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高 歌正長 奏響黃河入海“精彩樂章”——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的“東營實踐”

2020年09月18日14:30  來源:東營網-東營日報
 
原標題:天正高 歌正長 奏響黃河入海“精彩樂章”——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的“東營實踐”

  百鳥兮,振翅,呼嘯,滑翔,嘶鳴﹔

  草木兮,變綠,變黃,變橘,變紅﹔

  盛秋黃河口,天正高,歌正長,共同奏響黃河入海“精彩樂章”。

  歷史的發展,總有一些關鍵的節點、關鍵的時期。

  一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瞄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C位”,東營正以“沿黃地市第一”的標准搶抓機遇、奮力奔跑,在實施國家戰略中重新審視自身、校准定位、聚力發展,將更多優勢轉化為不可替代的勝勢!

  “東營將切實擔當起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責任,抓住機遇搞好系統謀劃,加快推進實施重點項目,推動黃河三角洲生態大保護與東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市委書記李寬端如是說。

  無論是黃河三角洲生態修復、種質資源保護,東八路、東三路、北二路及東營河一系列水系貫通、水循環利用和水生態治理工程加快實施,還是天鵝湖蓄滯洪工程發揮作用﹔無論是5G關鍵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還是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加快建設……東營加快發展的每一秒,都讓人心潮澎湃!

  從歷史的山巔回望,會更清晰地看到,寫入歷史的成績,莫不源於思想的光芒:

  ——兩年前,市委六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濕地城市”的目標定位,每一項都以加強生態保護為前提基礎,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在要求,以造福人民為根本指向,完全符合中央精神。

  格局決定結局,定位決定地位。面對新時代賦予的全新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東營把自身發展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結合起來,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部署,在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市域保持“零疫情”的基礎上,部署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

第一章:

國家戰略的“東營板塊”

  立城先立志 成事先成思:高點定位系統謀劃頂格推動,在實施國家戰略上走在沿黃市級層面最前列

  歷史,往往需要經過歲月的洗刷才能看得更清楚。

  2009年、2011年,黃藍兩大戰略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為東營發展提供了機遇、注入了活力、打開了空間。

  東營人更加深刻體會到“國家戰略”四個字沉甸甸的份量。深圳興濤,海南弄潮,浦東逐浪,雄安揚波……無不與國家戰略密切相關。這四個字的背后,是國家的選擇,發展的趨勢,更是一座城市跨越發展的選擇。

  先人一步步步先,慢人一招招招慢。對於地級市來說,能否把本市的定位、規劃體現到國家戰略規劃中,關鍵在於一個“快”字。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后,市委書記李寬端迅速作出批示,安排研究提出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項目、意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並組建工作專班,進行集中辦公。

  自去年10月份開始,東營市組建工作專班,聘請國家宏觀院成立編寫組,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並謀劃了一批重大項目,跟進爭取支持,推動東營市規劃納入國家規劃,讓《規劃》更多地涉及“東營元素”。

  “作為地級市,東營啟動規劃編制工作,可以說是比較早的。”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古金釗告訴記者,東營市平均每半個月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每周到省發展改革委進行匯報爭取,在沿黃地級市中是最積極的,爭取了工作的主動。

  規劃質量決定著工作質量。東營市要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搶佔先機,首當其沖是在規劃編制中贏得主動。對此,東營市積極開展“1+9”規劃體系編制。“1+9”體系中的1指《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9指的是9個專項規劃。

  一年以來,市委書記李寬端先后9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規劃內容。市領導先后20余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親自研究規劃內容、帶頭謀劃重大項目,積極向編寫組反饋縣區、部門單位對規劃的意見建議,有力推動了規劃編制工作。

  與此同時,東營市積極邀請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北京林業大學、黃河勘測規劃設計公司等專家團隊,開展綠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設、鹽鹼地現代高效農業、生態保護和生態補水等9項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上述專項規劃也按進度正在有序推進。

