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創新基層治理,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服務體系

2020年12月02日14:38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在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周邊最富濟南特色的老街胡同裡,有一群“新時代的鄰裡守望者”,用初心堅守著不變的為民情懷,群眾親切地稱其為“胡同管家”。歷下區泉城路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結合轄區實際,創新打造“管家在身邊”基層社會治理品牌,實現了黨組織建在網格、“管家”服務進網格、資源統籌匯網格、責任落實到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達成了網格治理從“有形”到“有效”的轉變。如今,“管家”們活躍在街道的胡同樓宇,以“零距離”的熱情服務暖了民心,打通了為民服務“最后100米”。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月起至今年8月,該街道12345群眾滿意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居民幸福感獲得感日益提升。

管家在身邊 服務零距離

今年7月的一個下午,泉城路街道社會治理指揮中心熱線電話響起,因家中電表有雨水滲漏,擔心出現漏電等隱患,居民李先生急忙致電向街道管家求助。接到求助后,泉城路街道工作人員在2分鐘內派單、響應,3分鐘趕到現場,10分鐘內聯合網格內管家力量現場確定所需物料,並於次日4點30分完成電表雨搭安裝,“管家速度”贏得了百姓信賴。

泉城路街道社會治理指揮中心

據悉,家住泉城路街道轄區的4000余戶老百姓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管家服務聯系卡。按照服務卡中“7123”問題辦結時限要求,街道借助社會治理指揮中心“三級架構、網格八重力量”的科學有效調度,探索“未訴先辦、接訴即辦”的服務機制,打造7分鐘網格服務圈,在管家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基礎上,實現問題7分鐘面對面,小事1天內辦結不出格,大事2天內處置社區辦,難事3天內街道來解決,實現了第一時間為民解憂。

堅持“協商民主” 賦能基層治理

鄰裡之間圍坐一圈,品一杯清茗,暢敘對於社區、城市治理的觀點、感受,進而形成建議為社區發展建言。在芙蓉街社區,“小院茶攤”特色黨建品牌讓人耳目一新。目前,金菊巷6號院、芙蓉街5號院、起鳳橋街3號院……芙蓉街社區居民自家的小院成為開展社區活動的“根據地”,大家在品茶中交流、在拉呱中協商,架起了社區黨委和黨員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鄰裡之間圍坐一圈

泉城路轄區是典型的老城區,如何做好協商民主工作,對社區治理而言至關重要。在搭建“小院茶攤”、“貢聚家園”、“街坊人家”、“紅睦鄰”議事廳四個社區協商議事平台的基礎上,泉城路街道今年將繼續推進“1+2+4+N”社區分層協商體系,即搭建一個社區分層民主協商平台,發揮社區黨委和社區居委會的作用,建立樓(院)、網格、社區、街道四個層面協商,邀請社區黨員、居民代表、轄區兩代表一委員、駐區單位代表等擔任議事成員。

街道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目前已搭建8個專屬網格議事廳,在民生熱點問題上依靠群策群力,通過協商民主議事有效賦能基層治理。

持續“愛心敲門” 溫暖空巢老人

徐金玉,今年78歲,是臨湖社區的老住戶。“年齡大了,身體大不如以前了,老年病都不請自來了。”徐奶奶說到。自泉城路街道開展“愛心敲門”活動后,網格員郭妏被分到了徐金玉家,倆人特別投緣。如同家人一樣,小郭隔三差五就來照顧陪伴徐金玉,帶給老人無盡的溫暖。

關愛老人

為讓老城區的老人生活兼具品質和溫度,泉城路街道開展了“愛心敲門”行動,將獨居、孤寡以及重度殘疾老人等特殊群體鎖定為“愛心敲門”的服務對象,建立服務菜單,為其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例如,為112名享受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免費配發帶有服務跟蹤和定位功能的智能腕表,對健康信息和運動信息隨時採集,並通過“智慧泉城”信息平台為轄區孤寡、獨居、空巢、重度殘疾老人等特殊群體精心定制個人聯絡二維碼。網格員以“愛心敲門”的方式,在每日巡查過程中通過掃描二維碼實時關注其身體狀況及生活所需,為老人個性化需求制定服務方案,提供上門理發、聊天安撫、跑腿代購、收拾家務等,並通過與轄區志願者及周邊鄰居的動員對接,吸納更多社會群體以及服務隊伍加入到“愛心敲門”行動中來。自今年8月以來,轄區享受到“愛心敲門”行動受益的老人已達133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幫在泉城路轄區已蔚然成風。(秦書文 劉磊)

(責編:宋歌、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