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實裡做 往深裡走 濟南市歷下區解放路街道歷山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與您同行

2020年10月24日15:14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自2019年以來,濟南市歷下區解放路街道歷山路社區創新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在黨建引領下,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打造了能工巧匠、紅色宣講、非遺公社、微愛行動·讓愛循環、你我同行、分類“益”百分等6個志願服務項目,目前共培育120名志願者,其中大部分都是社區居民,他們正以自己的方式為社區做貢獻。

分類“益”百分 美化社區大家庭

分類“益”百分就是居民參與的志願服務項目之一。分類“益”百分志願服務團隊聚焦垃圾分類工作,在歷山路社區文華園4個垃圾分類點扎“扎根”,每個點駐扎兩名垃圾分類督導員。這支平均年齡在60左右的志願服務隊,在志願者們選出的領袖骨干的帶領下,自發輪流排班進行垃圾分類督導工作,“要是哪天沒排上,阿姨們還不樂意,跑來問我為什麼給別人排了兩天,隻給自己排了一天。”社區志願者領袖說,無論寒冬、酷暑,這支頭發蒼白的志願服務隊鍥而不舍地堅守垃圾分類一線。

志願者垃圾分類

“小伙子,吃剩的米飯放廚余垃圾桶裡。”說話間張奶奶已滿頭大汗,當天下午氣溫高達34度,垃圾桶旁散發著垃圾腐爛的惡臭味,張奶奶依舊笑著引導居民有序投放垃圾。遇到居民投放錯誤,就動手進行二次分揀。

垃圾分類督導員的工作十分辛苦,志願者們苦中作樂,閑暇時一起聊聊天、唱紅歌,創立崗位交接儀式,每一位志願者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當被問及為什麼這麼開心時,張奶奶笑著說出了原因,“大家退休了,閑著也是閑著,加入志願服務隊不僅能美化社區環境,還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很開心。”

志願者垃圾分類

志願者們還定期入戶宣傳,向居民發放分類垃圾袋、垃圾桶及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引導居民形成垃圾分類習慣。

由於前期工作開展的很扎實,越來越多居民報名加入分類“益”百分志願服務項目中,垃圾分類理念愈加深入人心,踐行垃圾分類的隊伍整逐漸壯大。

紅色宣講 憶崢嶸歲月

如果說分類“益”百分項目側重於居民的日常行動,那“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項目則真正聚集於居民的精神生活。“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項目是在“紅領歷山”黨建品牌引領下,設計推出的征集紅色文化印記,對內打造歷山路社區紅色文化陣地,對外宣傳紅色文化魅力特色項目,包括紅色長廊、紅色廣場、黨史微展館、紅色影院四大部分。

入黨誓詞

記者注意到,紅色長廊內有一面鉗滿子彈的牆,負責人董繼紅介紹到“這面子彈牆還原了戰爭時被子彈打穿的居民牆,設計的時候可花了我不少心血,為的就是讓大家切身體驗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感受紅色文化。”天花板上的黨徽和五角星,象征著在黨的光輝和照耀下不斷前進。深入紅色長廊內部,一個個紅色故事如畫卷般展開,訴說著那段英勇不凡的歲月。

紅色微展館陳列品

走進紅色微展館,毛主席像、泛黃的入黨申請書、老式電話......各種紅色物件映入眼帘。“裡面的每一件陳列品都是我們居民捐贈的。”董繼紅說道。萬物無聲人有聲,一旁的紅色宣講志願者化身“展品”發言人,正在為小朋友們講解每一件陳列品背后動人的故事。現在是上課時間,小朋友們為什麼會在這兒?董繼紅解答了記者的疑問,“社區鏈接周圍小學,經常會給同學們宣講紅色故事,組織大家觀看紅色電影。”老黨員志願者楊繼諾、李傳運走進轄區單位、樓院、學校宣講紅色故事。

志願者為小朋友講解

說話間,紅色廣場內的阿姨們彩排起了節目,“這些阿姨都是我們的居民志願者,隻要一有空就過來排練紅色節目。”董繼紅說。近年來歷山路社區創新紅色宣講模式,變單一的口耳相傳模式為文藝匯演、朗誦等多種形式,寓教於樂,在歡樂的氛圍中將黨的政策與聲音傳達給每一位居民,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集社區能人 解決居民需求

“能工巧匠”志願服務項目是歷山路社區為滿足轄區居民需求,通過匯總和分類社區事務傳達小組反饋的民情民意,挖掘社區能人、發揮社區能人的優勢,推動鄰裡關懷、家庭幫扶,設計推出的另一項志願服務項目。

社區依托周圍資源,鏈接轄區理發店,定期開展義剪活動。“志願者都是我們的居民,他們比我們還了解各家的情況。”有志願者反映,老人腿腳不便,義剪的時候無法到達現場。針對該現象,“能工巧匠”項目推出“上門義剪”志願服務活動,居民有剪發需求即可撥打聯系電話,志願者們立即上門為居民義剪。為避免老人不好意思主動呼叫,志願者們就主動上門。

志願者為老人剪發

志願者們還自發組織了編織吉祥物“粽子”活動、“縫補能人在身邊”等活動,志願者將制做的工藝品無償捐贈義賣,所得收入用來慰問轄區內的困難家庭及孤寡老人。受益的家庭、老人紛紛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中,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社區充斥著和諧的氣息。“我們社區氛圍可好了,多虧了有這些志願者們,我們這些老年人生活不用愁啦!”居民王阿姨激動地告訴記者。

隨著志願服務項目的不斷開展,居民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熱心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使得整個小區形成了居民自主管理的常態化。構筑起居民與社區的連心橋,為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呂海麗 孫紅麗

(責編:宋歌、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