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防險救生部隊的求勝法則

2020年11月05日10:11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一支防險救生部隊的求勝法則

潛水員水下作業。袁盛國 攝

訓練歸來,新老潛水員相互交流經驗。張東杰 攝

艦載小艇與母船配合開展營救演練。張東杰 攝

當前,實戰化訓練在全軍深入推進,各部隊不斷創新訓法戰法,最大限度貼近實戰,由此也帶來各種風險和挑戰。如何管控訓練中出現的風險和挑戰?我們既不能犧牲戰斗力保安全,也不能因安全問題影響戰斗力建設。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對於任何矛盾或風險,要辯証地分析看待,要用科學方法論解決。

作為海上應急救援部隊,南部戰區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擔負著援潛救生、遠洋拖帶、水下救援等任務使命。他們枕戈待旦,時刻准備為救援搶險而出動。

該支隊官兵面臨的是危險的工作環境,遂行的是險中求勝的高風險任務,救援的是萬分緊急的應急情況。因此,他們的訓練課目亦是風險極高、難度極大。

訓練越實,風險越大,挑戰越多,戰時制勝能力越強。近年來,這個支隊在緊貼實戰組織訓練過程中,加強分析研判,搞好風險評估,科學組織實施,不斷強化遏制、駕馭、化解風險的能力,有效促進了部隊戰斗力的提升。

與險相伴,要有不懼風險的膽識魄力、戰斗精神,更要有科學可靠的方法

——敢潛、能潛、會潛,一等功臣屢破紀錄立新功

近年來,海軍南海方向許多重大救援行動,都少不了李剛的身影。

李剛是誰?

南部戰區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副參謀長,“全軍優秀指揮軍官”。他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至今保持著480米模擬氦氧飽和潛水的亞洲紀錄。

對於該支隊潛水員來說,李剛是他們追趕的目標﹔對李剛而言,征服深不見底且充滿危險的水下世界,沒有盡頭。

“每次潛水作業必須有針對性地做好風險評估、行動方案、應急處置‘三部曲’,任何一點不符合科學,都不能下水。”這既是李剛自己屢破紀錄的不二法寶,更是該支隊潛水員訓練時的鐵律。

2008年,時任潛水分隊長的李剛接到帶隊參加北京奧運會安保任務。臨行前,他們接到通報:有人在鳳凰島大橋附近海域投擲一枚可疑物品,上級命令李剛帶隊前出打撈。

在開闊水域搜索巴掌大的物品,潛水員要在高低起伏的礁石中用磁力探測儀,甚至徒手搜索,其難度猶如大海撈針。

李剛將隊員2人一組分至7個方向,同時搜索5平方公裡的水域。幾經查找,一個鐵絲包裹起來的紅色塑料塊在事發地3公裡外被發現。李剛快速游至現場拆包檢查:一隻普通的手表。

原來,這是臨行前的一次“實戰”考驗。

雖然“圓滿”通過考驗,但在總結復盤中,李剛語出驚人:“如果當時是真的炸彈,我們恐怕會傷亡慘重。以當時簡單的處置方式,一旦引發爆炸,周圍所有潛水員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有了此次考驗作為基礎,李剛一行人的奧運會安保之旅更加謹慎、細致。最終,他們出色完成任務,並榮立集體一等功。

勝利歸來,他們並未止步不前,而是在潛水員隊伍中持續展開一場“頭腦風暴”。

大家圍繞如何管控化解水下作業風險集思廣益。一次次座談、一場場討論、一份份報告,讓潛水員們在靈魂深處和思想根源,深刻認識到水下作業的風險、實戰化訓練的難點、科學訓練的重點。

從此,每一次組織潛水員下水作業,無論是組織者還是潛水員,都必須經過三次拷問:有哪些潛在風險明白嗎?應急處置流程清楚嗎?操作規程熟悉嗎?

