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橋村位於中國玫瑰之鄉玫瑰鎮,也是平陰玫瑰的核心種植區,全村149戶、488人,耕地面積2200畝,黨員18人,村“兩委”4人平均年齡56歲。該村2019年被確定為市定軟弱渙散村,村小民窮,土地貧瘠,灌溉困難。2017年初借助國家政策從山溝裡搬出來遷入社區,2018年為村集體經濟薄弱村,2019年近10萬元,2020年上半年村集體收入已經突破50萬元。
為徹底改變軟弱渙散和經濟薄弱局面,該村凸出黨支部“一核”戰斗堡壘,強化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監督、智治支撐“五治”融合集成,通過“連心橋”黨建+網格+積分創建,以黨建引領建網格、以網格治理強黨建、以全科積分提效能,為社會治理強基、為民富村強賦能,實施了紅心橋、公心橋、愛心橋、民心橋、慧心橋“五橋”聯創,建立良好村風、民風、家風,實現了村級治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零死角,畫出了民富村強的最大同心圓。
強化政治引領,凝聚治理合力,建好紅心橋
一是建支部,織密“一張網”。率先成立平陰縣首個農村社區網格黨支部,支部下設2個黨小組。積極發揮4個樓長、12個單元長、4個監督員作用,把黨支部建在網格、黨小組建到樓棟,實施以全域、全時、全科、全員、全優為內容的“五全”網格管理,切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厘米。
二是創品牌,架起“連心橋”。凝聚王橋智慧的黨建品牌“連心橋”圖案商標注冊已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圖案下方的綠水代表玉帶河、上面的青山代表翠屏山。左邊五道杠代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右邊五道杠代表紅心、公心、愛心、民心、慧心“五心”,最后一杠連起來即為“連心橋”。五道杠也像山階,寓意著山東的“挑山工精神”。中間這雙手是王橋人民勤勞的雙手,托起的玫瑰三個“花瓣”寓意著黨心、民心和花蕊。
三是樹榜樣,當好“領頭雁”。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我是干部我先行”活動,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帶頭卡口值班、帶頭預防消殺、帶頭捐款捐物,形成了戶戶參與值守、人人爭當衛士的良好局面,總計捐款11700元。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申請人都主動值夜崗,昔日的“軟弱渙散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抗疫先鋒隊”。
強化法治保障,增強治理定力,建好公心橋
一是普法宣講立規矩。深入宣傳各級人大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決定,加強微信群、QQ群管理,教育村民不傳謠、不造謠、不信謠。發揮警務助理作用,加強治安巡邏管控,嚴格宗教場所管理,宣傳非法集資危害,強化安全責任落實。發揮法律顧問作用,培養老干部、老教師、老軍人、道德模范等成為法律明白人,村民法治觀念大大增強。購買《民法典》150冊,網格員贈送到每家每戶,邀請法律顧問、司法所負責人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活動,滿足群眾法治需求。利用智慧社區系統,推廣12348 “碼上有法”二維碼,充分發揮智慧法治驛站作用,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店小二”。
二是矛盾化解促和諧。依托人民調解室,建立“全科議事廳”,探索 “12348連心橋”人民調解方法,暢通村民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創新“對面坐、同面坐、換位坐”調解方式,提供“大喇叭上囔囔、調解室裡直播、網格員們上門”調解服務,組建法律專家、道德模范、退休干部、心理醫生、人民教師、人大代表構成的調解隊伍,發揮網格員信息收集、排查、預判作用,實現“小事不出單元、大事不出樓、矛盾不出村”。
三是法治社區創樣板。提升農家法治書屋,法治書籍已達到500余冊。發放法律援助、婚姻家庭、心理疏導等各類宣傳頁1000余份。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法律志願服務隊作用,借助網格體系,深入落實法治進村入戶工作。結合黨員活動日,開展涉疫情防控、優化營商環境等法律知識普及。設立《民法典》法治宣傳欄,美化法治長廊,營造學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強化德治教化,提升治理能力,建好愛心橋
