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縣委書記接力抓封山禁採!人民日報點贊山東濟寧嘉祥縣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2021年04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東岳客按:

4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桂林市考察調研時指出,最糟糕的就是採石。毀掉一座山就永遠少了這樣一座山。全中國、全世界就這麼個寶貝,千萬不要破壞。再濫採亂挖不僅要問責,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今天,人民日報生態版頭條刊發深度報道,聚焦作為中國石雕之鄉之一的山東濟寧市嘉祥縣,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2009年開始,四任縣委書記接力抓封山禁採,十多年來從礦山亂採濫伐按下停止鍵到堅持生態立縣,讓綠水青山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探索出一條山區綠色發展之路。取名“嘉美祥瑞”之意的嘉祥縣,一步步走向“嘉美”。以下為文章全文:

從亂採濫伐到生態立縣,四任縣委書記十年接力抓封山禁採——

嘉祥,何以嘉美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李 蕊

核心閱讀

十年前,作為中國石雕之鄉之一的山東濟寧嘉祥縣,靠山吃山,石材開採一度成為全縣支柱產業。但同時,綠水青山經過亂採濫伐,遭到嚴重破壞。

取名“嘉美祥瑞”之意的嘉祥縣,何以“嘉美”?十年來,從礦山亂採濫伐到按下停止鍵,從四任縣委書記接力抓封山禁採到生態立縣,嘉祥縣探索一條山區綠色發展新路。

從山下遠望,劈開的山體,裸露黃白色﹔在山上近看,樹木成行,郁郁蔥蔥——登鑽石山,所見景象,反差強烈,對比鮮明。

當地人說,那些斷崖仿佛累累傷痕,記錄著嘉祥掠奪式開採礦山的昨天﹔而今山上的濃濃綠意,恰恰象征著嘉祥縣轉型發展的今天。

四任縣委書記接力,積極推進封山禁採

黃泛沖積平原邊緣,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境內,有大小山頭126座,探明石灰岩儲量90億噸,是全國石灰岩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受經濟利益驅動,人們一窩蜂地開山採礦,建起大量石灰窯,一度有2000多家企業、10萬多人以此為生。

夏紀軍是嘉祥縣南部山區紙坊鎮夏庵村村民。2005年,他辦理了採石証,買了一台石子機,找來60多個工人,一天能生產4000噸石子,源源不斷銷往河南、江蘇等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能賣到28元一噸。”夏紀偉說。

一份影像資料,還原當年景象:石灰窯吞雲吐霧,加工廠星羅棋布。裸露的山體,像一個個殘缺不堪的肢體﹔干渴的泥土,像一張張欲哭無淚的面容……

“被子一晒全是灰”“不包頭巾不戴口罩不出門”“能見度不超過一百米”,說起那些年的情景,附近的居民們直搖頭。

2009年,時任縣委書記的李長勝打響封山禁採的第一槍。2010年3月,嘉祥縣召開十萬干部群眾誓師大會,封山禁採全面開展:劃定封山育林范圍,拆除石灰窯,關閉所有鋸石機、碎石機……

2010年底,秦存華擔任嘉祥縣委書記,上任第一天,100多名採石戶堵在縣委大院門口,請願不再封山。秦存華說,封山禁採,不能讓百姓斷了收入來源。嘉祥縣開始注重“堵疏結合”,建立幫扶制度,讓採礦戶走下大山,為他們開辟了一片轉型天地。

幾年艱苦奮戰,封山禁採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伺機盜採時有發生。2013年,縣委書記柳景武接過封山“第三棒”。全縣開展集中行動,多部門聯合執法,24小時不間斷上山巡查、上路稽查、倒查石材來源,有力打擊回採行為。

嘉祥縣境內的大山漸漸歸於平靜。據統計,截至2015年,嘉祥縣累計封山65座,關停石灰窯97座,封停鋸石機5000多部,下山業戶2.1萬余戶。

周生宏在嘉祥擔任了5年縣長,全程參與封山禁採,2016年8月接任縣委書記。“按下停止鍵只是第一步,闖出新路才是關鍵。”周生宏說。

既要復綠,更要“富”綠

封山前,他的肩上扛著開山斧,手裡提著鋸石機﹔封山后,他的肩上扛著鋤頭,手裡提著水桶——夏紀軍與記者笑侃,從未想過,自己竟從“開山愚公”,搖身一變,成為了“種樹達人”。

長期無序粗放式地開採導致嘉祥縣域內近三分之二的山體被破壞,特別是南部山區65座山體破損嚴重。光禿禿的山頭如何修復成青山?

