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借力 塑強做優 奮力譜寫黃山館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1年01月19日12:55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近年來,龍口市黃山館鎮搶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契機,突出黨建引領,聚合產業、文化、人才等多元要素,因地制宜、統籌謀劃、精准施策,矢志打造獨具特色的“古驛黃山館、和美新家園”,成功躋身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名單,高標准承辦了煙台市美麗鄉村現場觀摩會。

讓黨旗在一線飄揚,增強鄉村振興“引領力”

筑牢夯實“強陣地”。以支部建設標准化、學習教育規范化、黨員服務常態化“三化合一”為抓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雙星聯創、雙聯雙諾等制度,保証支部運行規范有序,建好“橋頭堡”,最大化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功能。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的總體思路,統籌做好黨群服務中心規劃建設,對 7 個支部的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擴能”,配齊軟硬件設施,豐富活動功能。新建成的驛東社區綜合性黨群服務中心,在發揮原有作用的基礎上,賦予其鎮級部分服務功能,採取全開放式辦公,實施首問負責、限時辦結,設有綜合服務大廳、戲曲驛站、舞動驛站、黨員大會議室等 14 個廳室,著力打造“高效、熱情、周到”的為民服務新標杆,成為黨支部活動的堅強陣地和溫馨的黨員群眾之家。

優化提升“舉旗人”。創建“ 紅驛• 黃山館”黨建品牌,推出紅心引領、同心筑夢、初心融合、凝心助力、重心攻堅“五心”版塊,與全鎮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讓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三支骨干隊伍在黨建品牌的牽引下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率先在全市開展黨員集體政治生日活動,654 名黨員走進“機關黨校”憶初心、踐使命,讓黨員這個黨組織中“最小的細胞”時刻迸發活力。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鎮級領導干部靠前指揮,村級“兩委”干部主動牽頭,812 名村級黨員每人劃分一塊“責任田”,51 名機關黨員干部每星期到 1 個村集中整治,切實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干,再到自覺干”,營造出人人參與、家家受益的良好局面。

錘煉鍛造“實干家”。堅持以實干、苦干的奮斗姿態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干事創業、奮力拼搏。在違建拆除工作中, 聚焦拆違不拆心,廣大黨員干部沖在先、干在前,帶著最強的責任、最真的感情抓好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得到群眾廣泛認可, 72 處、2.4 萬平方米違建順利拆除。聚焦增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本領不放鬆,經常性組織外出學習觀摩、招商引資,格潤富德田園綜合體、風電、新材料磨具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上馬”,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為群眾增收創造了更多機會。

讓資源在一線融匯,集聚鄉村振興“助推力”

因勢利導壯大產業元素。借勢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工作,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引領,整合土地資源, 科學劃片、一體推進,實現示范片區打造與群眾致富增收雙促進。引導各村集體對接域內茂源果蔬專業合作社、格潤富德農牧科技股份兩大農業企業,將閑散、撂荒土地進行整合,探索建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大型農業企業”合作經營模式, 發展特色農業,實現抱團發展,鎮域共建成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9 個、聯合社 1 個,入社村民可獲得“每畝地 400-600 元保底分紅”+“企業支付收益的10%-15%二次分紅”收益,還可優先到產業項目務工獲取工資收入,有效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9 個行政村集體年均收入達到 10 萬元以上。

守正創新涵養文化元素。實施“文化+旅游”戰略,開展“鄉村記憶”工程,深入挖掘館驛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和孝德文化資源,對各村古文化、古樹、古宅、古物進行保護性開發,打造一條連接 7 個村、長約 10 公裡的民俗旅游觀光帶﹔對轄區內徐鏡心故居進行擴展,打造農耕文明展示基地,實現紅色文化和農耕文化有機融合﹔創建志願夢三角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和“二十四孝賢”、道德模范評選等活動,讓“孝、仁、忠、義、禮、信、勤”的傳統美德化於心、見於行。同時,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提升旅游品位、豐富旅游業態,將黃山館鎮打造成集度假休閑、 康體養生於一體的鄉村旅游特色小鎮。

外引內育激活人才元素。持續強化人才支撐保障作用,著力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組建“招才引智”專班,與企業建立雙向溝通聯絡機制,每年常態化走進科研院校、 企業開展招引工作,先后柔性引進來自中國工程院、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的 5 名高層次人才和中國農業大學畜牧研究所研發團隊,深度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人才興企、科技興農。鼓勵在外人才參與家鄉建設、 服務家鄉發展,搭建青年農民創業園,先后有 5 名鄉賢返鄉創業、3 名青年人才創辦農場。同時,全力做好內部挖潛文章, 深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力促進農民致富和農業發展。

讓成效在一線彰顯,夯實鄉村振興“保障力”

在強化服務支撐中壯根基。成立鄉村振興工作專班, 科學統籌各項保障資源,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 力”。聘請專家團隊進行總體規劃,廣泛征求機關干部、人大代表、鄉村賢達、法律顧問等意見建議,對 30 余個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安排領導干部包項督查施工質量,保証創建任務高質高效完成。利用村內空閑民房建立“雷鋒驛站”,在路邊牆體、水塔繪制風情彩繪,收集石塊打造詩詞牆,利用竹竿、秸稈編制草編工藝品、籬笆等,做到“取之於鄉、用之於鄉”,濃厚鄉風鄉韻,留住鄉愁。積極對上爭取資金,嚴格按照流程對每項資金“精打細算”,統籌用於綠化工程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節點打造等,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

在強化宣傳推廣中樹亮點。採取“內外兼修”的方式,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拓展宣傳廣度,有力提升鎮域知名度。對內,配齊配強宣傳隊伍,推出《驛讀》雜志專刊,升級“紅驛•黃山館”微信公眾號,開展“進村入戶大走訪”,全方位宣傳域內工作動態,讓全鎮群眾了解並主動參與創建美好家園,實現思想統一、力量凝聚。對外,在學習強國、新華網、大眾網、鳳凰網、農村大眾報、煙台日報、仙境煙台等10余家媒體平台,累計發表100余篇介紹黃山館鎮鄉村振興相關內容的報道,多次在外舉辦特色產品展示推介會,邀請網紅達人直播宣傳,鎮域形象得以有效外樹﹔同時通過組織現場觀摩會,舉辦攝影大賽、宣講比賽、書畫展覽等各類文娛活動,充分展示黃山館風土人情,讓古驛小鎮充滿時代活力。

在強化督導考核中促落實。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各村目標責任制考核,完善《農村工作考核辦法》,細化實化各項工作任務,讓村級干有方向、做有抓手,考核結果作為村級班子和村干部資金獎補、財政轉移支付、評先樹優重要依據,倒逼村“兩委”干部擔當作為。建立“領導干部包村責任制”和“機關干部包村責任制”,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不定期到現場查驗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評比打分。強化問題導向,以發現、整改問題為切入點,做到第一時間認領、第一時間整改、限時反饋辦結,利用微信工作群時時匯報調度,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問題整改到位,構建“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實”的工作格局,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進行。(曲玲玉 王欣偉)

(責編:宋歌、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