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家校共育:各司其職之下如何合力同行

2021年02月22日09:40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調查|家校共育:各司其職之下如何合力同行

大圖:東城逸家小學開設“四點半”課堂,邀請家長走進教室分享自身經歷和趣聞。圖為家長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做模型。小圖:家長走進山師附小校園參觀。

2月18日,正月初七,節后上班第一天。山東出台中小學規范辦學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教師對書面作業全批全改,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評改作業。家校共育中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部分分歧,有望在該規范實施后得到一定的彌合。

家長、教師,最關心孩子成長的兩個群體,並肩前行中卻時有分歧。如何減少摩擦,形成更大的合力?小學是家校共育的起點,近日記者採訪了省內多位小學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相關專家。

溝通不暢容易引發矛盾

“寒假天天捧著手機看,我看開學你咋辦?”這句話,張媛已記不清說了多少遍。三年級的兒子痴迷玩手機,打游戲、刷抖音。訓過多次,甚至沒忍住動了手,仍收效甚微。

張媛說,曾試著把手機藏起來,孩子就一直哭鬧,還不吃飯。“假期,玩玩就玩玩吧,上學再說。”張媛選擇了妥協。上學期間,張媛從不給孩子帶手機,據她了解,孩子班裡也沒有學生帶手機。對於我省中小學規范辦學征求意見稿提出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張媛表示堅決支持,“他們年齡小,有急事給老師打電話更方便。孩子有事,也是班主任打電話通知我們。主要是,趁此機會,把孩子迷手機的壞習慣改了。”

在張媛看來,家校共育,前提是雙方初衷、目標一致,在教育理念上也能達成共識。因此,有效的交流溝通尤為重要,溝通不暢容易出現誤會,引發家長和教師之間產生矛盾。

不久前,濟南家長王曉紅遭遇的“家長群換老師”事件,就是家校溝通出現了問題。

事發當晚,正監督小學二年級女兒彈琴的王曉紅,不斷被緊密彈出的家長微信群消息干擾。原來,一位家長提出,老師的某種教學方法在他看來不妥,得到了群中部分家長的支持。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家長們的情緒迅速被點燃,“群”情激奮,提出要求學校換老師。

“其實,當時群裡發表觀點的家長只是少部分。大部分家長因為不了解具體情況,選擇了沉默。”王曉紅說,網絡交流雖然便捷,但也容易放大情緒、激化矛盾。

此次“換老師”事件,最終在老師與家長面對面溝通下解決了。關於老師的教學方法,也只是一場誤會。

王曉紅提及的“換老師”事件,是家長群中比較極端的場景,但這正體現了家長群的特點。一方面,家長群方便溝通。家長們通過交流,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便於及時發現問題。但另一方面,也讓家長與老師(學校)管理界限變得不那麼清晰,家長們往往會依據自己的經驗來評判老師的教學,如果溝通不當,反倒會激化矛盾,影響正常教學。

家訪,是家校溝通的有效途徑。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老師確實很少進家了解學生情況。一是現在家長工作比較忙,很難抽出整塊時間在家接待老師,電話溝通更加便捷。二是大部分學校、班級都設有家委會,家長有想法、建議可以告訴家委會,由其反映給老師。“遇到必須面對面溝通的事情,家長也更願意到校解決。”濟南某小學班主任劉佳佳告訴記者,曾多次向家長表達過家訪的意願,大部分家長都選擇了電話溝通,隻有一兩位家長在家接受家訪。“的確有部分家長很看重隱私,不喜歡老師上門面對面交流,更傾向於微信或電話溝通。”

面對“邀請”家長有困擾

家校溝通,並不能解決所有困擾。

李穎的兒子正讀小學三年級。他陽光開朗、成績優異,被同學們選為班長。但“班長母親”李穎,卻有些不能說的煩惱。

“班主任常常在家長群安排一些班級工作,比如布置教室、組織研學活動等。班主任還表示,有興趣和時間的家長,可以私信她報名。”李穎說,自己並不想參加。一是,她在外企工作,上下班時間要求格外嚴格,很少准假,常常加班﹔二是,有的家長會無意中形成攀比,比如,活動中某位家長免費給孩子們提供高價食品,另一位家長下次就會帶更貴的進口食品﹔三是,她認為這部分工作本屬於教師,為什麼“邀請”家長參與呢?

