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重農抓糧的勁頭絕不能放鬆

2020年12月24日11: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人民日報:重農抓糧的勁頭絕不能放鬆

人民時評:重農抓糧的勁頭絕不能放鬆

朱 雋

202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全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台階,收獲沉甸甸的“十七連豐”。糧食連年豐收,穩民心,提信心,為我國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穩定器”作用。

來之不易的“十七連豐”再次証明,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已大幅提升。從人均佔有量看,目前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穩定在470公斤,遠高於國際糧食安全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自給率看,我國小麥、水稻自給率超過100%,玉米自給率達到95%以上,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農副產品供給看,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能夠較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提升的背后,是越來越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近年來,黨中央的強農惠農政策重點扶持糧食生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補貼主要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農機購置補貼重點向糧食作物傾斜,繼續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對玉米、大豆實行生產者補貼,對產糧大縣實施獎勵政策,確保種糧人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有效調動了農民務農種糧、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此外,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提升還得益於不斷提高的綜合生產能力。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今年,高標准農田建設即將完成8億畝。明顯增強的技術裝備支撐能力,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夯實基礎。

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應該看到,雖然我國糧食生產已取得“十七連豐”的佳績,但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食品消費升級,糧食需求相當長時間內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與此同時,糧食生產供給又面臨耕地和水資源硬約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國外進口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未來糧食供需還將長期處於緊平衡。因此,糧食生產氣可鼓不可泄,重農抓糧的勁頭絕不能放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當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愈加明顯。著眼“十四五”,在高起點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方面應當著力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實施,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另一方面,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讓糧食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盡快實現從“積累量”到“提升質”的跨越。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牢牢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就一定能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增強底氣,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珍惜糧食、反對浪費調研報告指出

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2月23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武維華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於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

武維華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提出新的糧食安全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應充裕,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但我國糧食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目前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調研發現,當前我國糧食損失浪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存在的損耗現象﹔二是消費環節浪費,主要存在於商業餐飲、公共食堂和家庭飲食三個領域。

報告提出,進一步做好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工作,一方面要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及時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打造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體系,以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新需求,減少因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浪費﹔另一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將反對糧食浪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全鏈條全環節系統化解決糧食浪費問題,加快建立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長效機制。

報告建議,要切實抓好制止餐飲浪費工作。解決餐飲浪費問題,需要相關利益主體共同關注,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樹立並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一是嚴格落實監管責任。進一步加強公務活動管控,繼續對公務消費保持高壓態勢,嚴格公務接待、會議、培訓等公務活動用餐管理,以公務用餐引領社會消費文明。二是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餐飲服務單位要科學合理設計宴席和菜單,調整菜品數量、分量,主動提供“小份”“半份”等人性化、合理化服務,做好公勺公筷和分餐制服務等。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