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本位,釋放發展新動能——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度調研(下)

2021年02月28日09:34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重歸本位,釋放發展新動能——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度調研(下)

2019年7月,一場直面問題與矛盾的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在全省鋪開。各地聚焦經濟發展主責主業,加快建立更加靈活實用的開發運營機制。截至去年11月底,各市各開發區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

改革,方能激活、深化發展動力。各地開發區從本地實際出發,明確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方向,突破要素瓶頸,優化資源配置。開發區發展,正邁向縱深……

瞄准產業,謹慎考量,做好規劃

招商是開發區的生命線。一系列洗削更革后,我省各地開發區在項目人才招引上,呈現出嶄新面貌。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產業招商。

“此前,我們招商部門按區域劃分,設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等處室。改革后,以開發區五大重點產業分配招商團隊,更名為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鞠錦源介紹,開發區招商打破國別,轉為以產業集群招商為主、國際招商為輔。他透露,最近引進落地的整車項目,就是改革招商方式帶來的成果。“這項目招商人員有的來自歐洲處、有的來自美洲處,但他們現在都是高端裝備處。”

“轉為產業招商后,我們招商人員第一要務是研究各個產業發展特點,分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全面專業精准地來找項目、引項目。”鞠錦源提到,每位招商人員人手一本產業地圖,標注該產業的領先企業項目分布在全球哪一處,力爭做到了然於胸。因此,在人員選拔上,招商局更看重應聘者的專業。“不僅要能講外語,還要懂產業知識。”

鞠錦源說,產業鏈招商,一勞永逸。通過一個大的拳頭項目,吸引周邊項目集聚。“費大力氣把‘1’引來,后面會跟著無數的‘0’。”他說,目前開發區招商專注產業鏈招商,瞄准“1”下狠手。“在不久的未來,產業鏈招商優勢會更加明顯。”

山東宏和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運作的輕量化擠壓結構件項目,是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鏈招商的碩果。步入項目一期工廠,兩條生產線正有序“吐出”懸置支架、轉向節等輕量化應用產品。項目負責人說:“我們廣州和德輕量化成型技術有限公司主要是開發生產輕量化應用產品,當初被魏橋的鋁水資源吸引而來,與魏橋集團合作建設了該項目。”

“開發區改革以來,我們突出產業鏈招商。打造山東魏橋輕量化基地,就是充分利用魏橋鋁資源優勢。”鄒平經開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王杰介紹,基地已招來兩個外來項目,總投資12億元,重點開發新能源汽車用系列高強高韌合金新材料及制備技術。

產業招商,前提是瞄准產業,做好規劃。在採訪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開發區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十強產業”項目發力,但部分地市並沒有對當地開發區進行系統性產業規劃,統籌布局產業,致使各開發區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層次水平不高、集聚度偏低,招商存在無序競爭。

某市商務局負責同志也建議,開發區選取主導產業要謹慎考量、做好規劃,招引項目也要因地制宜。“大家已走出‘剜到籃子就是菜’的盲目招商狀態,都有針對性地挑選好項目,但當地是否有能力承接好項目,得打個問號。”他舉例說,生物醫藥產業雖前景好,但前期需投入大量時間資金,究竟適不適合當地實際,是否能落地結果,都有待觀察。

直面難題,破解要素瓶頸

開發區改革后,成立各類運營公司,具體負責開發區的資金籌集、項目管理等工作,直面開發區內企業普遍面臨的“錢緊、地少、人才缺”難題,精准對接不同企業需求,破解要素瓶頸,推動要素充分匯聚涌流。

作為煙台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后組建的平台公司,煙台業達經發集團新設戰略性控股公司6家、財務性投資5個項目、參股設立5隻基金,累計投資總額11.38億元﹔按照“管理機構+平台公司”運作模式,所投基金助力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圍繞海洋牧場、特色園區、海工裝備等重點培育產業,靈活運用產業投資、基金投資、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等方式,有效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和產業轉型升級。

其中,業達經發集團內部形成了以銀橋擔保、業達創業投資和業達融資租賃為主體的金融控股板塊,以支持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受疫情影響,企業普遍存在資金鏈緊張問題。我們為企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銀橋擔保副總經理王學軍介紹,金融控股板塊大力推廣“信保貸”業務,摒棄了抵押物、質押物擔保,實行信用擔保,執行0.5%的擔保費率(正常費率1.5%)。

2020年以來,銀橋擔保的企業融資擔保、創業貸款擔保、“信保貸”等重點工作推進順利,擔保規模大幅增長,扶持企業作用更加顯著。去年全年,企業融資擔保11.2億元,同比增長77.8%。

改革后,在土地要素的保障上,各地開發區在產業布局舉棋落子時更科學。空間不足,那就通過土地增減挂鉤“擴”一塊,閑置土地開發“換”一塊,清理違規建設“清”一塊,千方百計增加指標供給……“一企一策”“一個堵點一套方案”,各地積極探索,主動靠前,進一步放大政策紅利。

