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教師違反職業行為准則的風險防范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 單學剛

2020年08月21日14:38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原標題:如何加強教師違反職業行為准則的風險防范

  日前,教育部對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典型問題進行公開曝光。本次曝光案例所涉及的對象涵蓋了從高校到幼兒園的教師,違規行為包括體罰學生,學術不端,虐待學生,猥褻、性侵、性騷擾學生等多個問題,引發廣泛關注。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出現各類違規行為后形成的反差十分明顯,加之受害者往往涉及到孩子這個特殊群體,極易成為輿情關注的焦點,嚴重影響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公共形象。作為學校管理者,如何防范和化解此類輿情風險,已成為普遍面臨的嚴峻課題。

  健全校內機制,減少輿情“倒逼”

  縱觀近年來被關注和熱議的各類教師違規案例,很多都是由當事人或其家長使用微博、BBS等新媒體渠道率先曝光,在網絡空間中引發熱議,再“倒逼”校方去關注和處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曝光方式可以使事件快速傳播,迅速形成輿論壓力,推動問題的解決,但也無疑會給校方和教師的整體形象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首先要健全校內監督和舉報機制,減少社會熱議對網民形成“先入為主”印象,給工作帶來被動。

  校內的監督舉報平台應該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最短路徑。從此類事件的受害學生及其家長的角度看,曝光的核心目的主要基於維護自身權益、懲處違法失德人員,也就是說針對的是個別違規者,而不是希望通過炒作破壞整個學校的形象。與很多鬆散的社會組織不同,學校有嚴密和規范的組織管理體系,因而,如果學校內部有健全且高效的監督和舉報機制,受害者及其家長就不必先選擇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等方式進行維權。學校管理者要認識到此類風險的嚴重程度,運營好校內互動平台,一旦接到教師侵犯學生權益或學術不端等投訴線索,確保迅速給予回應並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展開調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處理並給當事人答復,涉嫌違法的移交有關司法部門。這樣就能形成良好的風氣,給違規者以震懾,給學生以安全感。

  積極回應處置,避免形象“捆綁”

  面對社會輿論環境和生態的變化,很多學校的輿情工作理念仍然十分保守,不能與時俱進,制約和影響了輿情回應和引導工作的效果。事實上,出於維護學校穩定的考慮和“家丑不可外揚”等保守思想的作用,很多學校在被曝出教師違規問題后反應比較遲鈍,甚至採取刪帖等方式去平息事態,招致了網民更大的不滿和質疑。盡管絕大多時候,學校的本意並非是要袒護和包庇問題教師,只是不希望事態鬧大影響學校形象,然而,在實際效果上往往適得其反。因而,校方提升輿情回應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才是必由之路,面對教師違規引發的輿情,要在做好充分准備的前提下提高回應能力,果斷進行處置和切割,維護學校整體形象。

  在全媒體時代,個體通過互聯網進行表達和參與的能力極大提升,通過單一管控的方式阻止信息傳播是很難奏效的。面對問題,學校隻有通過官方渠道快速回應,表達“零容忍”的堅定態度,與問題教師迅速切割,不姑息、不護短,方能贏得媒體和網民的理解,減少給校方整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歸根到底,違規者在教師隊伍中是極少數,不能讓他們成為學校和教師的形象“代表”,如果校方給公眾反應遲緩和“不作為”的印象,恰是在客觀上讓少數問題教師的負面形象與學校的整體形象“捆綁”在一起,得不償失。從實際回應工作的效果看,學校管理者還要充分意識到在不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始終處於弱者地位,容易得到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校方不要過多強調維護教師權益,避免引發輿情“次生危機”。

  加強警示教育,斬斷問題“毒瘤”

  要從根本上杜絕個別教師的違規問題,斬斷輿情風險源頭,就要從根源防范入手,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教育和行為規范建設,以案說法,加強警示,讓失德者無處遁形。《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准則》等早已印發,都強調了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但一些學校在選人用人中,仍然片面看業務能力,輕視思想道德和個人品質方面的問題,這就給問題教師的出現埋下隱患。隻有真正做到業務和道德兩手抓,才能真正還學校和教師一個良好的輿論形象。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推薦閱讀