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隊”進園,牡蠣搬“新家”

乳山推進養殖園區化,助力牡蠣產業告別“擠亂臟”

2021年03月04日10:05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游擊隊”進園,牡蠣搬“新家”

  “這兩天有雨雪,牡蠣分籠下海的進度咋樣?人手夠嗎?有啥困難隨時說。”3月1日,乳山濱海新區工作人員孫吉威和同事再次來到海邊的舊牡蠣安置區。眼下,正是牡蠣分籠時節,恰逢雨雪天氣,為了不影響養殖戶正常生產,不耽誤搬遷新牡蠣安置區的進度,孫吉威挨家挨戶幫著養殖戶解難題、搬“新家”。

  “前兩天你們幫忙招工,已經來了20多個人,人手暫時夠用,每天牡蠣分籠下海大概1000籠。現在大部分生產材料已搬到‘新家’,等這批籠子下了海,安放物資的舊安置房就可以騰出來了。”牡蠣養殖戶林夕廣說。牡蠣養殖每半年換一次籠,隨著牡蠣的生長每籠裝的數量減少,大量的養殖籠要隨之更換,目前隻待天氣轉暖,養殖戶剩余生產物資下海后,就可全部搬去“新家”了。

  “新家”是指乳山市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在這裡,乳山沿海的牡蠣養殖戶正在大量搬入。

  “原來舊安置區條件受限,上下水不方便,操作空間也相對較小,已經不能滿足規模養殖的需求。產業園不僅硬件設施齊全、廠房配套完善,還有塔吊、拖車等資源,銀行、物流、維修廠等配套資源也會搬進來,出貨發貨不用到處跑了。”養殖戶吳愛民的一品蚝牡蠣養殖公司已經投入生產,數千平方米的廠房干淨明亮,牡蠣自動分揀分類流水線快速運轉。十幾個大養殖池裡,一箱箱淨化過后的牡蠣等待裝箱被發往全國各地。

  經過多年培育,乳山牡蠣養殖面積發展到30萬畝,年產量38萬噸,產值30億元,帶動2萬名農民年均增收近3億元,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縣級單位均居首位。與快速發展不相稱的是,乳山牡蠣養殖以個體戶為主,管理分散、布局隨意性大,養殖用海使用不規范,部分近海養殖加工場所出現“擠亂臟”現象。另外,傳統養殖方式佔主導,機械化程度偏低,生產效率不高。

  一方面要聚力打造牡蠣全產業鏈條,另一方面也要打造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的海岸帶環境。去年12月份起,乳山啟動了海岸帶整治攻堅行動,規劃建設了兩處牡蠣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兩處園區如同“牛角”一般,在乳山海岸線的東西兩端隔海相望。按照計劃,市內牡蠣養殖戶從舊的安置區和分散養殖點,分別向銀灘兩側的產業園轉移,原有的場地將逐步恢復,有的計劃打造成濱海公園,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環境﹔有的經過修復,將恢復原有的沙灘生態。目前兩處產業園的一期工程均已於去年建設完成,二期工程將在今年6月完工。產業園不僅可集中安置牡蠣養殖戶,還可進行牡蠣暫養、沖洗、加工、出售一體化運營,極大節約了土地成本,實現牡蠣產銷一站式服務。

  推進環保發展是產業園建設的重中之重。清洗車間建有獨立的污水管道,污水經過濾、沉澱等多道工序后排放。產業園正式投入使用后,還將成立專門的物業公司,統一處理生活垃圾與碼頭平台的養殖垃圾,對養殖垃圾中可再回收的部分重新利用。“產業園的建設,也有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可追溯質量體系,確保乳山牡蠣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乳山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姜長安說。在產業園中,所有向外輸送的牡蠣都能達到統一標准,並且接受檢查和監督,這讓乳山牡蠣的品質更有保障。(陶相銀)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