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盡齊魯糧油好”第三站:品牌數字化轉型,助齊魯糧油騰飛

2020年10月18日10:46  來源:齊魯壹點
 
原標題:“道不盡齊魯糧油好”第三站:品牌數字化轉型,助齊魯糧油騰飛

近日,由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山東廣播電視台主辦的“道不盡齊魯糧油好”2020年全媒體山東行第三站成功舉辦,來自全國的20余家媒體,走進了濟南、臨沂的7家糧油企業,展開採訪。

近年來,在“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建設和系列政策推動下,省內眾多糧油企業紛紛走上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品牌化轉型之路。這對連續9年高居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全國首位的山東,乃至全國糧食產業“現代化”都有著深遠意義。

涅槃:

科技賦能,智能制造

山東有不少頗有“歷史”的糧油企業,萊蕪的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它的前身,是建於1887年的“郭記榨油坊”。從百年前走到今天,山歌傳承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糊香”榨油工藝,也面臨如何向一個現代企業轉型的問題。

第四代傳承人謝梅木帶領企業,將古法榨油工藝融入了現代高端花生油生產中,實現了信息化、標准化,同時依托“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公司“百項國家專利”的背書,使這門非遺技藝“鳳凰涅槃”。

位於“中國花生之鄉”臨沂莒南縣,成立於1947年的金勝糧油,也是一家“有年頭”的企業了。發展到今天,金勝面臨的問題也具有普遍性,就是,在當下“食用油寡頭”爭霸的市場形勢下,憑什麼突圍呢?

答案是同樣是科技、創新。近年來,金勝組建了一隻高精尖專家團隊,僅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就超過9個。2014年,金勝獨創了國家專利——七星初榨工藝法,它包括物理去除黃曲霉素,花生不破碎整粒適溫烘烤,隻取初榨精華,速凍凝香,恆溫保鮮儲存等步驟,極大提升了花生油的品質,這一工藝也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升級,此后市面上眾多企業紛紛仿效。而借助引領者地位和優秀的產品品質,金勝如今已經做到了國內花生油生產銷量第三的位置。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中國制造2025》,其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重要趨勢。

而在此后不久,臨沂一家名為玉皇的糧油企業,就頗有魄力的面向這一目標開展改革。“當時公司按照發展需求正在建設一個大型倉庫,我決定改建成一個三層的全自動化立體倉庫,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玉皇糧油總經理張永琥說,彼時他才剛剛進入公司,上下反對的理由也很統一:改建需要大幅增加資金投入,作為低利潤的傳統糧油企業很難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且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發展。

張永琥的野心很大,他的發展思路是帶領企業逐步走上智能制造的道路,進而引領山東糧油產業邁入智能制造時代,而全自動化立體倉庫改建就是第一步。

做完倉庫運營智能化,張永琥又著眼於實現生產全鏈條的智能化,和建設智慧園的更大目標。

張永琥說,智慧園區建成后將實現園區與生產、倉儲、物流等所有環節的數據互聯對接,廠區的自動化運轉能力將大幅提高。“廠內物流實現智能化后,物流車能否入廠,裝什麼貨品,全部是數字化管控,生產車間數據互聯后,設備的啟停,各加工環節的運行狀況,也都能進行實時監控。”

如今,玉皇糧油已經發展成為年糧油綜合加工能力40萬噸,銷售收入12億元的糧油產業巨子,並且借助“先人一步”的智能化布局,在市場上顯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轉型:

“品牌意識”的覺醒

近年來,山東擁有了一批如魯花、西王等的聞名全國的“大品牌”糧油企業。但同時,由於糧油行業相對其他行業更低的利潤,更強的傳統性,多數企業還屬於那種“隻會埋頭磨面榨油”不知怎樣“吆喝”的類型,品牌化程度很低。“我們之前是隻會磨面,別的真不懂。”臨沂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信和沂雪董事長李秀玲說。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糧油企業品牌意識正在覺醒。

金勝糧油在做大市場份、做足業內口碑后,開始向“品牌”發力。 打造以“花生”為主題,花生農業,花生工業,花生文化博物館等七位一體,體驗式工業旅游新模式成為其推廣品牌的一大“抓手”。

2020年7月,金勝建設的花生文化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以花生為主題的博物館開館。該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以花生在全球的起源發展、加工利用、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對企業文化和民生的成就等為主脈絡,借助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營造不同類別的陳列氛圍,是一個面向公眾和廣大青少年優質科普基地。“我們希望其成為一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中小學生研學游基地和國家AAA級旅游基地。”

