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

2020年12月02日17:00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濟南12月2日電(談媛)12月2日上午,2020年濟南司法行政系統“請您來閱卷”活動在濟南舉行,活動旨在充分展示新時代司法行政機關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的工作成效,進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和群眾滿意度,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創新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也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位於山東政法學院鼎山花園的濟南市民法典主題廣場,由濟南市司法局聯合歷下區司法局投資180萬元,以花園為背景,通過主題雕塑、主題廣場字、雕塑小品、廊架、實物修整等形式,讓群眾能夠近距離接觸民法典、感受民法典。

蒙蒙小雨中,“民法典主題廣場”七個字樹立在台階之上,採用淺色的石材材質,給人厚重的質感。用方正黑體字體展現,符合的民法典這一部法典的方方正正的屬性,右下角的印章落款,更是突出了濟南特色。

濟南市民法典主題廣場(攝影 談媛)

讓民法典真正走到群眾身邊。濟南市歷下區司法局工作人員程雯鑫介紹說,“在不改變鼎山花園原有自然景觀的前提下,注入法治文化元素,把民法典有關知識與現有花園環境綠化、設施等融為一體,這也充分體現了民法典的‘綠色原則’。”

讓觀者更深入體會到民法典力量的是民法典主題雕塑,站立打開的民法典造型,突出的矗立在廣場右側。《民法典》以人為本、以權利為中心,內頁展開有基本原則、體系框架等,浮雕上的荷花的“荷”即是和諧的“和”,亦是濟南的市花。

婚姻家庭編雕塑是廣場的打卡聖地,不管是參觀的市民,還是學生家長亦或學友同窗,在此合影留念,充分展現婚姻家庭和諧的重要性。雕塑以“愛”為主線,用幸福婚姻家庭鏤空相框造型突出了家庭關系中“愛”的重要性。

廣場的打卡聖地婚姻家庭編雕塑(攝影 談媛)

讓群眾在生活中感知憲法。廣場的法治文化長廊圖文並茂、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讓群眾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民法典的要點和亮點,寓教於樂。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民法典七字歌是由濟南市司法局工作人員創作,並且是全國首創。

中國的園林設計中,亭子總是人們視線的焦點。廣場的物權亭將物權編與亭子結合,與物權最為貼切。該亭子是一個四面八門亭,融合中西方建筑特色,將“有恆產者有恆心”放在正面,其他三個面分別展示擔保物權、所有權、用益物權。屋頂上採用“竹簡”的形式,展現一些關於物權的法律格言,亦是物權亭的一大亮點。

園區的北廣場通往上山,校園操場和民法典廣場三者相通融的位置還設立了LED屏和舞台,平時既可以作為學院學生的教學點,同時定期播放以案釋法等普法宣傳相關內容供休閑市民及廣大師生觀看學習,潛移默化中學到法律知識。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民法鼎”在舞台的上方,按照我國歷史上“司母戊大方鼎”的造型制作,底座上的“法正民安”巧妙的將鼎厚重的文化內涵、鼎山的歷史積澱和民法典的舉足輕重進行了有機融合。

還有寓意著誠信的合同章雕塑。合同章平台雕刻著主題“民商合同規則全”。上面的手柄是握手的造型,代表著友好與合作。

寓教於樂,讓群眾更了解民法典。走近繼承編雕塑,右邊的拐杖代表著上一代,同時融合了草書“承”、“繼”字。細節上還展示了繼承權編七字歌,“物權內容五分編,定紛止爭免后患﹔民安之道有恆產,破解小區自治難……”朗朗上口的七字歌將繼承編的篇章要義體現的淋漓盡致。

侵權責任編雕塑上的指紋圖案讓人眼前一亮,用文物石刻、拓片的形式作為載體,代表著責任的傳承。指紋代表著一種契約精神,並且不可復制,按手紋在《周禮》中的說法是“下手書”,到了唐朝改叫“畫指券”,雙方簽訂人以及中間人在契約達成后都需畫下食指上三條指節,亦叫“畫指為信”,也詮釋著個人的責任與承擔。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人格權編雕塑。造型突出了人格權中“以人為本”的精神。正中間標題是“維護人格顯尊嚴”,身體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后面的兩個人展現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等文字。此外,雕塑還創新借用交通信號燈的設計,將三個小人的顏色採用紅黃綠三色,紅色代表著危險“法無授權即禁止”,黃色代表著警告,綠色代表著安全守法“法無禁止即自由”,同時與民法典的綠色原則相吻合。“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可為”。

“以人為本”的人格權編雕塑(攝影 談媛)

廣場的最后部分是民法典編撰歷程,展示了中國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黨高度重視民事法律的制定實施。浮雕是景牆卷的紙張造型,以時間為軸線,歷史沿革用時間節點,歷史老照片的形式來敘述民法典編撰的坎坷及現在偉大成果結果的來之不易。

民法典的編撰歷程(攝影 談媛)

“法者,治之端也。” 濟南市民法典主題廣場,借用泉城濟南泉水蜿蜒流勢,尋法治文化之流長,採法典篇章之要義,筑民眾權利之夢想。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