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齊心“魯”力 為“走在前列”提供堅實水支撐

2021年01月23日13:29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20年,又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恰逢“十三五”收官、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又遭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水利改革建設任務特別艱巨繁重。

一年來,山東水利系統堅決落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部署要求,緊緊圍繞“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加快構建山東特色水安全保障體系。

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2017—2020年,全省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 734億元,比“十二五”時期投資總額增長45.8%。其中,2020年全省完成水利建設投資突破630億元,較2019年增長68%,水利助力山東經濟回暖再立新功。

水利工程基礎更加堅實。山東省“頭號”水利工程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等1 643個重點工程主汛期前按期完成﹔《全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既定目標如期實現,為確保安全度汛發揮重要作用。

多項工作取得先進。河長制湖長制、水利建設投資落實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執行在國家考核中連年獲優秀等次﹔2019—2020年度水利建設質量工作考核結果為最優等級A級。

行業監管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全國率先出台《規劃水資源論証技術導則》《代建規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運行管護指導意見》等首個地方標准(意見)。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建成4個國家級樣板縣、23個省級示范縣,水利工程標准化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完善。

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全省累計有94個縣(市、區)達到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標准,佔縣域總數的69%,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民生水利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順利收官,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7 000萬群眾因農村飲水工程受益。水利助力山東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四部委聯合終期評估,97個碘缺乏病區縣、1個大骨節病病區縣、19個克山病病區縣全部達到消除標准,歷史性地解決了111萬農村群眾飲水型氟超標難題,197.9萬貧困人口飲水得到高質量保障。

這些都是山東水利人交出的優異成績單。

堅持問題導向

治水興水新格局加速形成

著眼於破解工程性缺水和資源性缺水問題,山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提出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為目標,以推動實施《山東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為主抓手,以實行河長制湖長制為牽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著力構建“全省一體、流域統籌、防洪供水生態並重”的治水興水新格局,為破解山東水問題找准主攻方向、指明方法路徑。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部門協作配合的治水新局面,推動了全省水利事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加快補齊工程短板

防洪減災能力大幅度提升

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掀起新高潮。2020年主汛期前按期完成《全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中確定的1 643個項目既定建設任務,水庫水閘、河道堤防防洪除澇能力大幅度提升。跨市骨干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達到50年一遇標准,其他河道(段)達到20年一遇,流域性大洪水防御能力大幅度提升。開工建設的煙台市老嵐水庫樞紐工程等45項抗旱水源工程,建成后將新增水庫蓄水能力5.8億立方米,其中11項已完成建設任務,水利工程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成效顯著。

小清河(桓台段)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2020年,山東省平均降雨量比歷年同期偏多近三成,列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降雨量第6位,局地降雨突破極值,沂河發生1960年以來最大洪水,沭河發生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大洪水。各級水利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十個務必到位”的要求,全面落實各項防御措施,精准調度水利工程,成功防范應對6場暴雨災害、1次台風影響和局部旱情。特別是通過科學調度,將沂河最大洪峰流量控制在12 000立方米每秒以內,避免啟用邳蒼分洪道,保護了分洪道內11.2萬畝耕地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省所有大中型水庫、重要湖泊、骨干河道無一出險,無一人因洪澇災害死亡,因洪澇災害受災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經濟損失,與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77%、89%、62%,水利工程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水網體系更加完善

供水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骨干水網工程體系日趨完善。依托南水北調、膠東調水等省級骨干工程,相繼建成黃水東調、峽山水庫膠東戰略水源地、引黃濟青改擴建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實現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優化配置、聯合調度,進一步完善建成功能復合、協同聯動的山東調水工程體系。骨干水網工程在最關鍵時刻起到了穩定民心、穩定發展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全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山丘區水庫庄裡水庫建成蓄水﹔老嵐水庫樞紐工程開工建設﹔官路水庫、雙堠水庫等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泰安王家院水庫、臨沂河灣水源、濟寧孟憲窪水庫等57處水源工程基本完成。

煙台市老嵐水庫移民試點安置房工程開工儀式

膠東四市(青島、煙台、威海、濰坊)雖然是沿海城市,但卻是山東由來已久的缺水地區。在膠州市、即墨區和城陽區交界處,有一座總庫容1.46億立方米的棘洪灘水庫。這裡儲存的不僅是長江水,還有引來的黃河水,是引黃濟青工程的唯一調蓄水庫,承擔著保障青島市區八成以上的居民用水任務。引黃濟青工程建成30多年來,累計引水超90億立方米,累計配水79億立方米以上,在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等方面,保証了青島及工程沿線地區用水安全。同時,解決沿途缺水地區75萬人口飲水困難,擴大改善灌溉面積300多萬畝,發揮了顯著的復合效益。膠東地區多線、多點、多水源供水格局正在形成,年新增調水能力4.52億立方米、戰略儲備庫容2億立方米,基本保障了膠東四市平水年份用水需求。