  據了解,在規劃編制中,東營市圍繞生態保護、黃河安瀾、環境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5+2+2”產業體系、科技創新、文化保護傳承、城鄉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合作、基礎設施等10個領域共謀劃提出230個重大工程,預計總投資額約7694.9億元。研究篩選了28個項目,總投資380億元,推薦申報了2021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備選庫。

  面向大海,別開新局,開放包容當是河口城市、是這首“長歌”最美的期待。

  全局定位、自我加壓、繼日繼夜。圍繞國家戰略,東營市進一步明晰,要“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標杆﹔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鹽鹼地高質高效農業創新高地﹔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沿黃沿海和山東半島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節點城市。”

  循著歷史上大河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依存關系,未來,一個生態與經濟兼美、特色與特長相發的東營將愈發熠熠生輝。

第二章:

生態保護的“東營擔當”

  生態保護響鼓重錘:“兩山論”在黃河入海口落地生根,初步構建起海陸兼顧的生態保護框架體系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保護必定響鼓重槌。

  “經過積極爭取,東營市的應急生態補水指標大大提高,補水范圍已經涵蓋東營大部分河流流域。”9月初,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科科長梅仲河拿著一本厚厚的《2019-2020黃河河口應急生態補水初步效果評估報告》給記者看。他介紹,經過前期密集調度、持續調水引水,截至6月30日,東營市中心城河道、水系、濕地共完成補水2.2億立方米,標志著2020年度中心城生態補水任務圓滿完成。為搶抓機遇,市水務局自去年便積極向上爭取應急生態補水指標,共爭取到4.48億立方米指標並全部完成指標落實——有了水,黃河三角洲流域“解了渴”,有助於改善“下游流量偏低”的問題。

  “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做好“水文章”,市水務局牽頭編制了《東營市黃河三角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規劃》等系列規劃,在我省沿黃地市中,編制此類規劃為首發。

  想必經歷過2019年“利奇馬”台風的人都還記得,由於海上風力過大、海堤抵御風暴潮能力不足,河口北部的海邊鹽場等處損失巨大。梅仲河告訴記者,目前,在全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盤子裡,東營市所列項目最多。這其中,就包括黃河三角洲北部防潮體系建設工程、東營市黃河三角洲供水保障工程、黃河三角洲水生態修復保障綜合整治工程、東營市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等諸多關系長遠的項目。

  “我們感到,大家的思路不一樣了,從觀念意識上更加重視了,的確是許多以前想列的項目列上了,以前推進緩慢的項目加快進度了。”黃河河口管理局黃河河口研究院院長由寶宏介紹:“根據監測,2002年小浪底調水調沙以來,無論是河南還是山東省,河道普遍處於沖刷狀態。從防洪的角度來說,效果還是不錯。今年黃河防御大洪水演練期間,利津水文站監測到的河口流量最大達到4580立方米,河道沒有發生漫灘,說明下游防洪能力顯著提升。”

  由寶宏還透露了一個令人欣慰的信息:“《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黃河口生態系統狀況2006年前為不健康,2006年以后已恢復至亞健康狀況。黃委山東水文水資源局對2018-2019年東營市河道外生態補水的監測評估結果顯示,生態補水綜合效益成功度評估分值為65分,達到了預期的效益和影響。”

  濕地之城愛濕地,濕地之洲佳境生。

百鳥雲集。張泉江 攝

  無論是鳥類數量還是植物種類,各項數據顯示,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口濕地面積逐年回升,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今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榮膺“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面對這個沉甸甸的榮譽,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苟宏水表示:“按照‘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原則,我們將發揮保護區在全市中的生態保護核心作用,進一步論証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積極推進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打造全國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樣板,呵護好中國的、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黃河入海口。”

東方白鸛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為支持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動態監測網絡建設,東營市依托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科院等三家機構的黃河口野外試驗站、成果轉化基地,計劃建設現代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空天地海一體化組網監視監測體系,採用“衛星+無人機+地面台站”模式,對自然保護區水、氣、土、生和景觀格局、地形地貌等動態演化以及能量、水文水動力、動植物生命周期等過程進行全面監測研究,以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

