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騰繪就壯美畫卷!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東營實踐

2020年10月09日11:34  來源:東營網-東營日報
 
原標題:大河奔騰繪就壯美畫卷!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東營實踐

地遼天闊,飛鳥停駐,葦蕩曳曳,水波粼粼……

/

紅毯飛羽 劉月良/攝

九曲黃河懷揣亙古不息的熱情一路奔騰涌進渤海,造就了黃河三角洲這片年輕富饒的土地。1992年,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區建立。

/

黃河三角洲濕地風光 劉月良/攝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下游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今年6月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統一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為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建設黃河下游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示范區,支持東營市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重要標杆、申報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

擁抱國家戰略,懷揣綠色理念,東營市高度重視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東營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品牌。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

守黃河入海之喉,承黃河水沙之惠。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及世界研究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形成、發展和演化的最佳場所和天然實驗室,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天然基因庫,更是維護黃河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

多年來,東營市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科學謀劃制定規劃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

1993年,東營市頒布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並於2014年對該辦法進行修訂。

2014年,東營市編制完成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2014—2020)》,開創了國內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的先河,並從2014年開始,組建了專業巡護監測隊伍,制定了《巡護監測技術規程》和《巡護監測方案》,設置了固定的監測路線、樣線樣方,堅持日夜巡查,記錄監測信息,編制出版《年度巡護監測報告》。

2015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自然保護區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

2017年,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為自然保護區依法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東營市成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聘請國家宏觀院成立編寫組,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

而今年,東營市各市直部門移交自然保護區執法權49項、委托自然保護區執法權70項,並在整合優化黃河三角洲周邊8處自然保護地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前期工作,委托專業技術支撐單位編制完成了《黃河口國家公園設立方案》。

……

全局思維謀定宏偉藍圖,黃牛精神擘畫綠色前景。

東營市牢牢牽住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牛鼻子”,以頭拱地的干勁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

/

新生濕地 孫勁鬆/攝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進生態補水工作,下大氣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安瀾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採取了以打通濕地與黃河水系大循環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補水,通過修筑引水渠、引水閘、連通閘、泄水閘等措施恢復了黃河與兩側濕地的水系大循環和地表徑流,保証了淡水的正常交流,並通過修筑圍壩等措施在雨季蓄積雨水,在黃河豐水期引入黃河水,以蓄淡壓鹼等措施對退化植被進行自然修復。”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年底,我市《2019—2020年黃河三角洲應急生態補水方案》通過省局審批,爭取黃河三角洲應急生態補水4.48億立方米,並同時啟動《黃河三角洲生態補水規劃》編制工作,積極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

今年,我市抓住黃河大流量過水的機遇,生態引水量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43億立方米,是歷年來自然保護區補水量最大、范圍最廣的一年,且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漫灘式補水。

強化防洪工程建設,為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保駕護航。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十三五”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原合同建設任務,其中兩個河道工程標段已經交付使用,累計完成土方1356.91萬立方米,佔合同100.8%,石方8.65萬立方米,佔合同102.37%,堤頂道路70.03公裡,佔合同111%,完成投資6.36億元。新增十八戶6.3公裡堤頂道路主體工程完工。同時“十四五”防洪工程前置條件辦理已如期完成。

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關鍵在於保護好河源和河口兩塊極有價值但又十分脆弱的“生態高地”。目前,依托於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等措施,黃河河源保護已走入正軌。下一步,我市將全力做好黃河口生態保護和濕地修復,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示范區、黃河三角洲生態文明展示區,與長江大保護一起奠定我國大江大河生態文明建設主干脈絡和廊道基礎。

/

東方白鸛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實施濕地修復,構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格局

東營市歷來重視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原則,著力推進實施濕地修復工程。黃河漫灘遺留的大量溝汊構成了濕地水系微循環骨架,對蘆葦這一優勢物種入侵其他植物分布區起到隔離作用,有利於避免生境單一化,而溝汊淤積使其功能基本喪失。

為疏通濕地內水系,促進水的微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市實施了以疏通溝汊、恢復窪地、促進水系微循環為主要內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先后進行鳥類棲息島建設、鳥類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生態廊道建設等一系列試驗,形成了以疏通水系、促進水循環、保育原生植被、構建多樣化鳥類棲息地、促進魚類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為主要內容的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與修復模式,這種模式對黃河三角洲地區乃至整個黃河流域和全國同類型濕地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

全力打贏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與修復攻堅戰,不僅僅需要從細微處入手,打通濕地水系內循環,更需把牢退耕還濕、退養還灘的宏觀方向,我市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採取訴訟、協商、適當補償等多種方式,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

2018年以來,我市先后實施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四河故道生態恢復試驗項目一期工程、黃河口及大汶流管理站濕地修復一期工程等10項重點工程,總投資7.5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加快構建“河—陸—灘—海”連通體系,促進生態系統健康。

一項項政策在落實,一個個工程正推進,現在的自然保護區草豐水美、百鳥雲集、風光旖旎……目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1627種。鳥類種類由1992年的187種增加到現在的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是“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植物種類由1995年的393種增加到現在的685種,其中野生種子植物193種,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新生濕地自然植被區之一。昆虫調查鑒定512種,其中99種為山東省新記錄。(賈重霄)

記者手記

自然保護區煥發新活力,殊榮名譽也紛至沓來。2005年、2011年,自然保護區兩次榮膺“中國最美濕地”﹔2013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5年12月,被授予“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9年12月,被授予“全國鶴類保護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20年1月,被授予“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榮譽稱號……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東營市全力實施黃河三角洲生態大保護,以推進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為統領,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標杆,推進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工作,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全面做好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

未來,東營市必將乘著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巨輪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