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權分置”,健全產業扶貧持續健康運行機制

2020年09月08日16:29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濟南9月8日電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2016年至2019年,濟陽區共建設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50個,投入中央、省市區各級資金1.47億元。其中光伏項目135個,共計投資5157.37萬元﹔投資性扶貧項目39個,共計投資2749.71萬元﹔種養加項目76個,共計投資6803.37萬元。這麼多的項目,在進入后脫貧攻堅時代,如何管好用好發揮好產業扶貧項目脫貧減貧作用,是一個現實問題。

2017年以來,濟陽區為建立產業扶貧項目長效運行機制,以問題為導向,分別從明確所有權、放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落實監督權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現將產業扶貧項目“四權分置”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明確所有權,構建“精准化”覆蓋體系

一是明確產權歸屬,構建“7+2” 產業扶貧大格局。截至目前,濟陽區累計投資6895萬元,建設16個街鎮級產業扶貧項目﹔同時在全區每個貧困村每村至少建設1個光伏發電項目和1個特色產業項目,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底,濟陽區已形成7個街鎮“一鎮一基地,一村兩項目”的“7+2”產業扶貧大格局,每個貧困村集體年收入均超過5萬元。所有建成產業扶貧項目明確了產權歸屬,其中16個鎮級項目履行相關程序后,經市級批准,暫時確權到相關鎮街﹔234個村級產業扶貧項目確權到村。

二是嚴格扶貧資產登記,確保資產不流失。所有產業扶貧項目進行登記,嚴格按有關規定進行會計核算管理。對於確權到村集體的扶貧項目資產,全部登記農村三資管理平台,資產登記名稱標注扶貧,附上資產清單,逐類逐項記錄資產明細,確保扶貧資產可盤點核查。對於鎮級項目,登記納入國有資產管理平台。對實體類項目,利用GPS定位技術,建立位置地圖,保証了地理和實物匹配。

三是落實扶貧資產管護責任,確保項目長效運行。村級項目以村委會為責任主體,與項目承包者簽訂管護協議書,建立扶貧資產管護制度,明確項目村委會和項目承包者的看管、報告、維修等管護責任。對全區13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均聘請EPC總承包商山東電建一公司進行運維管理,確保電站長期可靠穩定運行。

二、放活經營權,發揮扶貧資產的運營效益

一方面,項目發包過程公開透明,以競爭方式確定承包方。濟陽區234個村級項目中,除135個光伏項目由村集體自營外,其余種養加項目竣工驗收后,均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確定項目承包方,依托鎮街三資管理中心,公開競標后,在鎮街司法所會同聘請的律師指導下,規范簽訂承包合同,確保項目承包的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引入保險保障,確保項目資產安全,保障村集體收入。對於光伏項目,購買光伏電站收入保障險,同時為光伏板等投保意外險。對光伏收入達不到五萬元的,由保險公司進行理賠,最大限度地保証村集體收入。為村級“種養加”產業扶貧項目購買政策性保險“保底”,降低項目運營風險。2019年受台風“利奇馬”等惡劣天氣影響,垛石鎮部分扶貧大棚受損,保險理賠24710元,最大限度地減少扶貧產業項目的損失。

三、保障收益權,打造“長效化”扶貧模式

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因戶精准建立與鎮街級產業項目、村集體經濟聯結紐帶,加強技術培訓,做好“扶智”+“扶志”結合文章,鼓勵勞動增收脫貧。一是優先參與+靠上幫扶。在產業扶貧項目發包時,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享有優先承包權,上繳承包費困難的予以緩交。涌現了一批以垛石鎮柳家村許芳霞,曲堤鎮小劉村劉慶安、田家村田繼舜等為代表的產業脫貧戶,現在每戶年收入都在十萬元以上。在非貧困戶承包產業扶貧項目時,約定優先雇用貧困戶,帶動貧困戶勞動脫貧。55歲的貧困戶李秀才,妻子患有精神疾病,老實勤快的李秀才被承包種植戶聘為蔬菜大棚管理員,4年來他一直是大棚管理員,妻子在大棚裡跟著他,既方便照顧妻子,又不耽誤勞作,每年有2萬余元的工資收入。