  記者還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目前,東營市已建立起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6處水源地保護區、1處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在建)、4處省級森林公園、9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13處生態林場、39處濕地保護小區、多處“三網一體”綠化廊道,初步構建起海陸兼顧的生態保護框架體系。

第三章:

高質量發展的“東營邏輯”

  產業提“高度”、增“厚度”、拉“長度”:從“紅海產業”走向“藍海格局”,構建以綠色和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產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黃河流域又被稱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

  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過程中,東營市立足資源產業優勢,聚焦“5+2+2”產業,加快應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培育形成新動能基礎力量,著力構建以綠色和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產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特別是,作為全國地方煉化能力最大的地級市,東營正視工業偏重的實際,堅決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這道“必答題”,堅決轉、快速轉,讓競爭激烈、產能過剩的“紅海產業”走向空間廣闊、利潤豐厚的“藍海格局”。

  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抓項目就是抓發展。

  去年,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落戶東營,為東營發展稀土催化產業提供了重大機遇。據悉,該研究院將邊建設邊研發,力爭3至5年內在稀土催化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有望帶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300億至500億元的稀土催化產業集群。

  以此為縮影,圍繞“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東營市將有總投資1653億元的151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加快東營高質量發展步伐。

  近年來,東營市不斷強化項目意識和目標問題導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把項目建設緊緊抓在手上,使項目工作深入人心,成為全市上下共識。特別是通過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每周召開“3+N”重點項目會商會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1+N”例會,落實“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綜合保障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面對1000攝氏度的高溫噴槍火焰,一小撮“棉芯”沒有絲毫變化,這神奇的棉芯就是高性能氧化鋁纖維。

  “公司通過與高校合作,取得了氧化鋁陶瓷纖維的專利成果,成為國內唯一、全球第三家掌握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生產技術的企業。”在東珩國纖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廳,董事長井良霄介紹說。

  在東營市積極爭取下,今年7月31日,高性能氧化鋁纖維項目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投產,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5.5億元。同時,規劃建設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產業園,建設一批產業鏈優質項目,著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產業園區。

  這是東營“四新經濟”迅猛發展的典型案例。去年以來,東營市發揮山東國瓷、新發藥業等龍頭企業作用,加快推進5G關鍵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功能陶瓷新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今年1到7月份,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值分別增長17%、47%。

  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轉型不是轉產。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新賽道上,東營已站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戰略高度謀劃下步發展。

  為繼續端穩端好優勢傳統產業這碗飯,立足優勢傳統產業資源,構建具有持續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東營市委主要領導將技術改造擺上戰略位置。

  3月16日,市政府印發《關於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決定連續3年每年拿出3億元,專項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組織實施“千企技改”工程,滾動實施1000項高水平技術改造項目,推動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我們運用AI技術,對平台管理的近900輛危化品運輸車輛進行全面管理、數據分析,不僅降低了運輸風險,而且掌握了海量行業數據,進一步服務客戶、開拓市場。”山東小海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常旭說,“危品匯”危化物流可視平台的應用,為行業提供綜合危化品物流解決方案,實現了良好綜合效益。

  東營靠工業起家,靠工業發展,未來更要靠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科技創新跨越突破。近年來,東營市培育發展工業互聯網平台取得初見成效,一批企業通過加強企業內網改造、產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和集成創新應用,提升了綜合效益。

  面對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去年以來,東營謀劃推進“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圍繞“5+2+2”產業體系,突出行業領軍企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點,抓好示范園區建設,不斷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目前,東營正加快完善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優勢產業領域創新應用。

第四章:

鄉村振興的“東營路徑”

  景美、村強、民富: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工筆畫”,打造鹽鹼地高質高效農業創新高地

小康社會,幸福起航。 於中平 攝

  黃河流域是重要的經濟地帶,為我國幾大農產品主產區所在地。

  發展農業,東營卻面臨先天不利條件:鹽鹼地面積佔全省的38.2%,土壤鹽鹼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突破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東營市精心編制《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規劃》、《鹽鹼地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規劃》,今年,農業農村方面共實施了32項重點工作、86個重點項目。

