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做好黃河灘區遷建:給60萬群眾“穩穩的家”

2020年09月17日08:57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山東做好黃河灘區遷建:給60萬群眾“穩穩的家”

  黃河在魯奔流千裡,灘區百姓困苦百年。黃河山東段長628公裡,河槽和大堤之間形成1702平方公裡灘區,60萬群眾居住其間,飽受水患威脅,因洪致貧年復一年。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是關系灘區60萬群眾防洪安全、脫貧致富和安居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對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頭。省委、省政府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一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重點任務,2017年全面啟動實施一場志在破解世紀難題的“大遷建”,決心到2020年高標准、高質量完成遷建任務,給60萬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

  如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進入決勝沖刺階段——灘區群眾“三年攢錢、三年墊台、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苦澀生活即將成為歷史。

  絕不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9月1日,陽光斜射在客廳的茶幾上,惠民縣大年陳鎮“桃鄉名郡”黃河遷建工程安置小區裡,68歲的劉圈村村民劉慶榮坐在沙發上,翻看著村庄曾經被淹的老照片,感慨地說:“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

  早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挾沙裹浪,注入渤海,沿途形成廣袤灘區。自那時起,劉慶榮祖祖輩輩便生活在“抗洪——重建——抗洪”的惡性循環中。由於黃河水患,劉慶榮的房子塌了3次。

  60萬人的民生大事,處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坐標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蹄疾步穩,勝利就在眼前,黃河灘區成為脫貧大棋局中必然重點考量的棋子。

  2017年5月,省委書記劉家義到東明縣調研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作。他說,解決灘區群眾脫貧遷建、安居樂業問題,事關黨中央利民惠民政策能否落到實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實現,事關灘區群眾能否擺脫“三年攢錢、三年墊台、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惡性循環,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感情責任,絕不能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

  此前,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和省政府批復,2015-2016年山東先后開展了兩期灘區遷建試點,外遷安置工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2016年,在脫貧攻堅框架下,計劃採用就近筑村台這一方式,從2017年到2025年分兩個階段,用8年時間基本解決25萬灘區居民的安居問題。2017年,新一屆省委自我加壓,主動作為,啟動編制《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計劃到2020年基本解決60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在黨中央、國務院關心支持下,經國務院同意,2017年8月1日遷建規劃正式印發。

  “規劃從上報到獲批僅歷時41天,審批之快,足見中央和山東省對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謀劃之久、推動之切。”省發展改革委灘區遷建推進組一位工作人員說。

  灘區遷建上升到國家層面,喜訊在千裡黃河灘區迅速傳開:用3年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護、舊村台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5種方式,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60萬灘區群眾的遷建任務。劉慶榮就是外遷安置的一員。

  破解百年安居難題,省委、省政府表示,“砸鍋賣鐵”也要辦成。遷建工程規劃總投資260.06億元,按“各級政府補一塊、土地置換增一塊、專項債券籌一塊、金融機構貸一塊、遷建群眾拿一塊”的總體思路籌措建設資金﹔工期從8年縮減為3年,涉及人數從25萬擴展到灘區全部群眾60萬,安置方式從1種擴展到5種。

  灘區遷建中,山東為民謀利,主動擔當,讓灘區百姓日子更有奔頭。梁山縣趙堌堆鄉賈庄村和蔡樓村搬遷人口368戶1035人,原本20棟4層的居民樓即可容納。但考慮到新建社區佔用其他村耕地,出了社區兩村沒有屬於自己的宅基地,今后成家的年輕人將無處建房。為百姓長遠計,梁山縣在社區內多建了6棟居民樓,有需求的村民可自費購買,因此產生“計劃外”花銷2000萬元,縣財政全部兜底承擔。

  抓鐵有痕,誓讓藍圖變現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而要把藍圖變現實,就要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擔當作為、狠抓落實。山東省市縣鄉村五級同頻共振,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動千軍萬馬,使出千方百計,破除千難萬阻,惠及千家萬戶,全力以赴把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這件好事辦好。

  濱州市濱城區市中街道辦事處有7個灘區村要外遷。7個村1664戶人家,辦事處工作人員逐一登門,把情況摸清,沒白沒黑20多天,每家算出了兩套推薦方案。“老百姓心裡有數了,工作阻力就小多了。7個村,一天半之內就完成了簽約。事后發現,推薦方案被百姓採納率超過70%。”濱城區副區長李元宏說。

  強化統籌協調,山東健全灘區遷建推進機制,制訂灘區遷建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項目資金管理、績效評價、定期調度制度等規范性文件,印發實施用地保障、社區建設等政策文件,編制完成農業、交通、文旅等26個灘區遷建專項方案,推動資金、土地等政策向灘區傾斜。