“但孩子是班長,他明確表示希望我參加。我多參加學校的活動,他會很開心。而且我也擔心,我不積極參與,老師會對孩子有意見。”李穎說,班主任知道自己工作忙,每次活動后都說不用次次都來,但“還是害怕自己不去會影響孩子”。為此,李穎不時向單位請假,還好主管部門女領導同為人母,表示理解,但“把單位工作帶回家干”或是延長周末加班時間成了常態。

針對李穎的苦惱,記者採訪了兩位班主任。一位班主任說,家長多慮了,無論家長是否參與,不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家長本來就是“自願報名”,沒必要非得配合班級工作。另一位班主任表示,有條件的情況下,家長多多參與更好,因為“工作忙碌的班長母親每次都參加班級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導向。說明家長十分重視教育,積極配合老師開展工作”。

多位家長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提到“雞娃”家長讓人“壓力山大”。“雞娃”是網絡詞匯,是指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一位家長說,“這類家長常常受老師點贊,超額完成學校‘邀請’家長參與的項目,但並不是每位家長都有時間配合這些工作。”

張家強的父親張瑤,是一名大學教授。他堅信學習改變命運,“我就是這條真理的印証者”。張瑤在兒子的學習上投入了很大心血,除了監督兒子保質保量完成學校作業,還列了一個涵蓋天文地理、金融科技、文學歷史等的入門書單,帶領孩子閱讀﹔同時,加強孩子數學、英語高階學習,並講解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入門知識。

“我有許多同學在北京、上海工作。他們大多已為人父母,我們也常交流學習資源。”張瑤說,他們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更高,“雞娃”更厲害,體育、美育等已成為新的關注點。

上學期,在父親的幫助下,張家強制作了一條精美的10分鐘野生動物視頻,標注了動物分布區域,展示其生活習性。他一邊播放視頻,一邊全英文講解。這是他“野生動物”項目的學習成果。

“同一項學習項目,大部分學生選擇畫畫或寫作文。看到張家強的作業,我覺得很驚喜。”劉佳佳說,學校全程錄下學生展示過程,並在校園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碰到這樣優秀的學生和家長,學校很贊賞。家長對孩子學習如此用心,也能為其他家長育兒提供借鑒和參考。”

部分家長隻關心學習成績

採訪中,多位教齡15年以上的教師表示,現在的家長十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學校教育關注度、參與度也很高,但對孩子參加社團活動把控較嚴。甚至有部分家長認為,除了學習,孩子其他方面都可以“樹大自然直”。“家長關心孩子學習成績,是好事。但家長過度關注分數,忽略孩子綜合素養素質提升,無疑增加了家校共育的矛盾。”一位資深老師說。

濟南某小學教務處主任張思,從事思政管理工作16年。張思說,寒假前,一直忙於解決兩位二年級小男生“動手事件”。小學男生活潑好動,一位二年級男生調皮地推了一下同桌男生,同桌男生隨手反推。誰知這位男生伸手抓破了同桌的脖子,同桌回手打了他一拳。

“雙方動手打架,都不對。但先動手的孩子,應該先道歉,而且他撓傷了同學。”張思協調此事時,明確表明了態度。但先動手學生的爺爺奶奶卻說,自家孫子也被打了。電話通知孩子父母,雙方都說在外出差,回濟時間不確定。

於是,事情陷入僵局,直到放假,先動手孩子的父母也沒回來。

“家長不配合、拒絕溝通,教師也沒有好辦法,調解工作難以開展。”張思說,前段時間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明確在確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時實施教育懲戒。“但沒有相關細則,誰敢懲戒學生。就拿這事來說,我們要是讓孩子罰站,家長會投訴我們。因為他們認為,自家孩子沒錯。”

