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后浪”東方影都的新突破

2021年03月01日09:35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化觀察︱“后浪”東方影都的新突破

今年1月份,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內的影棚出租率高達93.88%,達到歷史峰值。春節期間,園區內正在拍攝的電影《獨行月球》、電視劇《親愛的你》等4部作品都沒有停工——

“后浪”東方影都的新突破

《刺殺小說家》虛擬拍攝劇照

東方影都影棚

這個春節檔,“好萊塢”級視效大片《刺殺小說家》的上映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熱烈討論。隨之而來的,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承接的作品票房悄然突破100億元,也成為這場討論中被頻頻提及的現象級話題。

在中國的影視基地中,東方影都是一個標准的“后浪”,從2018年正式啟用算起,隻有三年﹔哪怕從2014年開工算起,也才僅僅走過了不到七年的時光。就是這個“年輕”的影視基地,走出了《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以及《刺殺小說家》等在中國電影工業化歷史上的一部部標志性作品。在這裡,永遠不缺少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故事。

超級影棚構建工業化“鋼筋鐵骨”

2018年4月,懷揣打造“東方好萊塢”的野心,總投資500億元的青島東方影都揭開面紗。彼時,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之路剛剛起步,實景類影視基地趨於飽和,而主打影視攝影棚的產業園區缺乏,大體量、成規模的高端影棚建設缺位是顯而易見的短板。

帶著“填補中國重工業電影產業空白”的使命,東方影都起步就是大手筆:一期竣工30個攝影棚,其中包括了當時世界最大的1萬平方米攝影棚、世界唯一室內外合一的水下攝影棚。

截至目前,東方影都已建成40個具備鬆林認証標准的國際化攝影棚,擁有杜比白金認証的混錄棚以及國內功能最全的數字化虛擬攝影棚,即將對外開放的藏馬山外景地佔地500畝,規劃建設有古裝拍攝區、民國老上海(老青島)街區、歐美街區、民國老北平街區和石庫門建筑區等五大功能板塊……形成內棚、外景“東西聯動”的格局。

“產業園內所有攝影棚都是單體建筑,且內部沒有任何立柱,方便攝制組進行大規模置景。最大的棚比一個國際標准足球場還要大,可以同時停放3架飛機。”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管理有限公司品牌總監劉洋告訴記者,“《封神三部曲》劇組就在這裡拍攝了叢林奔馬的場景,足夠大的影棚保証了拍攝可以做到一鏡到底。”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的火爆讓世人第一次見識到了中國科幻的力量。電影拍攝時使用了東方影都8座攝影棚,置景車間加工制作了1萬多件道具,置景延展面積近10萬平方米。導演郭帆直言:“東方影都攝影棚的數量、建筑面積和單體棚的大小,去國外看也沒有這麼好的設施,在硬件方面絕對是國際水准。”

同樣科幻出身的《刺殺小說家》用棚量則更加龐大,共計啟用了16座攝影棚,搭景17萬平方米。“雖然用棚很多,但攝影棚之間的區位配置合理,很方便我們去進行一些轉場拍攝,提升效率。”電影聯合出品方之一——酷鯨影視制作(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風則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

據介紹,青島東方影都攝影棚與置景車間相毗鄰,呈“1:1”組團式布局,劇組的不同工種可以在一個相對較近的距離進行溝通和有效反饋,減少了因為拍攝地與置景地相隔太遠而帶來的溝通阻礙和成本,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一隻腳邁進了門口”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數字化的浪潮愈加洶涌。曾幾何時,數字化拍攝及后期制作成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最大“痛點”,缺少先進拍攝設備,多數中國影片的后期不得不拿到好萊塢,甚至韓國、日本制作……中國電影人始終徘徊在電影工業“數字化”的門口。

《刺殺小說家》的橫空出世則被業內評價為“一隻腳邁進了門口”。

“《刺殺小說家》是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第一次完整使用虛擬拍攝技術的影片,其中包含了動作捕捉、面部表演捕捉、前期預覽虛擬拍攝、實拍階段虛實結合拍攝。”電影視效指導、墨境天合創始人徐建告訴記者。

該片導演路陽透露,在虛拍階段,片場除了演員,常常隻有20多台電腦和100個攝像機。一場董子健在異世界森林中的追逐動作戲,屏幕裡的花花草草,是現場的藍幕綠幕,隻有演員是真實的,這也讓去劇組探班的吳京難以置信,連連發出感慨“(虛擬拍攝技術)已經到這種程度了嗎”。

