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的鄉村振興路

——山東省人大代表談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菏澤路徑”

2021年02月03日10:51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濟南2月3日電 如今,富硒這個概念在菏澤已不稀奇。每年金秋時節,菏澤市東明縣馬頭鎮富硒小麥種植基地,幾萬畝成方連片的富硒小麥顆粒歸倉。之后直接進入工廠,加工成富硒面粉、富硒挂面等產品進入市場,拉長農業產業鏈的同時,也拓寬了村民致富路。

“新農人”馬國興的嘗試,正是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菏澤路徑”上的有力實踐。

“作為一名農民代表,長期奮斗在農業農村生產第一線。報告中提到突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等內容,我體會深刻,倍受鼓舞。”2月2日,省人大代表、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說。

1982年退伍回到家鄉后,馬國興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由於條件有限難以帶領群眾增收致富。1998年,馬國興承包了鄉裡的種子站,提出合作繁育小麥良種的想法,並將承包的600畝地當作基地。2001年開始,逐年向周邊擴展,馬國興參與繁育的“濟麥22”“魯原502”等良種,給眾多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良種繁育面積不斷擴大,馬國興開始進一步探索合作大面積種植優質麥的新路子。從繁育種子到種植優質麥,馬國興牽頭成立了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萬畝標准化高產田。

豐收后的小麥如何就地轉化,減少運輸成本,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馬國興與菏澤華瑞集團達成協議,投面粉加工項目很快籌建,並於2013年底投產運營。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國興在報紙上看到了富硒農作物,就思考怎樣生產富硒小麥。經過專家的無數次論証、研究,並在播種、管理、噴施葉面肥等過程中的技術處理,馬國興基地種植的富硒小麥於2011年面世。

為了走好富硒種植致富路子,合作社十分注重先進科技的推廣應用,研發生產了富硒面粉、富硒挂面等新產品,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運營管理模式,全力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的富硒面粉、富硒挂面等特色品牌。

硒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富硒農產品為缺硒人群補硒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呈現出旺盛的消費需求。

如今,馬國興已帶領全縣幾千戶農民種植富硒小麥達5萬余畝,成為山東省最大的富硒小麥種植基地。去年收獲富硒小麥1萬余噸,富硒農產品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

來濟南參會前,馬國興和合作社的社員來到馬頭鎮農機科技示范基地的麥地裡,了解富硒小麥長勢及管理工作。

“我們加入合作社后,種地省時又省力,通過科技種田糧食高產。我們這裡貧困戶脫貧了,農民都過上了好日子。”馬頭鎮梁坊村村民王粉榮高興地說。

合作社社員種植的富硒小麥,加工廠以每公斤高於普通小麥0.4元的價格全部回收。目前,合作社採取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掌控、可追溯。

“省政府工作報告描繪出了一幅新時代的發展宏偉藍圖,對於打造美麗鄉村齊魯樣板,我們充滿信心、滿懷希望。”談及下一步的發展,馬國興說。

發展富硒產業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關鍵之舉。他建議,持續發展富硒產業,進一步加強富硒功能農業的科技創新,持續完善相關富硒農產品地方標准、行業標准及國家標准,增加富硒產業的科技投入,助力富硒功能農業健康發展。同時,積極培育推廣先進經驗,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努力探索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菏澤路徑”。如今的曹州大地上,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逐夢田園,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張嘯)

(責編:公雪、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