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家長群#,話題5億次閱讀的共鳴在哪?

2020年11月03日14:49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退出家長群#,話題5億次閱讀的共鳴在哪?

11月1日,有媒體曝光江蘇一家長因不滿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家長承擔了老師本應負的責任和工作,發布視頻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引發網友共鳴。而正在一周前,太原市教育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實施意見》,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信息。

家長群、家庭作業成為家長的“不可承受之重”由來已久,上述熱點事件被輿論場聚焦並引發關聯解讀,深刻反映出當前家校教育分工不均的問題,家校教育權責邊界再一次被大眾討論。

輿情態勢:討論熱度持續攀升,家校問題成痛點

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近一周以來家校問題持續成為輿論焦點。10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中國新聞網等微博賬號發起話題討論#太原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參與人數持續攀升。11月1日,江蘇家長群事件進一步發酵,人民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眾多媒體迅速跟進,話題熱度再度高漲,輿論熱度達到波峰。

截至11月2日下午13時,關於“太原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與“退出家長群”話題共監測到相關網絡信息15916條。其中,網媒信息2969條,紙媒信息80條,論壇貼文196條,微信公眾號文章8656條,微博1687條,APP信息2328條。由@人民網主持的新浪微博話題#壓垮成年人隻要一個家長群#閱讀量達到了5.6億次,討論量6萬次﹔而#太原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太原嚴禁要求家長投票轉發各類信息#兩個話題則共計達到了閱讀量7393.3萬次,討論量6109次。

面對家長群潛移默化形成的“壓力群”事件,約有57.41%的媒體和網民持中性立場,32.18%持正面立場,而10.41%的媒體和網民則對此抱負面態度。

輿情觀點:家長群緣何成為多方心病?

媒體報道

信息化時代,本應是家校溝通橋梁的“家長群”,卻悄然變味為“壓力群”。11月2日,共青團中央微信賬號發布文章《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認為家長群從方便老師和家長間的溝通轉變為“夸夸群”,家長稱贊、感恩,為大量家庭作業所累﹔老師也不堪其擾,“自從進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長會”。為了避免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苦惱,不少地方學校“自立規矩”,規定群內發布內容、溝通時間等。

“家長群”這一特殊的線上社區,該呈現何種對話生態?《人民日報》撰文總結,“家長群”中可能存在學生隱私泄露、家長指點學校工作、老師代表至高權威等多種生態。《新京報》文章則認為,家長群雖然小,也是一個小“江湖”,絕不能任其野蠻生長,必須訂立相應的規則。“潛規則”如果沒有明確,就難保會有人“乘虛而入”。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家長群可以說是近年來的新聞富礦。家長和教師的沖突,家長和家長的沖突,群內現象與公共價值的沖突,不時成為輿論談資。

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不斷刷新公眾對家長群的認知,也不斷傷害和撕裂著家校關系。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認為,在異化的家長群中,老師把很多屬於自己的責任轉嫁給了家長,讓家長不堪重負,也往往會反噬老師群體。一個安靜、清爽的家長群,對家長來說是福音﹔對老師來說,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擾和負擔。

建立合理的家校關系,厘清兩者的責任邊界,才是解決家校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評論員龔萬鵬認為,杜絕“家長作業”,給廣大家長減負,這絕不是否定家庭參與教育的意義,而是回歸教育內在規律的糾偏之舉。畢竟,“家長作業”已背離了教育的本義。教育孩子,各司其職是關鍵,隻有明晰家校責任,才能真正給家長減負。

相比起具體的減負措施,摒棄唯成績是舉的教育觀念無疑更加重要。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趙志疆撰文表示,“隻有深入改革以升學率為核心的教育評價體系,才能為學校減壓、為老師減負,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放心。當然,這是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絕非一時一地之功,更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網民發聲

針對江蘇該家長發布退群視頻現象,網民評價不一。知乎網友“白非非白”留言:“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聯系其他家長統一商量,大家坐下來談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樣退出了事,我擔心您的小孩會受到有意無意的孤立。”而“Jack Wang”的答案則受到了30個贊同:“這個家長真的很勇敢,也很睿智。這樣攀比來攀比去,老師、孩子和家長壓力都大,還是應該減負,這個才是根本。”

微信群內傳播大量“家長作業”和“同輩壓力”,這一現狀引發眾多家長共鳴。@人民網在微博發起投票:“作為家長,你現在最苦惱的是?”4499位網友選擇“要求批改作業”,“家庭手工作業、各種活動投票”選項則分別以3176和2037票並列其后。評論點贊數第一的網友@楊家大潔ang留言:“雖然我不是家長,但我想問為什麼沒有全選。”知乎網友“刺桐紅”則表示:“在家庭教育上,我們不折騰孩子,我們折騰家長。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也有部分網民認為,承擔家庭教育是家長的職責義務之一。@中國新聞周刊發起的微博投票“孩子作業需要家長批改嗎?”中,仍有1065人選擇“需要,有助於了解孩子情況”,約佔投票人數的16.25%。知乎網友“想吃不辣的水煮魚”留言:“家長輔導應該是家庭教育的可選項,不應該是學校強制要求下的必選項。”

也有不少網民認為,在呼喚“家長群”回歸本質同時,也應給教師“鬆綁”。網友@熊啦a貓留言表示:“其實很多老師也不希望有家長群吧,也不想半夜還在回復家長們的信息。只是時代不一樣了,有些溝通方式應運而生,壓力隨之而來,而壓力也不是單方面的。”網友@李小貓de坦率直言:“難道老師不討厭在群裡催投票嗎?老師也覺得很頭疼。”

有聲音表示,應合理明確社會分工,家長教師各司其職。知乎網友“胭脂淚”評論:“家長知識水平不一,就算是高學歷,也不見得就懂得教法,懂得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懂得兒童心理。”網友“青葭”表示:“當代父母與老師之間更容易產生不信任,但溝通的意願空前強烈。教育不是純托管關系,而是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此外,還有部分網民認為更應借此反思教育現狀。網友@小馬過河SNS評論道:“隻要有高考、考研這種具有強競爭性、高選拔性、高區分度的考試在,永遠不會輕鬆的。”知乎網友“曹多魚”分析:“素質教育中育兒成本不斷提升,背后站著的是數以千億級別的教育產業及就業崗位。如果我們總是要求學校不斷提高其他隱形方面的要求,那麼再多的減負都是針對學生和家長的另一種加負。”

輿情反思:家校教育分工責權應明晰

各部門出台規定舉措、家長不堪壓力紛擾、教師無奈吐露心聲……梳理過往公開報道發現,關於家校教育分工的話題,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在劇場效應中,一個人站起來,其他人視線受阻,也不得不站起來甚至站在椅子上。帶著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關心和教育資源競爭的焦慮,家長群中的“劇場效應”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批改作業、打掃衛生、轉發投票……當看似和藹寬容的“彈性選擇”變成情感裹挾下的“必然負擔”,壓力也就紛至沓來。

而此次太原《實施意見》的推出,無疑是政策層面的良好嘗試。“家長作業”雖禁,家庭教育不止﹔教學任務回歸,傳道受業不止。對於孩童而言,原生家庭陪伴和學校社會化過程缺一不可。系列“減負”新規的推出,有助於給學生喘息,給家長鬆綁,讓學校教育回歸本義﹔但仍需厘清家校權責邊界,重塑有效溝通機制,推動教育管理機制改革,使家校關系回歸正軌。(作者:費凡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見習輿情分析師)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