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建雕像引圍觀 文化地標屢屢觸動輿論神經

2020年10月27日14:38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貧困縣”建雕像引圍觀 文化地標屢屢觸動輿論神經

  近日,貴州省劍河縣被曝斥巨資建設了一座世界最大的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該雕塑於2016年11月開工建設,於2017年7月建成,整座雕像高88米,共耗資8600多萬元。然而不少媒體指出,劍河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縣”“大型雕像”“面子工程”等標簽再次引起輿論熱議。

  10月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迅速回應稱,仰阿莎是傳說中的苗族美神,目前已成為本地區的文化品牌,該雕像是當地為了發展旅游產業,由劍河縣仰阿莎旅投公司通過自籌資金和銀行融資建設。經核實,該項目沒有使用國家扶貧資金。

  圖:“劍河縣斥資建女神像”事件輿情走勢圖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10月20日此事開始受到網民關注,在21日劍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發布通報后輿情達到波峰,#當地回應斥8600萬元建88米高雕塑#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170萬。截至23日共監測到相關輿情信息2232條,其中包括864條網絡媒體報道,301篇微信公眾號文章,646條相關微博與365條來自APP端的報道。

  網民熱議:“地標推動旅游”vs“造神不如扶貧”

  此次事件不禁讓輿論聯想到了荊州市的“關公像”與獨山縣的“水司樓”事件。不過,許多網民對這座“女神像”卻報以肯定態度。有媒體報道下熱評第一的網民@廟裡一杯綠豆冰沙就表示:“劍河本來就是在大力推進當地的溫泉旅游,而且仰阿莎是當地的信仰神,民族文化濃厚,游客來這裡就是想看仰阿莎和泡溫泉,我覺得這個建筑沒什麼吧,而且獨山的是耗費400億,人家劍河是8千多萬,沒有可比性啊,大家還是先去了解當地的文化了再來批斗這個建筑吧,我們隔壁縣的就挺喜歡它。”

  圖:“劍河縣斥資建女神像”事件情感分析

  (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對此,不少網民也表示贊同。有聲音稱,貴州一些比較貧困的地區脫貧攻堅后仍需維持發展成果,除了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很難有其他出路。此外,這座雕像“真的挺好看”也是大量網民表示支持的原因。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對這座“女神像”持類似正面評價的網民不在少數,在監測到的1974條數據中正面情感傾向佔比達到了50.55%,中立輿論也達42%。負面情感傾向僅佔到了7.45%。

  當然,輿論對該雕像的造價過高與懷疑文化地標的旅游效應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疑慮,有網民評論表示:“好看是好看,但是感覺造價虛高,中間有沒有水分就不得而知了。”“有這麼多資金何不用在刀刃上。造這樣沒有什麼大用的景觀,能帶動當地旅游?”輿論還對當地的投資重點與規劃提出質疑,甚至有聲音表示:“要是把這錢用於扶貧,早就脫貧了”。

  網絡傳播應跳出“貧困縣”的刻板印象

  “貴州一貧困縣被指巨資建雕塑”“貧困縣耗資8600萬打造88米女神像”,這些吸引眼球的話題吸引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與爭議。貴州省劍河縣確實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不過該縣在2020年3月3日已退出貧困縣序列。然而,在部分媒體報道、自媒體文章與網民討論中該縣仍被打上了“貧困縣”的標簽。2020年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大量地區在經濟上成功脫貧,卻在網絡輿論中仍未“脫貧摘帽”。拋開建設“女神像”的對錯與否,部分網絡內容生產者應跳出對“貧困縣”的刻板印象,不僅要呈現輿情事件的爭議與焦點,更要對當地的發展現狀進行精准、客觀描述,防止輿論失焦。

  建設“文化地標”前,還要好好算兩筆經濟賬

  仰阿莎雕像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在公告回應中,劍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通報稱“國慶假期已取得了接待游客累計22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900萬元”的成果,但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官方2018年1月發布的信息顯示,自溫泉景區2017年10月1日正式營業以來,包括仰阿莎文化廣場綜合體在內,實現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國慶8天收入20900萬元”與此前的“4個月收入2000萬”,差距懸殊——對此有網民疑惑,究竟是景區增長可喜還是公告數據有誤?