一次次拷問、一次次實踐,讓潛水員們的安全意識越來越牢固,“救命救難救險救急”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訓練流程越來越科學規范。

“以前總覺得自己膽子大、敢操作就能完成任務,經過具體的分析評估之后才知道,自己之前的行為是對自身、戰友和任務的不負責任。”潛水員李亮回憶起以前的作業情形仍記憶猶新。如今,作為潛水班班長,在帶新同志下水前,李亮給大家講的第一課就是訓練要有科學方法,腦子裡要有危機意識。

2010年,李剛圓滿完成480米模擬氦氧飽和潛水實驗,成為中國海軍潛水第一人。

實驗中,李剛成功刷新了模擬氦氧飽和潛水載人實驗的亞洲紀錄。實驗數據被用於完善潛水員減壓治療方案,為執行大深度潛水提供技術保障。

經過重重選拔,李剛和另外3名潛水員突出重圍,開啟了長達19天的沖擊亞洲紀錄之旅。

“生活起居在5平方米艙內,每一寸皮膚都承載著幾十個單位壓力,難以進食入睡,承載著難以想象的生死煎熬……經過不斷適應調整,最終模擬紀錄定格在480米處。”

正如那次載入支隊歷史的氦氧飽和潛水實驗活動代號“潛龍”一樣,作為支隊潛水指揮隊伍中的“70后”,李剛如今依然身體力行,奮戰在防救一線,保持著10年前參加實驗時的巔峰狀態,保持著“下頭水”的習慣。

“培養一名優秀的潛水員不容易,不能因為訓練方法不科學,造成人才流失。”李剛說,精確找准每組訓練數據,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形成最優訓練方案,這樣才能使潛水員的訓練有成效。

多年來,李剛始終保持一個習慣:記錄每一次潛水數據,觀察每一名潛水員作業狀態,找出不同水深、不同環境下最優作業流程、減壓時間,最終形成行之有效的作業規程。

如今,該支隊建立完善了潛水員訓練數據庫,配發了心理測評系統,開展了潛水員分層分級訓練……一份份依據數據分析得來的訓練方案,得到潛水員一致好評。

2015年,“東方之星”失事游輪援救任務是李剛第一次帶隊進行夜間實際作業。他與全軍抽調的200名潛水員一起,頂著湍急的江水晝夜連續作業。

“那次救援對我影響很大,整夜睡不著覺。遇難者模糊的影像會浮現在眼前,經常在想是不是自己搜得不夠准、救得不夠快。”李剛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執行任務對他帶來的巨大沖擊。“如果帶著這種心態和情緒下水作業,不僅難以完成任務,潛水員自身安全也有風險。”

經過深思熟慮,李剛將自己的想法與支隊領導進行溝通,並提出要建立一套科學機制,對潛水員的健康狀態進行管理。李剛帶領課題組進行多方論証,最終形成了《潛水員健康管理檔案》。如今,這已成為他們選派潛水員執行任務的一項指標。

任務前,指揮員依據《檔案》數據調兵遣將﹔任務歸來,潛水員將自己的“潛跡”載入《檔案》。這部永不封頁的《檔案》,不僅成為他們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的重要依據,而且成為執行任務安全風險評估的數據庫。

同時,他們還制訂出一套潛水員“專屬”體能訓練計劃。體能強弱成為潛水員進入任務“首發隊員”的重要參考。

這些做法被推廣運用到該支隊其他專業。他們制訂實施了船副長、值更官、涉外人才等“六支隊伍”的建設措施,開展了多項崗位實踐活動,不斷形成合理、科學、實用的機制措施,為支隊圓滿完成各項使命任務保駕護航。

每一次都有章可循、有跡可查,向險而行、危中求勝有法寶

——遵章守紀、量體裁衣、依法依規,風險再大也能坦然處置

“1號已到底,深度顯示95.7米,感覺良好。”前不久,該支隊某船副潛水長賈春光在南海某海域留下了下潛的足跡。

按照《潛水員管理細則》下潛,面對復雜陌生且有幾分恐懼的大海深處,進行深度潛水訓練的賈春光底氣十足。

多年以前,支隊部分潛水員出國進行國際潛水交流。身在異國他鄉,潛水員們目睹了潛水技術先進國家的潛水員深海訓練,也學到了許多先進的潛水理念和知識。回國后,他們將見聞整理分享給大家。