脫貧攻堅見實效

鄉村振興水利基礎持續鞏固

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累計完成投資超260億元,完成1 043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飲水提升工程、4 652個無集中供水設施村通水工程、1 617個飲水型氟超標村水源置換或安裝除氟設施,村級集中供水設施實現全覆蓋,111萬農村群眾飲水氟超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197.9萬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得到保障。

濰坊水利水質檢測有限公司檢驗員在工作中

全面啟動實施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沿黃9市65處引黃灌區72個項目共完成投資161億元,建成橋、涵、閘、泵站等渠道建筑10 060座,襯砌、整治渠系12 856公裡,安裝渠系量測水設施6 730台(套),建成田間節水工程面積88萬畝。工程建成后可改善有效灌溉面積2 700萬畝,年均節水7.93億立方米,有效化解群眾關注的水費計收矛盾,保障全省糧食安全。

在全國率先出台《山東省水庫移民工作監督檢查實施細則(試行)》,全年發放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11.18億元,下撥項目扶持資金13.85億元,安排基礎設施、農村飲水安全、產業發展等扶持項目1 762個。在全國率先建設“美麗移民村”110個,建成移民社區49個,近8萬移民搬入新居。山東省獲水利部、財政部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績效評價優秀等次。

深入推進河湖治理管護

水生態“紅利”不斷釋放

2020年,山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簽發2期省總河長令,先后召開省總河長會議、全省河長制湖長制現場推進會進行部署,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湖370余萬人次。推進河湖清違清障常態化,整治河湖違法問題3 239個。臨沂市沂河高分通過國家第一批示范河湖建設驗收。全省創建130條(段)省級美麗示范河湖,整治河道長度1 588公裡、湖泊294平方公裡,河湖沿岸群眾親水樂水幸福感明顯提升。持續推動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全省7 700多條農村河湖完成岸線測繪5.27萬公裡、埋設界樁22.4萬個,2 392條/段應編制岸線規劃的縣級以上河湖全部完成規劃編制。全面推動河長制湖長制進校園,評選最美河長、河管員、企業河長、巡河志願者60人,社會公眾參與度大幅度提升,黨政負責、部門聯動、各方參與、層層落實的河湖監管保護格局不斷鞏固。

臨沂市城區三河口(沂河、祊河、柳青河)風景

水土流失治理提前超額完成任務。全年治理水土流失1 305平方公裡,提前超額完成年度治理任務,進度位居全國前列。根據動態監測結果,全省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以上,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呈現出面積與強度雙下降趨勢。泰安市“四輪”驅動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入選水利部2020年十大基層治水經驗。

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節水成效顯著。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 200萬畝,畝均灌溉用水量降至166立方米﹔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0.6 434,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保持糧食連年增產不增水﹔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7.97%﹔規模以上高耗水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0.3%﹔預計2020年全省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15年降低18%和10%。全省累計有19個城市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市、區)總數達94個,連續12批次1 308家單位被評價命名為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社區(居住小區)。高校合同節水進展順利,17所高校達到節水型高校評價標准,佔全省高校總數的11%。省級機關和省直屬事業單位全部建成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

銳意進取破難題

體制機制改革富有成效

水利行業監管力度持續加大。頒布《山東省水資源條例》,組織開展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15次,水利法治建設不斷深化。行業監管機制基本構建。制定《山東省水利監督實施辦法》和12個專業監督檢查辦法,創新實行指揮、計劃、要求、平台、管理“五統一”,“線上線下”雙線作戰,“檢查、整改、反饋、提升”四環推進等方法,建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四位一體”的監管組織體系。狠抓水利行業“放管服”改革,積極推行承諾制審批,取水許可証納入省市電子証照庫,取水許可電子証照納入省政府第一批電子証照試點並於10月底啟用。

探索水文管理服務改革新路徑,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水文管理服務體系。全省設置縣級水文中心75個、鄉鎮水文服務中心400多處,聘用農村水文管理員4 600多名,扎實推進全省75處縣級水文中心標准化建設,7個設區市政府出台具體意見或辦法,40個縣級水文中心實現“雙重管理”,水文管理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

泗水縣小張家水庫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扎實推進。落實《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全省累計實施改革面積5 272萬畝,佔全省總任務的60%。農村供水工程水價核定工作順利完成,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護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全省累計成立191家農村供水公司,佔總計劃的100%,納入縣級供水公司統一服務人口近5 000萬人,佔總人口的70%。

小型水庫運行管護機制改革不斷深化,莒縣、泗水、莒南、萊西等入選全國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以落實管護主體、人員、經費為重點,因地制宜探索出“泗水路徑”“莒縣模式”“莒南經驗”“沂水樣本”等小型水庫管護新模式,目前建成23個省級深化小型水庫體制改革示范縣。夏津縣基層水管單位改革經驗入選2020年十大基層治水經驗候選名單並被新華社《高管信息》予以刊載。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第一年。全省水利工作將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治水興水決策部署,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為目標,積極踐行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構建山東特色水安全保障體系,為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支撐和保障。(圖/文 趙新 張永增 郭宗鑫)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