  沿黃鄉鎮走一走,看到的是一個個精彩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感受到的是黃河畔的幸福生活節奏。

社會化服務機構工人的工服上印著一句話特別有深意:“讓世界為你種田”

  “這是金銀花,明年春天就能採摘銷售,預計純收入有五六萬元。”日前,在墾利縣董集鎮北范村果蔬種植合作社,露天地裡的金銀花、地瓜以及大棚裡的網紋瓜長勢良好。村黨支部書記趙小華告訴記者,作為沿黃村,北范村土壤屬沙土性,適合地瓜、西瓜以及金銀花的生長。去年,清理了老宅建筑垃圾后,北范村成立了董集鎮第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們統一是每人1股,村集體以資金和土地入股,我們先從小處做起,穩扎穩打促進百姓增收致富。”目前,在東營大地上,像北范村這樣,土地建產業、農戶變股東、資本挖潛能的例子還有許多。

  立足“打造鹽鹼地高質高效農業創新高地”這一定位,東營市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定產、量水而行”發展理念,以綠色先行、高質高效、產業融合為發展方向,積極發展精致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生態循環農業。

  9月15日,黃河沿岸不遠處,利津縣利津街道皓月農場內一片生機。皓月農場位於黃河灘區,土壤肥沃、環境優美,流轉土地1000余畝,種有小麥、黃秋葵、牡丹、芍藥、蜜桃等各類特色農產品,是當地有名的農民培訓示范基地和鄉村旅游示范點。

黃河灘區。 於中平 攝

  “黃河灘區適合種什麼,我們一直在摸索。”張建利是一位痴心於農產品品種試種與推廣的農場人。近年來,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孟慶華的幫助下,作為農場負責人的他開始了黃秋葵的種植並取得成效。田地裡,高高的黃秋葵已經結果,張建利說:“農場計劃走‘新六產’之路。黃秋葵渾身是寶,嫩黃秋葵拿來直銷,偏老的可制成保健茶,種子能用來制作保健枕。尤其是,秋葵籽經過深加工后的下腳料富含高蛋白和少量油脂,加上適量的麩皮、玉米等制成顆粒魚飼料,對魚的生長十分有利。農場今年還專門劃出一片示范區,用秋葵的根莖葉制作飼料養雞養鵝,探索以秋葵飼料為主的特色養殖產業。”

  “詩和遠方就是我的夢想。”在帶領記者參觀中,張建利說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農民豐收節將至,喜歡詩文的張建利也要和文友們忙活新一屆的“田園詩會”了。

  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總面積20萬畝,帶動實現糧食綠色發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進展順利,7萬畝大豆長勢良好﹔實施“糧改飼”項目,優質飼草飼料種植面積發展到34萬畝,帶動奶牛單產達到11.3噸,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合格率達到99.2%﹔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制定了黃河口大米、黃河口蓮藕、黃河口灘羊等生產技術規程﹔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10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2.34%……收獲的季節裡,航拍過去,大河兩岸已是一道“流動的盛宴”、一幅致富的畫卷。

第五章:

黃河文化的“東營品牌”

  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入海、我們回家”品牌,以文化人以心聚力,傾心演繹一條大河的“詩和遠方”

  平疇千裡,大河奔流。“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今年8月29日,由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聯手全省15市黨報舉辦的山東城市黨報黃河戰略高峰論壇召開。活動現場,山東沿黃城市黨報聯盟也正式成立。東營日報社相關與會人員表示:“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時代’已是山東沿黃城市共同的時代,更是全省沿黃城市每一家黨報不可錯過的時代。”

  大局有大機遇,融入大合唱,東營步入“黃河時代”!