  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有媒體呼吁建設“文化地標”前還應理性考量,好好算算經濟賬。《民生周刊》報道稱,劍河縣此前曾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和全省不考核GDP的十個縣之一,是全省2019年脫貧攻堅擬整縣摘帽的24個縣之一——但當地規劃的仰阿莎溫泉小鎮總投資達到了約12億元。《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評論稱,脫貧攻堅既要算經濟細賬,更要算民生大賬。如果脫離地方財政實際,盲目舉債,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逃不過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更躲不開群眾雪亮的眼睛。實際上劍河縣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也回應稱,2018年至2019年,當地政府將三年來所有資金都用於突擊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原計劃建設的仰阿莎雕塑的一些附屬設施中途已暫停建設。

  帶動發展還是勞民傷財?文化投資需辯証看待

  針對此次事件,不少專家也指出還需辯証看待文化投資,但同時也應把握好投資尺度,或以多種方式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四川省旅游協會原副會長司 徒 華對《封面新聞》表示,如果文化投資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甚至比其他的投資資金回流更快,那麼就不能說這樣做是不對的。而從事建筑遺產保護的研究者越劍則認為,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有多種方式,大手筆修一個雕像沒有太大的必要:“當地肯定有古村落、古建筑等需要修復,可以通過挖掘保護本身存在的文化建筑,來促進文旅發展。”原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吳文學表示:“其實,這類事就是需要一個度。”

  合法合規投資規劃,合情合理通報輿情

  輿論對這座“女神像”的爭議點一方面在於其高昂的投資,而另一方面也在於雕像88米的高度。當地表示雕像的底座高22米,雕像身高66米,取自於當地苗族節日“二月二”和“六月六”,有著苗族傳統文化寓意。誠然,建造雕塑作為“文化地標”是塑造地方形象的有效途徑,然而動輒建造巨型雕塑確實有破壞生態環境、浪費公共資源之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10月22日印發《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中,就要求加強大型城市雕塑管控,嚴格控制建設高度超過30米或寬度超過45米的大型雕塑,嚴禁以傳承文化、發展旅游、提升形象等名義盲目建設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大型雕塑。

  此次事件中的“女神像”目前已經建成,有聲音認為盲目地“一刀切”拆除將會造成二次浪費,但文旅部門仍應以此為鑒,在項目建設之初就進行合法合規的投資規劃,並積極征求民眾意見。同時,劍河縣的通報中積極發布國慶假期的旅游成果,反而借助此次“負面”輿情事件推廣了當地旅游,也側面印証了面對輿論的質疑時,及時並合情合理地進行通報,也能化危為機。

  大型雕像觸動輿論神經不是偶然事件

  跳出劍河縣仰阿莎雕像事件本身,不難發現,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興建大型雕像頻頻引發爭議。此類地標,部分因為尺度過大、品質不高、題材不適宜以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等問題,成為網民、自媒體“吐槽”的高頻話題。

  跳出劍河縣仰阿莎雕像事件本身,不難發現,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興建大型雕像頻頻引發爭議。此類地標,部分因為尺度過大、品質不高、題材不適宜以及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等問題,成為網民、自媒體“吐槽”的高頻話題。

  更嚴重的是背后關於用地管理、生態環境等問題。《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在今年4月與10月接連出台,《三湘都市報》評論指出,從表面上看,這是為了保護城市風貌,但實際上,也是對建筑亂象背后的決策權的一種警示。說到底,降低地方項目對於環境和生態的破壞,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根源上減少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和約束機制,防止權力亂作為。(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霍思銘)

  (文章首發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微信公眾號:yuqingpeople)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