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研判輿情風險三步法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 王佳

2020年10月13日15:11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快速研判輿情風險三步法

  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輿情信息呈幾何倍數增長,輿情發展復雜多變。面對紛雜、真假難辨的信息,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借助大數據進行定位抓取后,對相關輿情信息進行甄別,研判輿情風險,再進行上報或呈送,進而判斷如何開展后續輿情應對工作。

  研判輿情風險成為過濾輿情信息的必要步驟,也是輿情處置的關鍵環節,研判輿情需要根據多重因素,初步判定輿情發展走勢及后續採取的應對措施。為應對當前資訊快速發展的態勢,掌握初步研判輿情的竅門,本文介紹快速研判輿情信息的三步法供參考。

  第一步:確認信息相關度

  隨著內容算法的優化,採用大數據抓取網絡信息是輿情監測的主要手段,但無法保障獲取信息的有效性,不相關信息佔比較高,這就需要專業人工編輯或分析師首輪研判輿情信息的相關度。因此,研判輿情的第一步是確定相關度,即確認信息內容是否涉及本單位、本企業、本部門,其相關程度是完全相關、部分相關還是虛假相關,一般相關度越高輿情風險越大。

  完全相關的信息,輿論討論更為聚焦,輿情風險最大﹔部分相關的信息,輿論討論觀點較為分散,存在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之分,一般主要問題關注度較高,次要問題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也不排除隨著輿情處置和引導的推進,次要問題上升為主要問題,因此部分相關信息的輿情風險也不容小覷﹔虛假相關信息,多為捏造、拼湊的不真實內容,輿情風險較低,但也應結合信息渠道、傳播量來判斷是否進行輿情處置,減少負面輿論影響。

  第二步:判斷信息發布渠道的影響力

  不同發布渠道對輿情影響力不同,發酵風險則不同。判斷輿情風險的第二步是判斷信息發布渠道的影響力。

  權威媒體報道的事件具有發酵速度快、影響力大、真實性高的特點,輿情風險的級別較高。例如,8月,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發布《學校建漂亮點本無錯,為何這所“豪華中學”讓人困惑?》一文后,輿情快速發酵,並形成熱點輿情事件。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個人賬號發布的事件具有擴散時間慢、不確定性強的特點,需要核查事件真實性后再做出進一步的反應,輿情風險較低。但目前自媒體發展迅猛,也能夠快速吸引流量,尤其是網絡名人、網紅賬號擁有大量粉絲群體,其發布的信息輿論關注度高,更易在短時間內引發輿情關注。例如,7月,@觀視頻工作室(粉絲量201萬)發布視頻,全景拍攝貴州省黔南州獨山縣、三都縣負債修建形象工程,當晚即獲得大量網民關注。

  普通網民賬號關注度和影響力較低,發酵時間較長,一般需要通過有影響力的賬號或媒體進行二次傳播,才能夠獲得輿論關注。例如,6月,有網民發布視頻稱,湘西一名8歲男孩僅40斤,經影視明星陳坤和搖滾歌手鄭鈞等人的轉發關注,點擊量快速攀升。

  第三步:統計跟蹤各媒介傳播量

  信息傳播情況是判斷輿情風險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研判輿情風險的第三步就是統計追蹤各媒體傳播量,根據不同量級最終確定是否或何時開展后續輿情處置工作。判斷輿情信息量需根據傳播規律,區別不同媒介、平台傳播量的輿論影響力。例如,網絡新聞媒體的轉載量達到五十余篇時,已經表明該信息獲得了輿論關注﹔而微博信息轉載五十余次,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轉載五十余次卻僅是少量傳播。

  因此,在判斷輿情信息傳播情況時,需統計不同媒體的傳播量,數量越多輿情風險越大,而不同媒體的傳播量風險不能用統一數量作為指標。網絡新聞媒體具有權威性,受眾群體眾多,一般少量轉發即可能獲得大量公眾關注,並帶動其他媒介共同擴散,因此輿情風險衡量數量門檻較低。自媒體平台則具有不可靠性、圈層性,傳播數量需到達一定級別的數量,才能在輿論場中激起漣漪,引發輿論關注,輿情風險衡量數量門檻較高。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