  指揮部作戰,是推進灘區遷建的重要方式。山東全面落實指揮部作戰機制,一個個灘區遷建指揮部建在村台上、建在黃河大堤旁。

  現場辦公,靠上服務,月調度、季通報、年考評,灘區遷建五類工程進展順利。截至2020年8月底,16個涉遷縣區中,已有菏澤市牡丹區、惠民縣、濟南市濟陽區、濟南市章丘區先后完成工程建設和群眾搬遷任務﹔灘區27個外遷社區中18個搬遷入住,28個村台安置社區全部開工,其中9個主體完工﹔99個舊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完工31個。

  灘區遷建中,山東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願和習慣,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齊步走。利津縣3個鎮街19個灘區村涉及遷建,縣裡向灘區村群眾一一發放《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入戶調查表》。參與這項工作的縣發展改革局主任科員林建麗說:“經統計,90%以上的村民選擇舊村台改造提升。順應百姓意願,我們採取了村台加固改造方式。”

  狠抓落實,各級各地展現出協同作戰的磅礡力量。長平灘區護城堤工程新建堤防33.88公裡,保護灘區群眾15.97萬人,規劃投資24億元,是遷建項目中安置人口最多、涉及方面最廣、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工程。以往,這類項目的立項審批,需走可行性論証、初步設計、編制實施方案等三個階段,審批至少需要三四個月。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審批“三步並作一步走”,前后用時不到一個月,比“三步走”節省2/3時間。

  百年安居夢,質量是前提。省委、省政府對灘區遷建工程質量高度重視,堅持質量安全第一,在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各環節都建立嚴密的質量保証體系。在村台建設中,東明縣發現自然沉降效果不理想,就邀請專家研判,沉降方式改為強夯。強夯機晝夜施工,16噸重的鐵鑄夯錘被強夯機拉高到13米,瞬間下砸。厚實的鐵錘重重砸下,夯實了鬆軟土質,踏實了群眾的心。村民談起這些強夯機說:“這樣的工程,大伙兒放心!”

  謀劃長遠,讓貧苦灘變幸福灘

  灘區遷建,既要讓群眾“挪窮窩”,又要“拔窮根”。

  2020年6月,省委書記劉家義就推進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調研,強調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民生福祉。

  8月28日一早,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西辛村的35歲農民朱國慶,來到鎮區的山東金沃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幾個月前,我結束培訓留在金沃干電焊,一天工資260元,不僅比去年在外地干普工工資高,還能照顧孩子。”朱國慶說。今年,孝裡鎮39個村3.2萬人將出灘進鎮。鎮政府春節期間摸底,適齡勞動人口已就業12915人,未就業4182人。鎮政府開展多項培訓,並引進30多家企業,新開發崗位4000多個。

  山東省灘區遷建中的27個外遷安置社區,絕大多數選址在鎮區、縣區、市區。各地實行居住社區、產業園區“兩區同建”,讓群眾有就業崗位。在平陰縣,安城鎮灘區7個外遷村安置點,離東部產業新城僅1公裡﹔梁山縣趙堌堆鄉在外遷社區南側,建設15萬平方米的家居產業園。

  著眼長遠,山東在灘區遷建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這季麥收,東明縣長興集鄉黃河西岸的5.8萬畝耕地迎來豐收。楊庄村黨支部書記趙東方說,小麥畝產普遍在1300斤左右,比往年大約增收500斤。這歸功於2018年12月跨河開通的10千伏“潤農線”,給送來了“灌溉電”。國網東明縣供電公司向東明灘區架設高壓干線12條,今年11月將開工建設全縣第一座灘區110千伏變電站,24個新建村台的戶均設計容量達到6千瓦,可支撐未來10-15年的生活改善需要,可以說趕上了“城市配置”。

  灘區遷建中,山東同步提升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省教育廳數據顯示,截至目前,88個中小學(幼兒園)建設項目已全部開工,完成投資8.7億元,其中45個項目已經竣工(主體完工)。隨著灘區遷建完成,這些學校將盡快投入使用。山東將採取結對幫扶等措施,讓灘區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灘區遷建,生態優先。山東把生態保護寓於高質量發展之中,在生態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山東提出打造“千裡黃河生態文化旅游觀光長廊”,將發展全域旅游納入黃河灘區脫貧遷建縣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黃河流經利津縣74公裡,利津修建60公裡休閑觀光道路,實施黃河生態濕地修復工程,發展的綠色底色越來越濃。

  9月6日,記者再次走進惠民縣大年陳鎮“桃鄉名郡”黃河遷建工程安置小區。這裡離鎮中心衛生院1000米、中心小學300米、便民服務中心50米。世代生活在灘區的村民搬到鎮裡,不僅生活方便了,工作也有了新著落,即便是年齡大的村民,在家也能有錢賺。68歲的劉慶榮告訴記者,繩網加工廠的零活,在家看著電視就能干,一天賺個四五十元。從雨天泥濘小路到寬闊柏油路,從旱廁到抽水馬桶,從燒煤到用暖氣,從土裡刨食到企業工人……劉慶榮說,咱灘區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趙洪杰 袁濤 楊學瑩 婁和軍)

(責編:聶俊穹、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