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與某特戰旅連續3年為開展協同訓練選新址、布新局,完成任務配合越來越默契——

練兵,就要不斷告別“舒適區”

2020年12月08日14:14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練兵,就要不斷告別“舒適區”

伴隨著鋼鐵旋翼卷起的陣陣狂風,一支全副武裝的特戰小隊跑步躍進機艙,麻利整點裝具,准備投入戰斗……

冬日南國,紅日初升。戰機轟鳴聲中,第74集團軍某陸航旅與某特戰旅聯手展開的一場“敵”后機降演練在野外緊張進行。雖然是“老搭檔”,但此次演練,兩支部隊的官兵都感覺分外吃力。

寒風陣陣、目標未知、地域陌生,視野盲區始終有“一雙眼睛”——距離預設機降點不到200米,某特戰旅派出的藍軍小隊依托山體背面設伏,正默默注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這不,直升機剛放下繩索,官兵們就被藍軍小隊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已,直升機隻好再次拉升,重新選擇機降點。

在演練官兵看來,這只是一次高難度的協同演練﹔但在兩個旅指揮員的眼中,這卻是一次新的實戰化訓練探索。近年來,他們兩個單位開展協同訓練的場地,有的在山間密林,有的在鄉間小道,還有的在海岸灘涂。而這一次,他們選擇了以前從未嘗試過、充滿危險的山谷地形。

內行看門道。操作杆舵的手接近痙攣,臉上的汗水蒸騰著熱氣,盡管有些吃不消,某陸航旅一級飛行員鄭丹卻感覺很過癮:“在實戰中,誰能保証自己不被置於險地?隻有平時充分預想,勤加練習,才能在戰場上多些勝算。”

某特戰旅特種作戰三營營長羅昌健同樣深有感觸:新選的5號場地地勢險要,依山設置“敵”火力據點和移動靶,能夠有效檢驗班組戰術,大大滿足了部隊實戰化訓練需要。

提起協同訓練的場地之變,官兵們有說不完的感慨。“我就是這些新‘戰場’的見証者。”某陸航旅參謀長董中波回憶:以往兩個旅多在內場開展機降和傘降訓練,訓練中雙方大多數時候僅僅充當著“航班”和“乘客”的角色。隨著改革移防,兩個旅營區相近,共同商議在野外開辟了多個新“戰場”,牽引部隊協同訓練不斷走深走實。即便眼下正值年終考核季,兩家每周依舊拿出大塊時間尋找適宜協同訓練的新場地,共同制訂新的訓練計劃。

“練兵,就要不斷告別‘舒適區’。”這種合作,不僅尋找到一個個充滿險境、危局的新“戰場”,更是打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即時交流研練平台。

“剛才機降,透過舷窗,特戰小隊長張猛打出‘OK’手勢,我還以為機艙裡有3個人,實際上卻是‘人員機降完畢,可以起飛’的意思,遲疑了那麼一會兒,差點被擊落。”“戰事”稍歇,中軍帳內,一場“頭腦風暴”隨即展開,某陸航旅飛行員陳玄剛提醒飛行員和特戰隊員,一定要加強對旗語、手語的規范使用。

“如果在內場,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誤判。”陳玄剛坦言,由於作戰環境陌生,當時自己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敵情”上了,通過在陌生地域開展協同訓練,不僅發現了平時不易發現的問題,組織人員集中研討也更有戰味,可以實現案例、戰法即時共享。

“紅色行動,3號方案!”硝煙還未散去,新的“敵情”接踵而至,一道緊急指令從中軍帳發出。隨即,一架經過改裝的某型武裝直升機加入“戰斗”,成功掩護特戰隊員實施“斬首行動”。

隆隆戰機轟鳴聲中,某陸航旅旅長孫焰自豪地說:“近年來,我們依托新訓練場開展戰法研練,兩支部隊的協同作戰‘默契指數’越來越高,多次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