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豐收節,又是一年豐收季。
廣袤的田野裡,金黃的稻穗壓彎了腰,挺拔的玉米稈迎風搖曳。在廣場,在地頭,時時聽到爽朗的笑聲,處處都是歡慶的場面。
馳騁沃野的一台台新農機,正是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農業生產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折射出糧食豐收背后的堅實底氣!
這是不斷升級的先進裝備。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曾經,手插青秧、揮鐮割麥,農民“一滴汗珠摔八瓣”,數不盡的辛勞。如今,大田裡眾多“神器”各顯神通:產前有育秧流水線,產中有植保無人機,產后有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一台台現代農機化身生產利器,在田野裡釋放出巨大動能。
這是集成高效的技術支撐。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農機化帶來技術革命。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新技術廣泛應用,農機安上智慧大腦,田野連上傳感器、大數據,“人在干、雲在轉、數在算”,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的農產品走出田間,走向市場,種糧的好效益化作農民的張張笑臉。
農機手、飛防手、農業經理人,田野裡涌現出一批批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解開了“誰來種地”難題,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千村萬鄉的豐收圖景串聯成片,我們有底氣,繪就更有奔頭的農業前景。
豐收節裡探農機
大田種糧“神器”多
雨后放晴,山東昌樂縣朱劉街道西尖庄村種糧大戶張建勛的地裡,立秋后播種的蘿卜已破土,壯實的玉米稈迎風挺立。廣闊的農田難覓人影,七八台大型拖拉機和機械設備整裝待發。
“2000畝的農田,日常管理全靠我們夫妻倆和2個工人,隻有農忙時才會臨時雇人。”坐在辦公室裡,52歲的張建勛不慌不忙。2015年,他開始投身規模農業,由最初的900多畝陸續擴到了2000畝。這個季節,地裡種著1300畝玉米、600畝蘿卜和100畝蔬菜,等這些作物收獲后,再輪作小麥。
“能種這麼多地,多虧有這些機械設備。”旋耕機、專業播種機、聯合收割機……一套套現代化農機裝備,就是張建勛一年年擴大農業生產的底氣。2018年,張建勛購買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一次播種8壟,寬幅3米,能帶800斤化肥、600斤種子,可走多個來回……一天最多能播350畝,比起原來一次播6壟的機器又先進了不少呢。”
眼下,1300畝玉米豐收在望,張建勛的玉米聯合收割機、旋耕機已整修好。上半年收獲小麥的時候,前面是秸稈一體化收割機,“專注”收割小麥、打秸稈,后面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緊跟其上,環環相扣,一點時間都沒浪費。
“過去哪想得到種地也能這麼便利!機收、秸稈還田、播種,看上去是三個環節,如果分開干,不光費柴油,對土壤也造成破壞,翻耕多了,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張建勛說,一體化收種管理模式,不僅節本增效,更有利於養護耕地。
平時,張建勛穿著整潔的襯衣,很少需要到地裡忙活,從原來的傳統庄戶“老把式”變成了發展現代農業的“甩手掌櫃”。職業形象的轉變,得益於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應用。張建勛說:“踏踏實實,緊跟政策走,用好農業科技,種糧前景敞亮著呢!”
【小檔案】
新型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免耕播種機等機械作業的普及,讓小麥收割、秸稈打捆、下茬播種“一條龍”作業變為現實,從“開鐮”變成“開機”,大大提高了收種銜接效率。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3日 第 19 版)
山東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7月8日晚上,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召開第五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詳細】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不負韶華,為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山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詳細】
韓正: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新華社濟南7月7日電 (記者齊中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組長韓正6日在濟南主持召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