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有個“挑山工”班

2020年09月08日10:26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日照港有個“挑山工”班

——山東港口日照港嵐山公司

機械一隊卸船機班自主維修保生產紀實

“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你看,是不是這個理?”

——《挑山工》

黃海之濱,海州灣畔,在山東港口最南部,山東港口日照港嵐南15#泊位坐落於此,三台卸船機矗立碼頭,作業精密,運行平穩,從來自全球各地的巨輪上高效有序地接卸貨物,整套生產作業如行雲流水,讓人賞心悅目。

有這樣一群人,守護著山東港口“南大門”,以“挑山工”精神默默奉獻著朴實無華的勞動,創造了新碼頭作業的驕人業績。

新碼頭 新風貌 新作為

2020年3月29日,嵐南15#泊位“格拉維斯”輪卸船作業再創新高,全船作業用時26小時,完成吞吐量17.5萬噸,以平均6743噸/小時的高效卸船作業效率第六次刷新嵐山公司鐵礦卸船作業紀錄,同時該輪28日完成作業量13.3萬噸,創單船日作業最高紀錄。

當喜訊傳來時,卸船機班34人全都沸騰了,維修技術員韓濤當時正在檢修,他說,“3月份疫情形勢仍然緊張,但是疫情面前,大家擰成一股繩,抗疫情、保生產。大家深知疫情防控期間穩定生產的重要性,面臨疫情對生產帶來的影響和人手不夠的情況,在防疫期間能創出這樣的業績著實不易。”技術員李林聰回憶道,“我剛來卸船機班的時候,正是卸船機試運行的時候,沒想到半年多的時間已經第六次刷新紀錄了,這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以后我們還會創造更高的效率,打破自己創下的紀錄。”提起卸船機班的創業歷程,大家仍是歷歷在目。

伴隨著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腳步,卸船機班迎來了泊位重載試運行的高峰期。從2017年3月開始卸船機建造前期調研、選型、建造,到2018年5月三台卸船機到港,整機滑移上岸、調試,再到2019年6月22日舉行開工儀式,首次接卸“太行1號”輪煤炭……面對新設備、新情況、新挑戰,新組建的卸船機班攻堅克難、步步為營、奮勇向前。經過后續幾個月的磨合與鍛煉,操作司機的操作技能逐步提升,維修技術人員的設備管理、維修、應急故障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卸船效率也從初期的2000噸/小時提升到5600噸/小時,三台卸船機整體運行狀況持續保持平穩……

在生產高歌猛進的浪潮中,這群弄潮兒,踐行著泰山“挑山工”精神,一步一步,積少成多、積健為雄,在港口發展中大顯神通。

新時代“挑山工”式的港口工人

對於卸船機這個“大家伙”,維修是一個大問題。從負責監造三台卸船機開始,卸船機班的職工們就沒有停止過對相關技術的學習鑽研。工作中,他們把“連鋼創新團隊”當做心中的學習榜樣,為了更好的把卸船機電控系統學懂、弄通,大家一起不停地琢磨交流,有時候吃著飯也在尋思,還自費購買了許多設備維修方面的專業書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工作時大家都會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隨手記一些電器原理,電動機、機械結構原理,以及故障排除的竅門等。

在一次裝卸作業中,卸船機變頻器驅動系統發生故障,影響到正常裝卸生產。一群人搗鼓了半天,也沒看出個究竟,這時有同事說:“還是聯系廠家來修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班裡的技術人員們心裡犯起了別扭:“連鋼創新團隊可以造出一個自動化碼頭來,難道我們連現成的三台卸船機出現的故障都修不好嗎?”

於是,大家伙學理論、看圖紙、查資料,不斷摸索,反復研究,逐步實現了對變頻器和各類機械電氣的自主維修。自2019年6月重載試運行以來,用短短4個月時間將自主維修率提升到95%以上,擺脫對外協廠家維修的依賴,設備故障初步實現48小時內排除,保証了卸船機的正常運行,單機卸率也已達到了2000余噸每小時。