一是樹立文明村風。村風清則民心暢,村風好則正氣揚。鼓勵村民有時間做志願者,引導村民有困難找網格員。通過講、評、幫、樂、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傳統文化、爭當道德模范。通過評選出彩人家68戶來褒獎善行,組織廣場舞25人等活躍村民文化生活。修改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道德行為,引導村民增強自信笑起來、廣場舞蹈跳起來、言行舉止美起來、幸福生活干起來。
二是帶動良好民風。疫情防控期間,在支部帶動下,老年人、青年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卡口值班中來。巾幗志願服務隊積極參加卡口值守、社區消毒、調查登記等160人次。每月定期到老弱病殘居住集中的單元進行衛生清理,倡孝行、獻孝心。成立王橋村愛心互助金,以全員參與為原則,以互幫互助為紐帶,營造“愛心不分大小、善行不分多少”的良好導向。
三是培養淳厚家風。開展“戰疫情、有我家”最美家庭評選“戲”。網格長、監督員和網格員進行綜合評價,支部研究確定並公示。評選居室美、廚廁美、行為美、家風美典型戶23戶,引導居民自覺保持家庭衛生、培養健康情趣,筑牢疫情防控家庭防護線。建立“五彩”笑臉牆,在展示家庭幸福笑臉的同時,營造孝老、敬老、愛老的家風。
強化自治監督,激發治理活力,建好民心橋
一是議事協商聚智慧。認真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推進議事、理事、監事制度化、常態化,開展拉呱、說事、懇談等多種形式的協商活動,搭建群眾參與的舞台,打造引才聚智的平台,平陰縣首期村級微《商量》在王橋錄制,針對發展方向和發展瓶頸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二是綜合監督促廉政。選拔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並敢於直言、敢於監督、敢於反映的人任網格監督員,發揮廉情監督、村情監督、民情監督“三大員”作用,確保監督員知情權、質詢權、建議權、審核權、監督權,及時解疑釋惑,建立高度信任,改善黨群關系,提升服務水平。
三是挑刺基金求真言。為鼓勵村民建言獻策,“兩委”成員個人出資設立1200元的挑刺基金,特等獎10元、一等獎5元、二等獎3元、三等獎1元,征求關系王橋未來發展大問題的方法路徑和解決方案。同時,必須當面並書面提出,然后在公開欄公示公開,邀請黨員和代表進行實名投票評比,引導村民提高站位、聚焦發展,強化了“兩委”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
四是主動公開更陽光。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形成制度,建立常態,力求村民看的見、看的懂,不僅上牆,而且入心。利用黨建e平台、燈塔在線、村公開欄、智慧平台等廣泛公開。通過電視,群眾可以居家隨時查看“四議兩公開”事項,不僅給群眾一個明白,而且還干部一個清白,力求小微權力進清單、清單之外無權力。
強化智治支撐,打造治理動力,建好慧心橋
一是微信建群。建立王橋黨員一家親、王橋網格一家親、王橋未來之星等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及時發布生產生活便民利民等有關信息,宣傳政策法律法規,發布各類用工需求,進行多種公益宣傳,切實服務生產、生活、生態,積極傳遞好聲音、釋放正能量。
二是網絡入戶。借助廣電網絡,建立智慧社區平台,將黨務、村務、財務、商務、服務等 “五務”信息推送到戶,不僅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同時提供信息便民服務,讓群眾享受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便利。
三是政務聯網。全市首個縣級基層便民服務站順利啟用。村民足不出戶即可辦理養老保險申請、土地流轉、社保卡申領和發放等便民服務,實行便民服務“AB角制”,網格員、單元長上門提供全方位幫辦代辦服務,真正實現政務聯網、服務到家。
王橋村通過“一核五治”的創新實踐,班子強起來了,民心聚起來了。曾經多年未發展黨員的軟弱渙散村,今年已經有2個預備黨員、2個積極分子、4名申請人,7月該村黨支部被縣委組織部評為“四星黨支部”。隨著飲水上翠屏工程的實施和玫瑰種植基地的建設,積極推進特色農業園區、新型農村社區、歷史文化景區“三區同建”,不久的將來,努力打造成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家園好、生態美環境優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