二是訂單聯結+消費扶貧。對於有產品銷售需求的貧困戶,鼓勵社會企業優先與其簽訂長期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促成濟南超意興餐飲有限公司與新市鎮簽訂蔬菜定向供應協議,成立“超意興蔬菜種植基地”,對口收購新市鎮貧困村種植的蔬菜,每天給超意興餐飲公司供貨1.5萬余斤。成立“超意興愛心基金”,每收購一斤蔬菜,超意興公司捐出2分錢、供應戶捐出1分錢,作為愛心基金存入愛心扶貧基金賬戶,用於貧困戶脫貧增收。有效解決了眾多貧困村和貧困戶蔬菜銷售問題。

三是勞務聯結+靈活就業。對於有相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扶貧產業項目優先吸納長期就業或季節性務工,合理確定工資水平,保障貧困戶工資收入﹔鼓勵鎮村依托扶貧產業項目,結合經營管理需要,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如光伏項目管理員等),建立扶貧專崗。

四是租賃聯結+土地流轉。對於村集體和貧困戶擁有的閑置的土地等資源,鎮級產業項目優先流轉或租賃,簽訂土地流轉或租賃協議,每年定期將土地流轉費用發放給貧困戶和農戶,村集體、貧困戶獲得了穩定的租金收入。

五是分紅聯結+兜底保障。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根據貧因戶的家庭狀況和貧困程度,進行普惠性和差異化相結合的收益分配,履行相關程序后,將產業扶貧項目收益以項目分紅的形式發放貧困戶,2019年全區戶均增收648元。50歲的楊桂花是新市鎮牛王村的貧困戶,幾年前丈夫孟照財出了車禍,不僅不能干活,還不能長時間離開他人的照顧,自從建設了新市鎮扶貧產業園,楊桂花在那打工,每年收入2.5萬元,有了固定工資,中午還能回家照顧丈夫,並參與了產業園大棚項目土地流轉4.8畝,每年租金6048元,項目分紅每年2000元左右,2017年底實現了脫貧。

四、落實監督權,構建“無縫隙”監管體系

濟陽區不斷加大對扶貧項目的監管力度,增強項目發展后勁,確保項目持續健康運營。一是明確項目監管責任人。出台《關於在全區實行產業扶貧項目責任人制度的實施意見》,產業扶貧項目全部明確專人負責監管,監管責任落實到街鎮、管區、村三級責任人。

二是建立資產監管機制。在全市率先出台《項目資產資源管理辦法》,將扶貧項目資產資源管理使用情況納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台實施監管,各街鎮每月對扶貧項目進行集中檢查,區扶貧、財政、農業等部門每年至少開展四次集中監督檢查,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

三是跟蹤審計督導。選聘專業審計公司,對產業扶貧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項目竣工后,聘請第三方對項目進行全面驗收。2017年以來,每年均開展多輪產業項目“回頭看”、拉網式”檢查,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督促整改落實到位,鞏固提升扶貧產業項目。

四是建立完善公示公告制度。出台《濟陽區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實施辦法》,產業扶貧項目現場全部安置公告公示牌,進一步增強扶貧資金使用及扶貧項目安排、實施、管理透明度。

五是研發微信APP小程序,建設項目監管平台。通過微信小程序和管理平台,可查看全區已建成產業扶貧項目的基本情況、承包到期時間、運維狀況、責任人現場檢查等情況。三級責任人定期對扶貧產業項目進行現場檢查,鎮街扶貧辦即時上傳發現問題,反饋檢查結果﹔同時,選聘專業運維公司,對光伏項目跟進檢查、上傳反饋。平台管理員對上報問題,進行現場核查,提出整改意見,定期督辦,實現產業扶貧項目閉環管理。

下一步,濟陽區將精細化完善提升產業扶貧項目“四權分置”工作,做大做強扶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水平,持續加強產業項目后續監管力度,積極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序銜接,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吸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行動,助力貧困村增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奮力奪取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全面勝利。(濟南市濟陽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