一年后,吸納先進經驗,同時總結過往的一些教訓,支隊《潛水員管理細則》落地。賈春光成為第一批受到系統化管理的潛水員,一條成長的路徑在他面前鋪開——

經過評估,賈春光初步具備50米水深潛水作業能力,但在水下電焊切割等技能上還有欠缺。遵照《潛水員管理細則》,他還要到集訓隊裡去淬煉。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賈春光踏上了潛水生涯中艱難的“考級”之旅。

談到自己考級之初的時光,賈春光向記者展示了他從當學員起便隨身攜帶的《潛水規則》。該“規則”第一課便是教會所有潛水員如何保護自己。這個特殊的“戰友”,陪伴他平安度過了淬煉過程。

賈春光最近又准備參加潛水員等級評定,他要在考試前時刻保持最佳狀態。“眼前的目標一個是完成四級潛水員能力認証,可以執行更多種類的任務﹔另一個就是督促大家學好各項規定,在順利完成任務的同時,延長職業生命。”他說。

如今,經過幾次等級評定,賈春光已經成為一名初級潛水指揮干部,培養出10余名等級潛水員。

像賈春光這樣的干部,該支隊還有很多。他們在各自的管理崗位上,能力素質得到穩步提升的同時,依規依法的意識愈發堅定。

正如該支隊一位領導所言:“規定是血的教訓積累下來的經驗,是防范風險確保安全的法寶。依規依矩,風險可控﹔無視規矩,頭破血流。”

空中直升機大面積探掃,水面艦船緊急前出,水下聲吶精准捕捉,一連串搜索動作贏得了指揮室內陣陣掌聲。

兩個月前,在一場背靠背、全流程、全要素的援潛救生項目檢驗中,該支隊防救技術室徐俊平工程師的援救方案得到了考核組一致認可。令考核組沒想到的是,這套高分方案竟脫胎於一本“行動指南”。

徐俊平所在的防救技術室收集了大量救援數據、國內外救援案例和學術上的技術突破,形成了針對不同作業環境、不同作業對象、不同作業方式的若干套流程,記錄了險情判斷、處置方式、各步驟要點。這本厚厚的匯編被任務官兵們親切稱之為“行動指南”。徐俊平此次成功的方案正是脫胎於“指南”中收錄的一組成功處置的經驗。

“救援無定法,但目標就是使潛艇成功脫險。險情不可預測,但我們可以用最基本的方法,給出最實用最管用最好用的措施。”徐俊平說出了參與編寫“行動指南”的初衷。看著這本“指南”成為該支隊援潛救生的重要參考“母法”,他倍感自豪。

“帶著方案預案下水底氣足,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全部了然於胸。”某次任務現場,潛水員單崢首次獨自下水就按照要求順利完成任務。

來源實戰,反哺訓練。徐俊平通過經驗總結、實戰檢驗、逐步優化戰法訓法,讓援潛救生行動有據可循,有據可查。

吃別人的塹,長自己的智。翻看過“行動指南”后,考核組為該支隊的做法點贊。

前人蹚路有秘籍,后人傳承有借鑒,危急關頭有擔當,新人搶險不畏難

——開拓進取,總結經驗,形成經驗,防救人屢屢化險為夷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級潛水員周永生是該支隊潛水專業的寶。

講起自己26年潛水生涯一次次面對的危險,周永生表情異常淡定。其中,有一次潛艇救援行動讓他記憶猶新。

幾年前,周永生在援救某潛艇的關鍵時刻突發險情:潛艇與救生母船連接的管道發生故障,造成潛艇與母船通信不暢,氧氣供應也被掐斷。

此時,周永生的水下作業時間也到達規定的最大時限,必須立即出水。就在他游向船尾准備檢查螺旋槳情況時,通信中傳來了結束作業、立即上浮的指令。

危急時刻,周永生臨危不懼。根據經驗判斷,此時上浮,意味著要派應急潛水員進行重新摸排。新下來的潛水員要重新熟悉水下情況,不僅存在作業風險,而且耽誤了黃金救援時間。沒有猶豫,周永生請示繼續作業。

