個體思考,不僅展現出人物的風神氣度,也使不同類型的人物畫各顯所長,一同構成傳統人物畫豐富多元的形象譜系,實現文學與藝術、理想與現實的互融共進。

一脈相承的藝術創造

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國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歷史人物畫莫不如是。

早期歷史人物畫多“以形寫神”,形成以線造型、突出人物、虛化背景等特有的表現手法。之后,歷史人物畫創作被注入一些理想化的要求,強化了貫穿歷史人物畫創作的“成教化,助人倫”之社會功能。

在技法上,早期歷史人物畫也為后世留下創作范式。用線方面,中國畫“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被廣泛用於歷史人物畫創作。“十八描”以精妙表現物象和傳達美感為根本,各具特色。其中,秀勁的“高古游絲描”最受推崇,被視為中國畫線描藝術的精髓,代代傳承。至盛唐,吳道子在繼承“高古游絲描”的基礎上,創“蘭葉描”,用筆頓挫有致、筆力雄健、氣勢如虹,世譽“吳帶當風”,線描藝術從此更具節奏感和韻律感。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方面,嚴謹的工筆、瀟洒的寫意、素朴的白描等,在歷史人物畫創作中相輔相成,以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營造鮮活的歷史情境。

古代歷史人物畫蘊涵的中華美學精神,也深深影響了后世藝術家的創作。傅抱石筆下的屈原像,便參照了明代陳洪綬《屈子行吟圖》中屈原那卓犖不群、遺世獨立的悲憤神貌﹔他的湘夫人畫像,也是由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洛神的形象轉化而來,但傳統的鐵線描、高古游絲描與他自創的破筆散鋒等多種筆法融為一體,古雅又不失現代浪漫氣息。又如,明代杜堇《題竹圖》中的蘇東坡,是張大千所畫古意盎然之東坡的原型。電視劇《紅樓夢》挑選林黛玉的扮演者時,劇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參照了清代改琦《紅樓夢圖詠》中林黛玉的形象。古人與今人創作的歷史人物畫,人物的精神氣韻一脈相承,都帶有歷史氣息,但又因融入了作者新的藝術創造,彰顯鮮明的時代風格和藝術個性。

熔古鑄今的創新發展

進入20世紀,歷史人物畫再綻異彩,寫實風格盛行並成為主流。

在中國畫領域,誕生了蔣兆和《杜甫》等一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探索了新的藝術形式,其所蘊含的精神和理想,更體現了美術工作者對歷史人物的現實思考。在油畫、雕塑、版畫等領域,創作者充分發揮材料優長,不斷融入中華美學精神,創作了一系列民族風格濃郁的歷史人物畫。如徐悲鴻油畫《田橫五百士》,在日寇橫行中華大地時,以秦朝末年起義領袖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景,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朱乃正油畫《國魂——屈原頌》,著眼“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的場景描繪,展開精神刻畫。畫面中,光霧朦朧,屈原的形象在汨羅江落日余暉的輝映下,呈升騰之勢,表達著對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的贊頌。同為經典之作的靳尚誼油畫《八大山人》,色彩含蓄淡雅,構圖上採用中國畫常用的留白手法。身著一襲淡青色長袍、頭梳發髻的主人公,獨坐在河岸邊靜思。無論是主人公長袍的衣褶,還是其身后蜿蜒的河岸,作者均借鑒了中國畫的手法,將西方古典油畫技法與中國畫筆墨、東方審美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畫意境的油畫新風格。

21世紀以來,伴隨國家組織實施多個大型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史人物畫創作再次掀起高潮。如何立足中國藝術傳統,用中國藝術思維和語言進行新時代的歷史人物畫創造,成為美術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作為中華文明長卷式的展現,於2016年底完成評審驗收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匯集國內老中青三代優秀美術工作者,146件(套)作品標記了中國美術在歷史題材創作上的新高度。不少作品在歷史人物形象塑造、藝術形式創新和精神境界開拓上取得新突破。

馮遠中國畫《屈原與楚辭》,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時空觀,將歷史現實中的屈原和文學作品中的屈原結合起來,著重表現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質,以及《離騷》百轉千回、瑰瑋富麗的浪漫主義風格﹔吳為山雕塑《老子與〈道德經〉》,將傳統寫意精神融入創作,通過形體塑造,巧妙展現出老子的“虛懷若谷”……

作為時代視域中的歷史敘事,歷史人物畫創作在今天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表現在語言形式上,還體現在精神刻畫與價值呈現中。未來,它們將成為傳統的一部分,為中國藝術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1日 第 08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