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村台上第一個春節,甜香四溢

2021年02月14日09:25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村台上第一個春節,甜香四溢

  徹底告別困住幾代人的“水窩子”,黃河灘區70歲的劉春明搬進村台新家

  村台上第一個春節,甜香四溢

  涼拌藕片、涼調銀耳、炸春卷、炸蝦仁……餐桌上已經擺了15個菜。

  寬敞整潔的餐廳裡,擺著滿滿的一籮筐高饃饃、菜饃饃,炸雞、炸魚在盆子裡堆得冒尖。

  廚房裡兩口灶火勢正旺,一口鍋燉,一口鍋炒,香氣扑鼻。孩子們高興地在客廳裡跑來跑去,大人們嗑著瓜子聊天。

  站在二樓陽台上望去,村台上家家戶戶門口,紅燈籠在風中搖曳生姿。

  農歷大年初二臨近中午,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台,劉春明一家暖意融融。

  “這是俺一家人在村台新家過的第一個春節。大年初一不到五點就起來了,放煙花、吃水餃、到鄉親們家裡拜年,甭提有多高興了!”70歲的劉春明說,“這是我頭一次過上‘舒心年’。”

  70年來頭一次,來之不易。黃河在北,大堤在南。劉春明的老家——舊城鎮王庄村,就在這“前后受阻”的黃河灘上。數十年來,這裡的村民和水患、貧窮為伴。“1996年之前,五年裡就有三年鬧洪災。”劉春明說,用小推車拉土,把地基墊高防洪,是每年冬天的“必備項目”。

  王庄村的老宅簡陋、狹窄,不大的院落裡建有五間房屋。過年時全家11口人來了,根本住不下。吃飯時就把桌子擺在院子裡。黃河灘風沙多,在院子裡吃著飯,菜上就蒙上一層土,吃著牙磣。

  “幸虧兩個兒子結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否則根本住不下。一到過年,既盼著一家團聚,又為一家人的住宿發愁。”想起以往的種種難處,善談的劉春明一度哽咽。

  2020年9月,經過三年規劃建設的大邢庄、七街、安庄、三合村四個村台正式達到入住條件。至此,包括劉春明在內的17894名群眾,走出灘區進社區,徹底告別了困住幾代人的“水窩子”,安居夢圓。

  新家有“三好”:一是村台高,不怕水淹﹔二是房子寬敞暖和,住著舒心﹔三是孫子孫女就近上學,不走遠路。

  “一家人高興,年貨備得就足!”年前臘月二十七一大早,劉春明騎著電動三輪車就出了門,到附近的葛庄大集上購置年貨。不到一個小時,現宰的雞、魚,挂著水珠的青菜,五顏六色的零食點心和各種調味料……大大小小的袋子堆滿了他的小車。

  當天,他的二兒子從蘇州回來,這讓他和老伴十分開心。“今年春節大兒子工作需要留在單位值班,但二兒子回來了,俺一樣開心,現在終於不用愁住的了。”劉春明邊說邊仰頭打量自家這棟144㎡的兩層新樓,忍不住笑出了聲。

  劉春明分到了兩套144㎡的新房和一套72㎡的老年房。拿到新房鑰匙的他,第一個搬上了村台。“新房兩個孩子一人一套,寬敞得很。”

  與劉春明家一路之隔的蘇冬雲家,飄出了陣陣肉香。十幾塊巴掌大的肉塊,焯水后再挂滿糖水,放進熱油中炸。緊隨著一陣噼裡啪啦聲,香味四溢。

  走進蘇冬雲家,客廳牆上一幅醒目的牡丹花開,栩栩如生。“這個冬天不太冷。”說起今年在新家的第一個春節,蘇冬雲的女兒劉雪倩感觸最深,“以前在老家,就算屋裡開著空調,身上也得裹著羽絨服。新家外牆加裝了厚厚的保溫層,室內還給安裝了暖氣片,再加上空調,最冷的那幾天,屋裡也有十幾度。”

  同村台的蘇麗英家,她和親戚們正嘮嗑盤點著收入,笑語盈盈。

  早先,蘇麗英在南京一家安全氣囊工廠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除去日常花銷,能攢下的錢不多。去年9月份,她搬到三合村村台后,便在離家一路之隔的扶貧車間裡做起了編織地毯的工作,一個月下來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現在不但住上了兩層小樓,還能在家門口就業。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夠陪孩子。”蘇麗英說,孩子在村台上小學,上學兩人一起出門,放學一起回家,“這樣的日子,千金不換!”(王兆鋒 蔣鑫 房正)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