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卷刃的“鋼刀”

——記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

2020年09月28日10:33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原標題:永不卷刃的“鋼刀”

一中隊官兵進行攀爬訓練。 陳勁鬆攝

帳篷榮譽室載滿輝煌

7月底,中國西南邊陲一片火熱。

在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的帳篷榮譽室,237面錦旗、獎牌陳列其間。

一面面錦旗、一枚枚獎章,記錄著部隊轉戰南北、披荊斬棘的獨特“年輪”。

在榮譽室的最高處,一面由英雄的鮮血染紅的“鋼刀連”戰旗,格外引人注目。

這支英雄勁旅的前身為1937年7月成立的山西洪原游擊大隊四中隊,后歷經數次轉隸。他們闖高原、駐海疆、守邊關、鎮國門,橫跨大半個中國,在百團大戰、淮海戰役、兩廣戰役、西南剿匪和西藏平叛等139次戰役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

在40多年前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中隊官兵像一把把出鞘的鋼刀,向敵方所在高地發起猛攻,直到結束戰斗,僅用時2小時40分鐘,殲敵百余名。繳獲武器數百件。1979年9月,該中隊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稱號。

“鋼刀在握,銳不可當﹔鋼刀出鞘、所向披靡 。”這種“鋼刀連”精神,成為一中隊閃亮的名片,激勵著一代代官兵永葆初心,不辱使命。

中隊長王學海介紹,中隊每逢建黨、建軍、國慶等重大節日,都組織“講隊史、話傳統、贊英雄”主題活動﹔中隊主官到任第一件事是交接光榮隊史,新兵下隊第一堂課是學習“鋼刀連”精神,寫的第一篇心得是如何當好“鋼刀連”傳人﹔中隊經常邀請英模人物講戰斗經歷,讓官兵不忘“紅色譜”、不丟“傳家寶”。

鍛造“鋼刀連”精神

走進一中隊的訓練場,一陣陣喊殺聲不時傳來,戰士們手持警棍與盾牌在進行攻防演練。旁邊的訓練場,一場模擬油罐區處突演練正在進行。

時值中伏,驕陽似火,戰士們個個汗流浹背,但斗志昂揚,勢如猛虎。

正是“鋼刀連”精神,使該中隊在歷年軍事訓練考核中團體成績排名第一,43人次被表彰為訓練標兵,先后創造並保持了9項師團紀錄,其中5公裡武裝越野、400米障礙兩項紀錄一直保持至今。

戰士鐘盛國出生在革命老區江西井岡山的一個小山村,從小就立志從軍報國。2010年12月,鐘盛國如願穿上“橄欖綠”。

下到連隊后,鐘盛國才發現,自己雖然在新兵訓練中獲得嘉獎,但與一中隊的老兵們相比,他的軍事素質還是相差一大截,曾經自信滿滿的他感到了焦慮。時任連長何錕華看出了鐘盛國的心思,便主動找他談心。那一刻,鐘盛國暗下決心:“鋼刀連沒有弱兵!隻有一個字——練!”

為提高5公裡武裝越野成績,鐘盛國的沙背心、沙綁腿不離身﹔為提高射擊技能,挂水壺、吊磚頭,他的肘部皮膚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雙腿經常蹲得麻木到失去知覺。憑著這股狠勁兒,鐘盛國的軍事素質終於有了突破,很快成為中隊的訓練尖子。

2016年7月,鐘盛國代表中隊參加上級“八一”軍事尖子比武競賽,最終以1分36秒88的優異成績奪得400米障礙桂冠,創造並刷新了紀錄。

爭當愛民模范

在帳篷榮譽室裡,“災難面前顯身手、軍民情深一家親”“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的錦旗,飽含著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深情厚誼,講述著一中隊官兵把百姓安危放在心上的感人故事。

2014年4月21日,雲南香格裡拉縣小中甸鎮發生森林大火,數千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危在旦夕。一中隊聞令而動,官兵們背著水桶、扛著救援器材順著陡坡往山上爬,一路披荊斬棘。經過4天4夜的連續奮戰,扑打火線40余公裡,挽回經濟損失5000余萬元。

同年7月,香格裡拉縣上江鄉發生了70年來最為嚴重的山洪泥石流,一中隊第一時間奔赴抗洪搶險第一線,搶救受災群眾、清淤泥、搬垃圾、建家園,轉戰3個任務點。在災情最嚴重的仕旺村,官兵們連續奮戰8天8夜,轉移受災群眾185人。

近年來,一中隊先后參加了抗震救災、抗洪搶險、森林滅火等急難險重任務10余起,在搶險救援中擔當主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無數的‘雪山’‘草地’要過,需要構筑更加堅固的精神高地、保持強大的信仰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種、“鋼刀連”精神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做永不卷刃的鋼刀,接續譜寫強軍事業新篇章。”王學海表示。(陳勁鬆)

(責編:鄭浦麗、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