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站設無健康碼通道,數字鴻溝還需溫情填平

2020年10月10日10:23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無錫站設無健康碼通道,數字鴻溝還需溫情填平

10月6日,有網民在微博發文稱贊,無錫火車站為因使用老人機、手機沒電、無微信等問題而無法出示健康碼的乘客設置了專用通道。截至10月9日,這條短短的微博已獲19.7萬次點贊、近6千條評論與3.7萬次轉發,微博話題 #無錫火車站設置無健康碼通道# 也獲得了超1300萬閱讀量。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在10月6日這條微博被網民關注后,兩天內相關新聞迅速擴散至各個網絡平台,相關報道數量於8日達到波峰。6日至9日涉及“無健康碼通道”的輿情信息達2615條。除568條相關微博外,共統計到698條網絡媒體相關報道,751篇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與505條來自APP端的相關報道。

圖:無錫“無健康碼通道”輿情走勢圖(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無健康碼通道”大家怎麼看?

無錫火車站“無健康碼通道”登上微博熱搜,多家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與點評,一些媒體對該站無健康碼通道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跟進報道。也有媒體注意到,除無錫外已有多地推出了“紙質健康碼”、市民卡與身份証代替健康碼等方式。以下為部分媒體評論摘編:

光明日報《光明時評》:#無錫無健康碼通道獲19萬贊 公共服務怎樣呵護少數人#

在當下社會,不只是“健康碼”,許多人覺得習以為常的科技手段,都讓不少與數字時代脫節的人群望而卻步。“掃一掃”本是數字時代下與時俱進的產物,是網絡生活的增量,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之時,也應當想到那些沒有搭上信息化快車的被“健康碼”困住的人。不能不說,無錫火車站為因故無法展示健康碼的群體開辟專門的服務通道,這樣一個人性化的安排,就是網友心中值得肯定、充滿溫度的善政善為。

中央電視台《新聞1+1》:#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軟硬兼施”#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中國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發展中國家,二是老年人口在世界上所有國家中最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應該著重兩個方面:一、硬件的建設,整個適老設備的改造,包括小區、家庭,包括城市、農村整個環境更適合老年人的安全和便捷需求。二、社會建設和民生建設方面,怎樣能夠建立公共政策尊老、愛老、孝老,能夠體現我們對老年人的關懷、關愛和關心,這是我們未來下一步在制度設計上所要側重的兩個方面。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網民評論總體上以贊許態度為主,大多數網民稱贊無錫火車站“無健康碼通道”措施十分人性化,不少網民也借此稱贊無錫的疫情防控與旅游體驗。點贊數最多的一名網民評論稱:“一座城市的溫度體現在,它是如何對待那些被遺忘的少數人。”還有一些網民指出鄭州機場等地也有類似的提示,呼吁這類便民措施能全國推廣。

無健康碼出行問題屢屢牽扯社會關注

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統計,自6月初至10月9日,除無錫“無健康碼通道”之外,網絡媒體主要報道了三起與“老人無健康碼出行受阻”相關的、引起輿論高度關注的新聞事件:一是有媒體報道安徽大爺無健康碼“徒步千裡”到浙江打工,當地警方6月23日辟謠其曾乘坐火車﹔二是8月8日,網傳視頻顯示遼寧大連一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三是8月17日,黑龍江哈爾濱一老人無健康碼乘車,遭司機拒載與乘客譴責引起輿論爭議。

圖:“老人無健康碼出行受阻”相關輿情事件走勢圖(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特殊人群權益再引關注,柔性化回應也應堅定立場

由媒體報道可見,以老年人為代表的特殊人群在疫情期間的權益保障已成為輿論關注的重要議題,無錫“無健康碼通道”不僅為其他地區採取類似便民措施樹立了榜樣,更凸顯出涉事主體在應對特殊人群權益相關輿情時,應多採用同理姿態與柔性方式進行及時回應。

在面對老年人因無健康碼而遭拒載等問題時,一方面,交通部門等有關方面應主動收集、分析輿論意見,傾聽民意訴求,站在老年人群體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以富含人情味的回應與慰問等舉動化解對立情緒與輿情壓力。例如在“大連一老人無健康碼乘地鐵受阻”的事件中,大連地鐵方面就回應稱,工作人員未向老人闡明有關規定,針對特殊人群服務不到位,已批評教育站務人員應採用多種方式幫助老年人。而在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在採取柔性姿態的基礎上,也要堅持自身加強防疫監管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對媒體報道中失實內容及時做出回應,慎防信息不完整導致類似“大爺徒步千裡打工”等謠言的產生。

數字化社會還需精細治理,“數字鴻溝”要由溫情填平

無錫“無健康碼通道”一事的走紅更體現出大數據運用的局限性。疫情期間我國社會數字化進程大大加速,除了健康碼之外,移動辦公、電商物流等新模式的產生確實大大方便了大部分人群的生活。

然而,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國非網民規模仍高達4.63億,其中因為不懂電腦/網絡而不上網的非網民佔比達48.9%。龐大的非網民群體與主流網民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才是“老年人無健康碼出行困難”等問題背后的根本原因。健康碼作為特殊時期的大數據應用,地方管理者不應將其作為常態化思路與“一刀切”的社會治理方式,唯有站在各個社會群體的角度思考,實施精細化的政策制定並利用多種人性化手段“對症下藥”,才是在數字化社會中保障特殊人群權益的最佳方式。(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助理研究員 霍思銘)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