記者採訪中,曾恰逢某小學放學。在老師帶領下,一年級學生有序走出教學樓。校門外,是早早等候的家長。一位小男生剛走出校門,爺爺走上去取下孩子肩上的書包,奶奶接過孫子手中的水壺。小男生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奶奶在后面不停叮囑:“慢點,小心點。”

站在校門口的德育主任王夢穎,默默嘆了口氣。“我們一直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培養孩子自理能力,上下學自己背書包。家長表示十分贊同。但結果,你看。”

王夢穎說,學校教育需要家長支持。沒有家長配合,許多工作難以開展。比如,學校每周四下午的“四點半”課堂,會邀請家長走進教室,與孩子們分享自身職業的趣聞與經歷,開闊學生視野,拉近家長與教師、學校的距離。

王夢穎透露,有位爸爸是一名作家,常常在外採風,見多識廣。大家認為,這樣的職業肯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於是,不少家長建議班主任邀請他給孩子們上堂課。結果,人家明確地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孩子來學校就是學習的,其他方面無所謂。”

為教師和家長減負

臨近寒假的一天,晚8點半,記者在濟南某小學結束採訪時,辦公室一片明亮。

“今天舉行了期末模擬考,今晚抓緊把試卷批改出來,明天給學生們講解,為下周二期末考試作准備。”該校一年級級部主任趙曉天說,晚上9點回家是常態。除了教學任務,還要完成許多事務性工作,比如應對上級部門檢查、完成考核指標等。

針對教師承壓現狀,山東出台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20條,要求切實減輕督查檢查評比考核負擔、社會事務進校園負擔、相關報表填寫負擔、抽調借用教師帶來的負擔、校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帶來的負擔等。

教師“分外”的壓力減輕,才有足夠精力投入教學。趙曉天說,寒假期間,除了與家長保持聯系,關注學生在家動態,還要利用居家時間提升學科素養。“‘大語文’學科理念特別流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正梳理我本科及研究生時期的教材和閱讀書目,想嘗試形成一套提升閱讀能力、積澱文學素養、引導孩子探尋生命之美的教學體系。”

採訪中,有位家長反映,學校曾布置過普法測驗等超過學生能力的活動。“我是法學本科畢業,許多題目我都答不上來,何況是三年級的小學生。”該家長說,這不就是給家長布置的作業嗎。對此,記者向該校求証,學校表示這是上級部門安排的指標,老師壓力也很大。

張思告訴記者,有時接到上級部門通知,在學生中開展征文、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主題涵蓋垃圾分類、脫貧攻堅、普法禁毒等。“看似只是一場活動,但前后准備費時費力。這些社會性事務進校園,打擾了正常教學安排,增加了教師、家長負擔,容易引發矛盾。”

採訪時,記者仍看到某小學家長在朋友圈吐槽:寒假期間,學校布置了4篇“自願征文”,分別是垃圾分類、文明過節、保衛藍天和就地過年等主題。

家校共育,最重要的是,雙方目標一致,齊心協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隻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動,兒童才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也就是說,科學的學校教育、幼兒教育離不開家校(園)合育。”2020年12月13日,北京,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專題論壇“家庭教育論壇”結束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下,我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家校(園)脫節、方法不當等問題,阻礙了家校共育攜手並進。

全國婦聯最新開展的調查顯示,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近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另據相關調查,約八成的家長表示“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借鑒”,僅有三成家長認真學習過有關子女品行教育、親子關系等知識,對於家庭教育的特點、規律、方法了解較少﹔“80后”獨生子女家長對如何養育多子女的問題束手無策,感到困惑。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和整個社會乃至中華民族的未來。”張志勇說,家庭教育需要唱好“三部曲”——知道、做到、堅持。“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要掌握科學育兒知識,然后應用到實際生活,且需長期堅持。”(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家長、學生及教師都為化名。)(劉一穎 戴玉亮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