記者 延智

  在剛剛過去的東營銀行 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暨黃河入海生態鐵人運動旅游展示賽中,專業競技與體育旅游完美融合。本次賽事是黃河主題鐵人三項賽的首站,在路線設計中處處突出了黃河的元素,黃河入海口的秀美風光融入賽道之中,給廣大運動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者 延智

  “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東營市立足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著眼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按照這一目標,東營市研究制定了“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突出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努力把東營打造成為親近母親河、體驗原生態、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游勝地,向世界展示我國大江大河三角洲文明的標志地。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鬆賽、孫子文化旅游節、黃河三角洲濕地槐花節等富有黃河口地域特色的節會活動,以及攝影展、美食季、啤酒美食節等獨具東營文化特色的文化美食盛宴,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文化建設為東營倍增文明底色。去年3月,東營市以優異成績創建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建設、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全民讀書節、支持文藝精品創作、實施呂劇振興工程,一項項文化活動提升了城市的人文魅力,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連續三年位居山東省前列。

  美好的故事因人而起,創業的年代用心聚力。東營市連續兩年舉辦的大競賽、大比武表彰獎勵大會,讓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脫穎而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發現最美東營人、選樹道德模范、評選身邊好人等活動,東營市大力弘揚新時代東營精神,引導全市人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為推動東營高質量發展共同奮斗、努力拼搏。目前,全市志願者人數達到40.9萬人,志願者隊伍1968支,完成活動數20.4萬次﹔今年1至7月,東營市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45個,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8萬場次,服務群眾74.4萬人次,黃河畔的兒女正迸發出“黃河時代”干事創業的強大能量。

第六章:

改革攻堅的“東營姿態”

  攻堅的狀態、攀登的精神、實干的作風:以“十大改革攻堅”為牽引,推動“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提標提效,用改革“關鍵一招”激發發展合力

  烽火硝煙中,慷慨激昂的黃河大合唱激蕩起偉大革命精神。如今,黃河尾閭的東營,改革攻堅、擔當作為之風正勁,一曲黃河入海的大合奏正激情響起:

  ——從越來越便捷的政務服務到越來越完善的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體系,從更有力度的產業扶持政策到更有溫度的惠民政策,從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成效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果……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的穩步實施。

  聚焦改革發展任務,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制度、科教、財稅金融、資源環境、企業改革、對外開放、優化法治環境、市域社會治理等10個領域的改革攻堅。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攻堅要重錘,深水須奮楫。十大改革攻堅是具有牽引性的,是解決瓶頸的。這些任務的推進,有利於推進“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有利於助推東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下,由市委負總責、市級領導同志具體負責、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的改革攻堅正在如火如荼圖推進中。各級各部門正按照全市改革攻堅暨重點工作推進會議要求,以攻堅的狀態、攀登的精神、實干的作風,推動“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提標提效,統籌推進重點改革攻堅任務落實落地。

  改革攻堅,要比一比、看一看、晾一晾、晒一晒。市委、市政府把“十大改革攻堅”納入“重點工作攻堅年”大競賽、大比武,納入經濟社會綜合考核,納入重點工作指揮平台,形成了改革工作倒逼機制。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是系統工程和“一把手”工程。過去一年,東營市堅決落實抓改革第一責任,圍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和體制機制障礙,確定一批重大改革任務,由市領導牽頭推進。黨政“一把手”率先垂范,直接牽頭壓力最大、困難最多、情況最復雜的改革事項,有力推動了改革落地落實。

  工作到不到位,需要比一比、看一看。7月30日,全市鄉鎮街道集中比看交流會議召開。這是建市以來,市委首次就鄉鎮工作召開高規格會議。通過集中比看交流,促使各鎮街從全市乃至全省層面比看交流、對標對表,促使各鎮街認清形勢、加壓奮進、全力沖刺,進一步形成重視鎮街、關心鎮街、支持鎮街的發展導向。

  改革愈深,活力愈足,動力愈強。從影響有效制度供給的堵點改起,從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改起,從培育創新“動力源”的關鍵改起……一系列關鍵領域改革舉措的穩步實施,持續推動東營市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為東營市發展贏得了主動和優勢。

  星散如蟻,月映萬川﹔大河向東,入海為營。

  十月下浣,來一次黃河口之行吧,讓一棵素朴的蘆葦滌蕩心靈。

  風煙俱淨,請看取“紅毯”浪漫,請聽取這蒼茫與奇幻將高天長歌演繹。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