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父親》首次系統修復

今年或回歸公眾視野

本報記者 賴 睿 

2021年01月07日1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油畫《父親》首次系統修復

對油畫《父親》做XRF數據採集

對油畫《父親》做局部加固顏料層

油畫《父親》畫布背面標簽下發現被覆蓋的標簽

油畫《父親》是一件家喻戶曉的作品,畫面中淳朴憨厚的農民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人的心,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

細心的觀眾留意到,《父親》原作已經許久沒有露面,最近一次出現是在2019年“偉大歷程 壯麗畫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上。即便是2020年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父親》也只是以版畫版本現身。

記者從中國美術館獲悉,《父親》原作正在修復中。這是這件作品自誕生以來的首次系統修復。近日,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探訪油畫《父親》的修復進程。

“全面體檢”的新發現

一進修復室,便看見油畫《父親》靜靜地躺在修復設備上,四周用聚酯網紗加長折邊,繃在臨時工作框上,旁邊放著溫濕度監測儀、光線監測儀,畫的表面有藍、綠、黃不同顏色的標簽,標注了不同次數的加固。這件高220厘米、寬154.5厘米的大尺幅畫作,幾乎佔據了修復室近半個空間。

“我們現在正在給它做顏料層的穩定。”中國美術館藝術品修復部油畫修復師孔妍介紹說,修復油畫的一般程序是先做結構修復,比如修補畫布、加固顏料,讓畫作結構穩定下來,然后再處理畫面的審美,比如去污,恢復顏色等。

油畫《父親》由當代畫家羅中立創作於1980年,是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各大展覽上的“人氣擔當”。據統計,僅2000年以來,《父親》的參展記錄就有30余條,在所有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位居前列。

由於使用頻繁,總是經歷環境的變化,加之材料本身比較容易發生衰變,使得《父親》出現了一些潛在的問題,需要進行修復。“早在2019年9月,我們通過觀察就判斷出這件作品狀況不是太穩定,要做一個‘全面體檢’。”孔妍說。

“全面體檢”不僅包括多光譜檢測、儀器分析和測試,還包括對畫作狀況的全面分析,甚至與創作者深入溝通。“我們特別邀請到羅中立先生來北京,與他當面討論在檢測中遇到的一些疑惑,進一步了解創作背景、創作技法以及使用的材料等。”孔妍說。

這次交流的確帶來了新發現。畫面中人物的白色頭巾充滿肌理感,並不平整。早幾年,專業人士就判斷其中摻了一些不是油畫顏料的東西,初步認為是有機物。羅中立在交流中坦言,他當年在創作的時候,把地上掃出來的饅頭渣摻在油畫顏料裡,讓畫面效果更為豐富。

“隻有搞清楚類似的細節,才有助於修復的過程更穩妥。”孔妍說。

修復也是研究的過程

在修復室裡,孔妍向記者展示了一個厚厚的文件夾,裡面全部都是這次油畫《父親》修復的相關資料。

在《藏品檢測報告》中,可以看到《父親》具體做了哪些測試,比如對畫布進行了纖維識別,對顏料層樣本做了切片分析。報告還包括詳細的檢查報告、修復方案、修復目標等。

其中一張圖片,展示了畫布背面標簽下發現的被覆蓋的標簽。從中可以了解這幅畫作名稱的更替:一開始,羅中立給油畫取名《粒粒皆辛苦》,后來改為《我的父親》,最后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展評審階段才定名為《父親》。“我們會把這份報告提供給人文方面的研究者。這是研究的一手資料。”孔妍說。

“修復本身就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察作品的機會,修復也是研究的過程。”與孔妍一同修復油畫《父親》的油畫修復師李博表示,修復的時候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觀察,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時機做進一步研究。

因此,一件作品的修復周期,不僅包括了修復本身,還包括對作品的觀察、檢測、研究等一系列一並進行的工作。“每一件作品的修復計劃都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什麼可以解決所有作品問題的萬能公式。有些作品可能隻需要一些局部的調整和糾正,而有些作品則需要由表及裡的全面整修。”孔妍表示,每一件作品的修復周期都不盡相同。油畫《父親》的修復大概需要1年多的時間,2021年展出的可能性比較大。

讓人類文明賡續綿延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十分重視藏品的保存修復工作,2016年以來,實施了“國家美術藏品保護修復國際研討會”“國家美術藏品保護與修復專業培訓”等重要項目,引領了全國美術館修復工作的開展。這些項目既是國際間藝術品保存修復領域相互交流的盛舉,也是中國美術館界提高藏品保護研究工作的重要契機。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在國內外專家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修復不同種類藏品300余件,包括蘇軾《瀟湘竹石圖》、畢加索《抽煙斗的男子》、司徒喬《放下你的鞭子》、羅中立《父親》等中外藝術經典。

相對於博物館,中國的美術館系統在修復方面起步較晚。中國美術館的修復工作始於修復一些館藏的中國古代作品。“2010年,我們啟動鄧拓捐贈中國畫藏品修復項目,用了近3年時間修復藏品120件(套),對25 件(套)做保存性技術處理。”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鄧鋒介紹說,在此期間,中國美術館開始建構自己的修復隊伍、規范修復流程。

事實上,對作品進行修復只是保護中的一個環節。保護是一個大概念,包括預防性保護、日常養護、修復等。吳為山表示,修復工作就像醫務工作一樣神聖而重要,預防性保護和日常養護正像我們的身體需要鍛煉和保養,一旦生病,就需要進醫院治療乃至動手術。所以,從事藏品保護與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士就是藝術品的“保健醫生”和“手術醫生”。

從保護的角度來看,文物、藝術品都是由物質組成的。所有物質體都有生命周期,不可能永遠保持原貌,也不可能永遠存在。“往往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更能體現保護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鄧鋒說。

在孔妍看來,保護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的干預,盡量保持文物、藝術品的原貌,延長其存在的時間。因此,從本質上講,所有的保護行為,都是為了將已經被改變的或很難延續的人類文明送到更遠的未來。

吳為山表示,面對藝術藏品,我們需要建設設施精良、人員齊備、技術過硬的“藏品醫院”,讓這些作品以最為健康的面貌展現在公眾面前,讓它們真正發揮“活化”功能與審美教育的作用。

(本文配圖均由中國美術館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07日 第 12 版)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