2020年4月3日夜班,“大漢”輪正在15#泊位進行卸船作業。20點10分左右,1#卸船機突然報出振動給料器故障。當班技術員第一時間前去查看,根據故障代碼確定為振動給料器電機過流故障,技術員與運行班長隨即趕到振動給料器電機處,並在卸船機司機協助下拆開振動給料器防護蓋,發現電纜個別部位已經磨斷無法使用,情況十分嚴重,必須立即更換電纜。在班長張守營帶領下,大家相繼完成了拆電機蓋板、拆接線盒、安裝電纜等一系列維修工作,經過2個小時的緊張搶修,終於使1#卸船機成功恢復作業。

“鋼鐵巨人”的守護者

不論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季,卸船機班的職工們就如同安全衛士一樣守護著這些“鋼鐵巨人”,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再小的問題也躲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一天夜班,卸船機司機夏龍成在巡檢時,突然發現卸船機潤滑站漏油,油污流到大梁平面甚至大梁箱體側面,他隨即上報,班裡及時組織人員進行圍油擋改造,杜絕了油污四處流淌造成污染,消除了安全隱患。還有一次,檢查時發現卸船機地錨坑和防風拉杆坑面積較大而且深,存在安全隱患,他們立即組織開展改造工作,避免了給人員、機械造成傷害。2020年1月9日,“瑪麗莎”輪靠泊,三台卸船機准備作業,卸船機司機扈新廷在對三台卸船機進行例行安全檢查時,發現2#卸船機卷筒底座軸承螺栓出現鬆動,經上報后,班裡組織人手經過仔細對比,及時對該卷筒底座軸承螺栓進行了緊固處理。由於該位置比較隱蔽,檢查次數相對較少,在此次經過仔細的檢查后,成功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保証了2#卸船機安全平穩運行。自去年以來,他們共先后排查出116個大小設備運行隱患,有力保障了三台卸船機的穩定運轉。

團體協作 群英薈萃

因為扎實肯干、迎難而上的工作作風,卸船機班被同事們稱為“挑山工”班,成為嵐山公司機械一隊的典型模范,班內成員們也都個個身懷絕技。

“技術大拿”王晨,全程參與了三台卸船機的監造、上岸、調試,對卸船機構造極為熟悉,他主攻電器維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一名90后,他在師傅張守營的錘煉下,早早挑起了設備維護的重擔,而每次設備出現故障,他總能准確地找到“病根”,並最早提出可行的維修方案來。

“機修專家”康立乾,專注於機械維修,經驗豐富,先后參與了11個班組創新項目,卸船機前期鋼絲繩滑輪、托輥接油槽、鐵楔改造,以及防風錨杆緊固扳手等創新工具的制作。康立乾與王晨兩人心有靈犀、配合默契、各有擅長,讓“鋼鐵巨人”始終處於受控狀態。

面對新的設備、新的業務,班裡的操作能手們常常切磋技藝、互相比學趕超,在短短半年內創造出了好幾個特色操作法。

曾在全省港航系統門機操作工項目比賽中獲得第十名的夏龍成,又在卸船機操作上創造了快速定位作業法。

曾根據梅花抓斗特性,採取“抓高、留高、一抓准、鉤鉤滿”操作法創造了1881噸/小時的鎳礦卸率紀錄的“勞動模范”王世生,現在又研究出一套卸船機作業的拋物線作業法。

曾獲得日照市“技能之星”職業技能競賽門機項目第一名,創造“卷鋼裝船單人效率”的蔣太國,如今又創造了卸船機作業“兩排一高”作業法。

在“挑山工”班,為了工作,加班加點,“拋小家、顧大家”,已經司空見慣,有的家住市裡,每逢當班都吃住在嵐山﹔有的苦練技能,單人操作效率不斷攀升﹔有的創新作業方法,並將之推廣應用﹔有的鑽研技術,不斷攻克卸船機各個機構部分的維修難題。

“挑山工”班的成員們見証了15#泊位成長的全過程,他們不畏艱難、勇於擔當,善於鑽研、銳意創新,齊頭並進、勇爭一流。在工作中奉獻自己,在勞動中實現價值,守護著山東港口的“南大門”,使“挑山工”精神歷久彌新。

“守好山東港口‘南大門’,開疆拓土、再立新功、勇爭一流。”這是他們的錚錚誓言,面對億噸港區目標,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必將以泰山“挑山工”的斗志和恆心、堅韌與頑強,一步一個腳印,憧憬著登峰攀頂,擁抱山東港口新時代,見証山東港口新榮光。(王剛 王振)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