在臨沂高新區,“挖潛”是保障重點項目的法寶。當地綜合運用法律、行政以及安全、環保倒逼等手段,加大低效閑置土地、廠房的盤活利用。“改革后,我們及時調整用地規劃,通過土地收回和置換方式,加快企業退城入園,共收回土地2469畝。我們還建設多層標准廠房,通過出售、出租方式,讓科技企業拎包進駐,降低企業建設成本,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臨沂高新區投資促進中心主任宋修友介紹。

改革只是措施,發展才是目的。冠縣經濟開發區在改革后,將全部精力轉移到招商引資上。“園區原有一些閑置的土地和項目。改革后,通過對369家企業歷時一個月的排查,聯合普查工作組發現,開發區共有閑置、半閑置、停產企業26家,涉及土地140公頃。我們將這些閑置資源打包納入華冠資產運營有限公司,並利用盤活后的資源開展雙招雙引。”冠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崔行飛介紹。

“賽雅標准化廠房2016年建成,一直沒得到有效利用。”崔行飛經慎重考慮,在與各方協商后,決定將其盤活。在原有主體廠房的基礎上改造升級后的賽雅標准化廠房,更名為“冠縣新興產業園”。截至目前,已有總投資近55億元、41個項目簽約進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各地開發區在改革的同時,積極為人才搭台鋪路,讓創新創業涌動新動能。有的開發區積極推進各類人才安居保障工作,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有的成立人才集團,通過整合“雙創”服務軟硬件資源,構建全鏈條、全方位人才服務體系﹔有的開發區在人才服務、人才創業、人才投資、人才安居、人才教育五大業務板塊頻頻出招。

營造軟環境,釋放“硬核”力量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我省各地開發區招商引資正從依靠政策吸引向以創優發展環境、提供優質服務轉變。優惠政策不再是開發區招商法寶,優質的軟環境更具吸引力。

魏橋國科科研成果轉化示范園一期項目是中國科學院楊國強教授團隊研發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02號光刻膠產業化項目,投資1.3億元,生產規模達17000L超高精細光刻膠,年產值1.38億元。“項目團隊去年7月1日來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當天就決定把項目落戶濱州。”項目相關負責人、北京宏華聚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兼魏橋國科研究院首席戰略專家丁曉東介紹。

項目落地如此之快,得益於濱州市全市開發區改革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以前,政府談招商大多憑稅收優惠政策﹔開發區改革后,開發區不單考慮一個項目的落地,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和項目方一同琢磨產業規劃,為項目未來發展作謀劃。“從以前的‘管’變成了現在的‘辦’,以前是政府有什麼政策給什麼,現在是我們需要什麼給什麼。”丁曉東說。

具有“硬核”力量的軟環境,甚至成為招商成功的關鍵一招。我省某開發區用“軟環境”,以不到70畝地招來投資近億元項目。招商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外商最初並不看好當地,甚至從未來過。“邀請外商來之前,我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備。”參觀期間,開發區工作人員用流利的外語以及豐厚的專業知識儲備,向外商推介開發區產業優勢,並特意引導外商前往相關產業的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展現了招商專業性與滿滿誠意。“對外商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不是優惠政策,而是他在這裡能看到產業未來10年20年的發展,軟配套、軟環境都能跟上。”

在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見到一張行政審批服務局紅頭文件:《關於長城威奕汽車有限公司(整車項目)敷設中壓燃氣管道審查意見》。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張永艷說,接到項目方提出在廠區室內外敷設中壓燃氣管道工程行政許可申請后,他們第一時間組織評審會。“大家犧牲雙節假期,去年10月8日舉行專家評審會,去項目現場勘驗﹔10月9日出具方案,同意申請,並明確施工要求。”

張永艷告訴記者,開發區改革后,審批工作早早介入項目洽談階段,提供咨詢輔導工作,幫助項目方提早准備許可資料。“疫情期間,我們通過微信、釘釘等‘視頻校驗’方式指導企業做好勘驗現場的准備、整改,再進行現場勘驗,實現一次性驗收。我們還推出‘免跑腿信封’,在核心要件齊備的情況下,為忘帶材料或材料不全的項目方容缺辦理業務,項目方在審批完成之前把需補充的材料用免跑腿信封快遞到區政務大廳,郵費到付。”

服務做得好,項目提速跑。2020年前三季度,我省經濟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增速分別好於全省3.9個、5個百分點,佔全省的比重分別為52.7%、61.4%,較改革前提高了10.5個、7.8個百分點。目前,全省經濟開發區擁有500強企業投資項目佔全省的76%,全省外貿百強企業中有72家位於開發區。(盧 昱 劉一穎 張春曉)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