如果說虛擬拍攝是邁過了“數字化”的第一道坎兒,那麼視效制作才是《刺殺小說家》真正登堂入室的殺手锏。更為可喜的是,該片的視效工作全部由國內團隊完成,是一部特效百分百國產的“大片”。

據介紹,整部影片全部視效鏡頭達到1700多個,視效制作耗時長達26個月,更是第一次挑戰類人生物的表演制作,其中70%的視效鏡頭帶有數字生物表演,有業內人士稱,《刺殺小說家》有如此體量和密集程度的視效鏡頭,即便放在好萊塢也算是A類視效大片。

影片中那個高達15米、半神半魔的大反派——赤發鬼擁有四隻手臂,頭發40萬根,全身毛孔94.8萬個,相關的鏡頭渲染量單幀從16個小時到30個小時不等,總渲染時長達到3個半月。

此前曾參與《流浪地球》視效工作的徐建直言“比《流浪地球》要難很多很多”“差點要被導演逼瘋”“所有視效工作拆解成單獨任務高達3萬多條,少則每人半天左右,多則一人三個多月,綜合下來每條任務平均耗時近10天”。徐建介紹,“也正是這樣一個艱辛且龐大的制作過程,促使《刺殺小說家》在工業化流程上進行了很多大膽的嘗試,尤其是在制作標准和規范上進行了很多積極探索,為中國電影未來的制作實踐留下很多寶貴的經驗和方法。”

而“邁進門口的這一步”背后,也有東方影都擁抱電影工業“數字化”時代的不懈努力。

近年來,東方影都引入了國內頂級視效團隊——墨境天合以及末那特效工作室、魅思科技等高端產業配套“鏈頭”項目,並在5號棚打造了國內最具前瞻與市場開拓性的數字科技影棚。

該影棚棚內面積為2000平方米,現已具備動作捕捉系統、HMC面部捕捉頭盔系統、虛擬拍攝系統、三維掃描系統、實時渲染系統、DIT系統、Witness攝像機系統七大部分綜合服務能力,是目前全國功能最全面的數字化虛擬攝影棚。

“在這套平台裡,演員身穿動作捕捉服,在安裝有100個動作捕捉鏡頭的棚內表演,系統對演員的動作、表情進行實時捕捉,並將這些數據一一對應到事先預設的角色模型上。”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管理有限公司影棚高級主管李慶敏告訴記者,“同時,系統還會通過摳像運算,將有效畫面合成到實際需要的虛擬場景中,從而快速呈現出動作的實時預演。”

一站式管家服務體系

“電影工業化就是把雜亂的東西標准化,從而對內容進行量化和拆分,之后再進行分工。簡而言之,就是標准、組織與分工。”這是導演郭帆對電影工業化生產的解讀。這一點,對於影視產業園區同樣適用。

在東方影都所在地——青島西海岸新區以及青島市的大力支持下,青島東方影都積極打造工業化級別的廣義配套服務體系。

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出台了影視產業獎補政策,設立50億元制作成本補貼專項基金。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又先后出台了支持影視產業健康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和關於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為疫情中的影視行業紓困解難。疫情期間,東方影都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為劇組減免棚租2300余萬元,

今年1月份,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內的影棚出租率高達93.88%,達到歷史峰值。春節期間,園區內正在拍攝的電影《獨行月球》、電視劇《親愛的你》等4部作品都沒有停工,總共有1000多人的拍攝團隊在這裡忙碌。“為此,我們成立了300余人的保障團隊,針對劇組的拍攝需求,加強安保、運營等工作,並做好衣食住行以及制景材料供給、群演車輛供應等服務保障。”東方影都市場拓展部負責人李澤旭說。

這樣的非常態服務,其根源恰恰是常態化、標准化。三年來,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已建立起“服務+”平台一站式管家服務體系,包含生活制片組、美術制作組、外聯制片組、設備器材組四個組別,可為影視劇組提供餐飲住宿、槍械煙火、特技車拍、SOS國際救援、特種車輛等22項服務。

優質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寧浩、烏爾善、郭帆、路陽,開心麻花的宋陽、張吃魚等一批青年導演在這裡留下了足跡。“中國新一代導演通過‘科技+藝術’,讓中國故事達到新的高度,也推動著中國電影工業化。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既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見証者,也是一個工業化的“生產車間”,未來將繼續為中國電影工業內容做“鋪路石”,助力中國故事騰飛。”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孫恆勤如是說。

就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封神三部曲》《鬼吹燈之天星術》已宣布定檔2021暑期檔,《超能一家人》宣布定檔2022年大年初一……關於東方影都與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故事顯然才剛剛開始。(張忠德 汪霏霏)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