幸運的是周永生花費不多時間就找到了故障,進行了有效排除。待周永生出水時,他在水下作業時間幾乎接近規定時間上限,再在水下多停留幾秒鐘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那一次,周永生靈活處置、勇敢細心的作業案例,成為該支隊所有潛水員援潛救生項目的實操教范。

“水下作業的每一個步驟必須清清楚楚,存儲在潛意識裡,這是一代代潛水兵傳承下來的經驗。”周永生說,他的每一點進步成長,特別是臨危不懼的實操作業,都離不開老班長們的言傳身教,離不開潛水工作數十年來的經驗總結。

“支隊定期組織的‘潛水員論壇’,新老潛水員‘一對一’結對子等活動,將以往執行任務的經驗、口口相傳的慣例、國際潛水先進理念等形成規定,並規范操作程序,這對潛水訓練來講意義重大。”周永生說,“不管是老潛水員還是新同志,大家都受益匪淺。”

在該支隊,有一條鐵的規定:風險評估必須扎實做到位,各項應急措施必須管用到位,任何時候不允許有半點折扣。

“這條鐵規,是我們防救兵在實踐中,用血的教訓總結的經驗。”該支隊領導介紹,做好風險評估,既是對任務中可能出現風險的全方位掃描,更是對防救歷史經驗的傳承和發揚。

去年某平台在海上失去動力,該支隊某新型拖船奉命前出救援。航渡中,船長黃倫帶領全體干部,認真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拖帶經驗,仔細分析現場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形成了一份針對性極強的拖帶方案。

到了現場,黃倫發現幾乎每一個預想的風險點都出現了。這場救援難度超過了他遇到的任何一場救援。現場的援救驚心動魄:15個小時內6次帶纜失敗,甲板上操作官兵一次次被海浪擊倒,海水倒灌漫入機艙……

關鍵時刻,黃倫想起風險評估時的一套應急拖帶辦法。他立即召集官兵,對第7次帶纜進行緊急評估,並採取更加科學更具針對性的部署。終於,第7次成功帶纜,風險瞬間化解。

“直面風險,就要做最了解風險的人,一名船長應該懂得如何運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在危險中把握住化解風險的機會。”黃倫說。

如今,記者再度採訪參與那次任務的官兵,他們大部分已經成為帶兵練兵的骨干。“每一名現場指揮員,都應該具備研判風險、應對風險的能力。”這是他們在無數次成功施救的經驗中形成的默契傳承。

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劉公島船剛剛靠岸便吸引了當地人的目光。這個巴基斯坦最繁華的港口鮮有援潛救生船到來。

實戰背景、陌生海域、復雜環境,劉公島船此次國際遠航風險重重。作為中巴“海洋衛士-2020”海上聯演的任務兵力,劉公島船在風險與挑戰中突出重圍,創下了該型船海外任務總航程首次突破10000海裡等多個紀錄。

談起這次聯演的成功,船長羅翔自信地說:“劉公島船官兵們積累了豐富的航行、處置、涉外等經驗。這次聯演,不僅學到了別人救援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們對前人經驗的一次迭代升級。”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巴聯演出發前,劉公島船多次組織召開“諸葛會”,開展針對性訓練。他們與保障目標多次碰頭,逐個計劃論証推敲,逐個備件配齊補充﹔廣泛學習海外先進援潛救生成功經驗,細化完善方案預案……

今年3月,劉公島船結束了和平之旅,在高等級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平安返航。他們帶著經驗出發,帶回了更多在實踐中產生的思考。

“100個晝夜的航行,10余次演練的遂行,順利完成陌生海域實兵演練、外交接待交流等任務。劉公島船在異域的碧波間接受了嚴峻考驗,獲得了應對各種陌生風險的體驗。”船政委陳勝奇說,“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劉公島船俯身成為階梯,讓后續的行路人能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增強了規避風險的底氣和能力。”

(責編:鄭浦麗、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