嘉祥縣下了這麼幾步“棋”:“誰破壞、誰治理”,支持開採戶開發治理﹔“誰治理、誰受益”,鼓勵聯戶承包復綠﹔招引有實力的公司綜合施治。

夏紀軍響應政府號召,重返鑽石山,栽樹復綠。“種樹不易,光是回填,就拉了幾十萬立方米的土!”夏紀軍指向山上的樹林,“之前山上的楊樹所剩無幾!如今,我們種到了兩萬棵。”

一處處廢棄的石崖石塘坑,成為風景如畫的瀑布景點,亭台樓閣,林果採摘園,錯落有致。昔日荒蕪的鑽石山,成功變身美麗的山頂小鎮。

嘉祥縣制定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出台礦山復綠獎補政策,落實捆綁式包山頭責任制,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實施“十萬干群上山培土育林工程”,全方位、多角度進行造景式綠化。

嘉祥縣先后投入荒山治理資金3億多元,引入社會資本1億多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先后治理修復破損山體8820余畝,復墾耕地500多畝。

十年來,一锨一鎬,播撒綠意,僅南部山區就封山育林4.6萬多畝,植樹造林1000多萬株。4月,行走嘉祥,一座座山正變得綠意盎然。

既要復綠,更要“富”綠。“把生態短板轉化為發展優勢,全縣發展思路要從封山禁採向綠色崛起轉變。”周生宏說。

靠山,還得“吃山”。礦山種上經濟林,打造網紅打卡地﹔拉通交通路,串起各景點﹔組建文化旅游公司,推動旅游業發展。

2016年起,嘉祥縣辦起了杏花節,每年喜迎十幾萬游客。截至目前,嘉祥縣武氏祠景區、曾子文化旅游區、青山景區等近20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青山景區、富山戶外拓展基地等文旅項目已初具規模。

有了“美麗靠山”,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封山后,順利轉移就業5.3萬人,農民人均收入增加約2600元。

“有客商出五千萬,我也不轉讓!”夏紀軍喜滋滋地說,一定要把這片曾經“受傷”的礦山,打造成集種植、採摘、旅游、度假於一體的生態觀光園。

念好“山字經”,唱響“旅游戲”,在嘉祥縣正風生水起。

“兩山”理念引領,形成磁石效應

“礦山生態治理前,我們曾試圖引進一家電子廠。可人家來參觀后,便隻提出一點,‘粉塵太重,運營成本高,不適合在嘉祥落戶。’”周生宏說。

十年治理,“扭轉乾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嘉祥生根,形成巨大的磁石效應:過去,主動招商不見商﹔而今,一批綠色企業“求落戶”。

“不能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落戶門檻要越來越高!”嘉祥縣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荊培峰介紹,作為全縣經濟發展主戰場,經開區實行嚴格准入政策,實施“四級聯審”制度,從園區自我把關,到專家出具意見,再到縣直部門聯審,最后市級評審打分。經過層層聯審,對負面清單類、不符合產業政策類、達不到環保要求類的項目,一律說不。

前不久,一家生產固體酸的企業找上門。這家企業投入產出比令人心動——幾千米的廠房裡一年就能創出幾個億的產值。但經過層層聯審,環保並不達標,經開區果斷將其拒之門外。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綠色發展越來越成為嘉祥企業的自覺——

工業污水,竟能“產”出洗衣粉?在山東陽光顏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屈莉銘拿起展示瓶,在眼前輕輕晃了晃:“裡面的白色粉末,便是元明粉,我們從污水中提取而來。可別小瞧它,這是洗衣粉重要原材料。”

“我們一天提取約80噸元明粉,直接供給園區內做洗衣粉的廠家。價格實惠,還幫他們省了一筆成本。”據屈莉銘介紹,公司投資近3億元,用於建設資源化利用項目,處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鹽尾水、廢酸,同時,產出硫酸鈉等副產品,加工后實現商品化,基本完成廢水近零排放。

像這樣的企業,在嘉祥縣經開區並非個例。

理念引領,促進全縣經濟高質發展。2020年,嘉祥縣全力轉方式調結構,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2家、總數達到148家。嘉祥縣干部說,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產業更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嘉祥所追求的明天。

乘車離開嘉祥縣,窗外山上矗立的幾個紅色大字,映入眼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見報有刪改)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