2011年,百年榨油史的山歌建成了國內首家榨油博物館也開展非遺保護、研究、收藏、展覽,鑒定和交流。此后,又建立起佔地1800平米的榨油體驗館及餐飲中心,顧客、學生群體都可以在體驗館親自體驗榨油的過程,甚至擁有自己榨油的產品。2019年,山歌接待游客超過10000人,為公司下一步打造全國真正意義上融社會實踐、教育拓展的行業標杆,建設“綜合教育服務平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而說著“隻會磨面別的什麼都不懂”的信和沂雪董事長李秀玲,開起了信和沂雪產品形象店,聘請專業人員長期開展免費的“面食培訓班”,培訓一些有學習需求的下崗職工、居家婦女、畢業大學生做面食,幫助了當地百姓實現就業和再創業的同時,也向更多8090后宣傳了面食文化,培養了做面食、吃面食的習慣。

“推手”:

政府帶動企業品牌數字化發展

此次的採訪,正值第三屆山東省糧油產業博覽會在臨沂開幕,這也讓隨行的媒體們再次深入感受到政府部門在近年來“齊魯糧油”從產品、產業到品牌發展上的巨大推動作用。

2018年,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省財政廳研究制定《關於推進山東糧油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齊魯糧油”品牌建設正式啟動。

2019年,省委、省政府《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建設﹔

2019年1月,“齊魯糧油”中國行首站在北京啟動﹔

2019年9月,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阿裡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糧食和儲備智慧大腦,“好糧有網”智慧交易平台正式上線。

2019年12月10日,山東糧油產業聯盟成立,首批吸納34家“中國好糧油”示范企業。同日,濱州糧油區域品牌—“糧油金三角”正式發布。

…………

3年來,山東按照“1個公共品牌+N個地域特色產品+N個產業經營主體”的建設模式,科學規劃品牌建設路徑,打造山東面粉、山東花生油等特色優勢產品品牌。結合“優質糧食工程”的實施,以糧食安全為先,以品質提升為本,打造產品體系,構建行業標准,帶動產業升級,將“齊魯糧油”打造成了“中國糧油影響力公共品牌”。

在此次山東糧油產業博覽會的“互聯網創新展”上,已成為山東糧油產業數字化核心平台的“好糧有網”的版塊展覽,讓很多前來參觀的省內外業內人士交口稱贊。

“我們計劃的是三年分三步走,第一年,給糧油企業打造電商平台﹔第二年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三年是推動產業互聯網平台的建設。”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規劃財務相關負責人紹說,經過一年的努力,好糧有網入駐的省內400多家企業,除了頭部企業在主流電商平台都已開店,其他大大小小的糧油企業,也都有了線上展銷的渠道。“通過這一年,大家對電商,線上銷售完全破冰了。”而在一年前做調研時,省內1500家企業,在天貓淘寶開店的也很少。

除了帶大家“上線”,這一年,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還與淘寶大學合作,舉辦了七場、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從企業老總、電商運營到給糧油企業設計,全方位“上課”,幫助省內糧油企業學習“新玩法”。

而規劃中的“第二步”——“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也已經步入正軌。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好糧有網”聯合阿裡雲給省內首個數字化轉型試點單位、德州發達面粉集團做的“原糧採購”數字化系統,2020年7月上線后,就迅速推廣到其6個廠區。在兩個月時間裡,35萬噸小麥,8億元的交易金額全部在這一平台進行,“14000車的糧食有12000車在平台上自主預約匹配。進出廠的出庫效率從1個小時,壓縮到半個小時。效益非常明顯。”採購做完了,下一步做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一個傳統企業在管理上就此“脫胎換骨”了。目前,也已與省內幾家其他大的糧油企業對此表現出意向。

至於更長遠的目標,相關負責人說,希望將“好糧有網”打造成山東乃至全國的糧食產業互聯網平台,讓這一平台能聯通糧食行業方方面面的業務,同時也讓企業把業務通過數字化線上管理起來。“山東糧油加工總產值一直排在全國第一,但糧食行業因為太過傳統,利潤薄,人員老化,與互聯網接軌的程度很低,我們覺得政府有這個責任做這件事”李劍說,隻有真正優化資源匹配,推動產業更高質量發展。(孔雨童 高紅日)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