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偉大斗爭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既是校長、老師、教育戰線工作者,也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戰士”﹔他們既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也始終堅持以教育做抓手,為貧困地區送去知識、技術、產業、人才,以及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們就是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用智慧與責任傳遞力量、孕育希望的廣大教育工作者。
他們中,有頭頂“全國名校長”的光環退休,婉拒高薪聘請,離開繁華都市,主動來到偏遠貴州山區無償支教,擔任當地唯一一所民族高中的校長﹔有帶領團隊堅持“走最遠的村、訪最窮的戶”,先后組織6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研評估工作的“扶貧教授”﹔有駐村1000多天,逐戶制定脫貧方案,牽頭發展“訂單種植、養殖”庭院經濟模式,帶領全村以滿分成績通過第三方驗收脫貧摘帽的“博士書記”﹔還有燃盡半生歲月,隻為托起貧困山區孩子成長成才希望的“支媽媽”……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家萬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脫貧攻堅精神,書寫了教育人的情懷與擔當。
“造血式”扶貧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說,他們深切地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於是,他們用腳步丈量崎嶇坎坷的山路,將知識帶到大山深處,確保“一個都不能少”,讓每寸土地都孕育希望。讓更多貧困家庭感受到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希望、未來有奔頭,激發脫貧致富的精氣神。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說,他們懂得科技、產業之於貧困家庭的重要性。為穩定脫貧找到“支點”,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鞏固長期脫貧成果,他們深入村戶走訪,將實驗室內的技術精准送達農戶手中,手把手教學、全過程扶助,培育一批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和脫貧增收支柱產業,助力一方百姓長期穩定脫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說,他們還深知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的重要性。開展講座、駐村駐戶指導,他們通過“師徒結對”“專家引領”等多途徑綜合方法,千方百計促進當地教師、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發展,為當地打造一批帶不走的優秀人才隊伍,傳遞生生不息的力量。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一批批教育人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把教育的責任與溫度,書寫在祖國大地上,也留駐在貧困地區群眾的心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鬆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斗”。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接過接力棒,將繼續以奮斗之姿、創新之姿,為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1日 第 06 版)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