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人文地理丨聊聊咱們山東的傳統春節習俗

2021年02月12日08:52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山東經濟人文地理丨聊聊咱們山東的傳統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幾千年來,人們對春節都極為重視,慶祝活動極其隆重、熱烈,並有許多的講究和習俗。作為齊魯文化發源地的山東,地域面積大,背靠大陸面朝海洋,各地之間的春節風俗也不盡相同。

“爆竹聲中一歲除”,舊俗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大門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大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驅邪惡、求吉利,膠東和臨沂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等,還有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后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時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互道恭喜發財。大街小巷人來人往,鄰裡街坊互相拜年,喜慶氣氛洋溢在每個人臉上,好不熱鬧。

在山東不同地區,初一早上還有些特殊的習俗。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至少圈住半天,怕“攪亂了年”。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把家裡各個角落照一遍,寓意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臭趕出去﹔萊蕪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習俗。年三十“請家堂“,把老祖宗們請回來過年,年初一,人們上墳、燒紙、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后,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時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魯中地區初三下午送年,俗稱“送百神”,又叫“圓年”。臨清地區還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

春節除了和家人團聚,還是一個進行社交活動的最佳時機,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同,臨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家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孫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稱“走丈人家”﹔初四,去姨家及較遠的親戚家。到了萊陽、萊西一帶,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頭。”膠東東部沿海地區早年間,把正月初二叫圓拜日,是專門探訪血緣親族的日子,不知從何時起,圓拜日被拜岳家所取代,萊蕪地區亦是初三日拜岳丈。而在泰安地區,初四才是拜岳日。

“正月七日為人日。”傳說女媧一連六日,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第七日捏出了人,用來主管六畜。因此傳統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就成了人的誕辰日,即人的生日。山東民間稱“人七日”或稱“人情日”。膠東地區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節”“中人節”“老人節”,中午吃面條以祝福人們長長久久,健康長壽。膠東東部沿海,在這天“吃餃子”,祈求平安。臨沂地區有請七七神的習俗。舊時,正月初七日,村裡婦女組織起來,舉行請七七神儀式,少女們從中學巧事。有的地方在人日這天還有祀神活動:沂南推磨壓碾送天地神,鄒城祭祀火神祝融。

轉眼到了大年初十,傳說是石頭生日,又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在山東多地,這天不准搬動石頭,也不准搬動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若動則會影響當年庄稼的收成。濰坊多地百姓會在這天會祭祀石頭神。在出產紅絲石的青州黑山前,大年初十這一天,硯台匠人們會舉行祭拜儀式,祈求新年平安如意。

若家在山東沿海地區,你或許聽說過“漁燈節”,這是山東煙台沿海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但流行地區很窄,僅分布在膠東蓬萊大季家鎮所屬沿海漁村,是從傳統的元宵節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專屬漁民的節日,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舉行各種海神祭祀活動,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現在的漁燈節日還增添了在廟前搭台唱戲及鑼鼓、秧歌、舞龍等種種群眾自娛自樂活動。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有些習俗你沒有聽過?甚至年輕人可能會說: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游才是我們的新年俗!誠然,隨著社會經濟進步、科學技術發展,許多年俗已逐漸消失,但無論新舊年俗,都體現了人們美好願望、祝福的寄托。(張晨 李欣蓯)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