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館

悠悠文明 古風綿長(華夏博物之旅)

本報記者 王 沛

2020年10月04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悠悠文明 古風綿長(華夏博物之旅)

青州博物館(圖⑦),坐落於魯中山區沂山山脈北麓,是全國首批83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一家縣級綜合館。

青州古文化遺址眾多,先后經歷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前后相繼,一脈相承。青州博物館最早可追溯至1887年青州培真書院內的博物堂,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

青州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5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3000余件,門類齊全,包括陶瓷、青銅、書畫、石刻、玉器等。博物館常設青州歷史、陶瓷精品、古代書畫藝術、香山漢墓出土文圖、石刻雕塑、石刻碑碣等展覽,突出青州特色。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填補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

趙秉忠,明代青州鄭母鎮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狀元。1983年,他的第十三代孫趙煥彬捐獻此卷(圖⑥)。全文共19折冊頁,通高47.6厘米,中間行文高35.7厘米,三層宣紙裝裱,封面、封底系全綾裝裱。

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殿試卷為明代原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全文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簡歷,為仿宋體,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書“禮部之印”方印,封條上蓋有“彌封關防”的水印。后一部分為正文,共15折冊頁,共2460字,用館閣體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頂天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學士及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9位閱卷官的官職和姓名。

趙秉忠在殿試卷中言語中肯,針砭時弊,被欽定為“第一甲第一名”,即狀元。

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舉鼎盛,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青州出過進士80余人。

東漢“宜子孫”玉璧

刻有文字的漢代大型玉璧

“宜子孫”玉璧(圖⑨)1982年出土於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塚子東漢墓。圓形,出廓璧。通高20.8厘米,直徑15.5厘米,內徑2.6厘米。新疆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間有墨色,玉質溫潤,玉材罕見。

玉壁內區飾有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盤曲的無角之龍)紋,出廓上方兩邊透雕雙龍紋鈕,鈕中間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是“子子孫孫宜室宜家”的簡稱。

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國內刻有文字的漢代大型玉璧之一。

玉匠因材施藝,巧妙利用了該玉璧白色玉質上有雲狀墨玉部分的特點,藝盡其材,用陰刻線突出圖案輪廓,碾琢成一對活靈活現的雙龍,出沒於祥雲之中。二龍造型均有中國風格, S形構圖充滿了動態美。該玉璧保持了和諧統一的美感,是漢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金環首

青州域外貿易往來的見証

金環首(圖⑧)2004年出土於青州東高鎮西辛村的戰國齊墓。純金,圓環形,高5.6厘米,寬5.4厘米。

戰國時期,以齊長城為界,以北為齊國,以南為魯國,古青州的轄區范圍覆蓋了今天的整個山東半島,今青州市區域始終地處齊國的腹地,經濟發達,絲織興盛,也是王公貴族頻繁活動的地方。

2004年,山東省考古所與青州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青州一處戰國齊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帶有異域風格的金銀器、玉器、漆器,其中包括金環首、玉劍璏(wèi,劍鞘旁的玉制附件。古人佩劍,以帶穿璏而系之腰間)、銀盒、象牙煢(qiónɡ,骰子)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應為田齊貴族。

金環首,是劍把手,整體造型是鹿鷹的結合體。戰國時期青銅器發達,但金器並不多見。這種造型的器物在東亞、西亞發現過,屬於斯基泰文化。

金環首的出現,說明早在戰國時期,青州就與域外有貿易往來。古青州生產的絲綢很有可能通過陸路銷往斯基泰人生活的地區。

此外,青州博物館的彩繪陶器也異常珍貴。2006年,青州香山漢墓陪葬坑被發掘,出土了各類陶器、陶俑、青銅器、鐵器3000余件。這些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鮮艷的彩繪,是目前我國同時期同類文物中彩繪保存很好的一批,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圖片由青州博物館提供)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4日 第 06 版)

(責編:聶俊穹、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